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预习导学案
2009.9
一、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护PH稳定的机制。
二、学习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三、学习过程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的概念:生理学家把 通过调节作用,使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的 状态。
稳态的稳定包含 和 稳定
(二)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机体保持协调一致的调节机制的认识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认为 调节;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 认为 调节;
现代观点普遍认为 调节(作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观图1-4 思考 完成下列问题
2.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系统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 、 、 和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 调节)、内分泌系统( 调节)、免疫系统( 调节)
3.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 或 时,内环境就会失调,引起一些相关疾病。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有: 、高山缺氧反应、发高烧、严重腹泻、酸碱中毒等。
(三)稳态调节原理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
1、血浆pH稳态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NaH2PO4/ Na2HPO4和H2CO3/NaHCO3缓冲对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原理: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 ==== H2CO3 H2CO3 ==== H2O+CO2 ↑(从肺部排出)
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OH-+H2CO3 === HCO3-+H2O
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2、体温恒定相关知识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且相对恒定是进行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体产热是能量代谢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可比安静时高出10余倍。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打“寒战”,产热量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3、空调病的相关知识
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头晕脑胀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
(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1、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例如温度、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可见 .
2、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例如,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血钙过低则会引起肌肉抽搐等疾病。
(五)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分析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变化,定性地说明人体内的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对比实验分析
(1)对自来水的处理(画图)
结论:滴加盐酸溶液后,自来水的pH逐渐减小;滴加NaOH溶液后,自来水的pH逐渐增大。
(2)对缓冲液的处理(画图)
结论: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缓冲液的pH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3)对生物材料的处理(画图)
结论: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小结:比较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液,因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例题:
例1下列叙述与内环境稳态的实现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
A.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B.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
C.人体的三道防线可以及时消除入侵的抗原
D.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水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
例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学习检测:
1、教材第11页 基础题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4.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血浆蛋白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www.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