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3 生物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5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必修3 生物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5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9 07:5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新课导入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的基础和反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4)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能力目标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认识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重点
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反射弧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
1.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的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
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兴奋
4.反射的类型
条件发射和非条件反射。
请分析以下几个图片分别属于哪种反射?
小狗吮奶和尝梅止渴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也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是非条件反射;
狗熊飞车和望梅止渴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而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举例:

举例:
特点:
特点:
吃杨梅时分泌唾液、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反射等
生来就有的、具体事物直接刺激引起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脑干、脊髓中)参与即可完成
看到或谈到杨梅时分泌唾液、谈虎色变、画饼充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后天形成的、信号(条件)刺激引起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

反射
想一想
一个神经元包括哪些部分?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之间是什么关系?
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性质:电位变化(电信号又叫神经冲动)
2.特点:双向传导
静息电位

外正
内负
受刺激

动作电位

内正
外负

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
局部电流
传导兴奋

膜外:未兴奋部位 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 未兴奋部位


反 射
神 经 元
高级中枢
兴奋传导
巩固练习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1.性质:电信号、化学信号
2.特点: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
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
下一个神经元
突触后膜
(与受体结合)

电位变化
兴奋
(神经末梢传来冲动)
神经冲动如何从前膜经间隙传到后膜?

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神 经 纤 维 上 的 传 导 细 胞 间 的 传 递
信号 形式
传导 速度
传导 方向
实质
电 信 号
化 学 信 号


双 向
单 向
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
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比较兴奋的传导
神经系统


周围神
经系统
中枢神
经系统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脊髓

大脑
小脑
脑干

脑神经
脊神经
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

调控
脊髓低级中枢

相应器官、系统活动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脑干(有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
(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
各级中枢示意图
1.不同的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2.不同的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调节。
3.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资料一:
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保尔·布洛卡在巴黎召开的人类学会议上,公布了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病例:病人能听懂别人讲话,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同别人交流思想,可是说话非常困难,只能说一个“Tan”字。对病人进行检查,结果一无所获,病人与讲话的有关肌肉和发音器完全正常。
病人死后解剖检查发现,他大脑左半球的额下回后部(S区)有病变,这个病变部位正好位于大脑皮层控制口咽肌运动的区域之前,显然与口咽肌完成发音和说话动作有关。
后人将这种病例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1.语言功能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资料二:
1874年,德国神经学家韦尼克报告了另一个病例:病人能主动说话,听觉也正常,可奇怪的是,他听不懂别人说话,连自己的话也听不懂。
病人死后解剖检查发现,他大脑左半球的颞上回后部(H区)有病变,韦尼克推测,这一区域与理解语言有关,是语言感受中枢。
后人将之称为“听觉性失语症” 。
资料三:
在大量的临床病例中,又逐渐发现有的患者能听懂别人讲话,看懂文字,但不会书写,而其手部的其他运动并不受影响。
有的患者其他语言功能没有问题,就是看不懂文字的含义,但其视觉是良好的。
二者损伤的部位依次是颞中回的后部(W区)和角回(V区)。
资料四
大量临床病例观察发现,一般用右手劳动的成年人中:
左侧大脑皮层言语区受到损伤,则产生失语症;
右侧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则不发生失语症。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
言语功能受一侧大脑半球支配(称为优势半球)。




书写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w
v
1.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
(能看、能写、能听、不能说)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
(能看、能写、能说、不能听)
书写语言中枢——书写障碍
(能看、能听、能说、不能写)
视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失语症
(能听、能写、能说、不能看)
S区
H区
W区
V区
外界信息输入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

瞬时记忆

注意
短时记忆

遗忘(信息丢失)

不重复
遗忘
重复

长期记忆

永久记忆
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受到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反射
2.反射弧: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
4.反射的类型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局部电流
1.性质:电位变化
2.特点:双向传导
课堂小结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1.性质:电信号、化学信号
2.特点:单向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1.语言功能。
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B
1.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特点是( )
①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的传导是单向的②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的传导是双向的③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单向的④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双向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课堂练习
2.下列各项反射活动中,与“谈虎色变”这一反射类型相同的是( )

A.酸橘入口,分泌唾液
B.人的缩手反射
C.精彩的哑剧引发观众哈哈大笑
D.人熟睡时被蚊子叮咬会动一动
C
C
3.神经递质的储存和释放过程是( )
A.由突触小泡直接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由高尔基体直接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C.由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后由前膜释放
D.由突触小泡出来后经胞质到前膜释放
4.下列结构中存在突触的是( )
①一个神经元内 ②脊髓 ③大脑皮层
④树突→轴突 ⑤轴突→树突 ⑥轴突→细胞体
⑦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内 ⑧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
A.②③⑤⑥⑦⑧ B.②③⑤⑥⑦
C.①②③⑤⑥⑦⑧ D.④⑤⑥⑦
A
5.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该部位的电位表现为( )
A.外正内负 B. 外负内正
C.内外均正 D.内外均负
B
6.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 )
A.语言中枢 B.躯体感觉中枢
C.躯体运动中枢 D.ABC三项
D
7.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汁按图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颢。
(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 ,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 浓度高于膜内,膜内 浓度高于膜外。
外正内负
K+
Na+
(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


(3)如甲图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
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
甲的冲动只在纤维上传递

(4)现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 图,原因是
突触间的化学信号转换。
乙的冲动经过了
基础题
1.B。
2.大脑、小脑和脑干。
拓展题
1.b、c、d、e。
2.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习题答案




人类脑袋不断变大之谜:社会竞争所致
课外扩展
人类的大脑与早期人类相比,为什么会变得这么大呢?科学家可能会有许多种解释,但新的研究表明,其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竞争。
与其它几乎所有的动物相比,从大脑在体重中所占的比率来看,人类的大脑是比较大的。大约2百万年前,自人出现以来,人类的大脑增大了一倍。而与早些时候祖先相比,如生活在400万至200万年前的人类最早的祖先南方古猿相比,人类的大脑增大了3倍大。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想知道人类的大脑为什么会增大。
美国密苏里大学教授大卫·吉尔认为,社会竞争是人脑增大的主因。他认为,随着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争夺着同样数量的有限资源,面对稀缺的资源,人们不断思考,那些比其他人聪明的,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人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更多食物和资源,因此他们的后代将有较高的生存机会,那些不适应社会的人则死掉。大卫·吉尔表示,这种人类物种内部为争取地位和资源的过程循环反复,持续一代又一代,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大脑也不断增大。
为了对这种观点进行验证,大卫·吉尔和他的学生杜鲁·贝雷对175具人类的头骨化石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这些头骨化石 可以追溯到大约10 000年前到前200万年之间。研究小组研究了多种因素,包括化古的年份、发现地、居住地的温度变化等等 。作为重点,他们还特别研究了头骨化石发现地的人口密度,以衡量社会的竞争性。 他说:“假设你在某一特定地区,在某特定的时间内发现 更多的化石,就意味着那里的人口密度更大。”
然后,他们使用了统计分析,对所有变量进行测试,以验证他们对大脑大小预测的准确性。 大卫·吉尔表示,目前最佳预报值是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大的地方,那里的头骨化石样本大脑尺寸也比较大。最后得出了社会竞争是人脑增大的原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