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读三地区的农业资料比较图,完成第1题。
1.下列与图示资料相符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甲——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B.乙——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C.丙——亚洲季风水田农业 D.甲——城郊乳畜业
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示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园艺业 B.游牧业
C.混合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3.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布的典型地区是( )
A.恒河平原南部 B.波德平原北部
C.拉普拉塔平原南部 D.墨累-达令盆地
读图,完成4~5题。
4.该气候类型区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①该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城市众多,消费市场广阔 ③劳动力丰富 ④机械化水平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该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
A.内蒙古草原 B.珠江三角洲
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D.东北平原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是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典范。据此,完成6~7题。
6.关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B.牧羊业占重要地位
C.地广人稀 D.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
7.关于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横穿潘帕斯草原大铁路的修建,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②种植饲料作物等措施弥补了天然草场的不足
③这里所产的牛肉大量供应美国市场
④粗放的经营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地区牛奶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变化图。读图,完成8~9题。
8.阶段Ⅰ牛奶生产基地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水源状况 B.科学技术
C.草场分布 D.市场需求
9.发展到阶段Ⅱ以后,乙、丙两地区的牛奶完全由甲地区输入,其主要原因是( )
①乙、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造成无地可种植牧草 ②甲地区的牛奶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④乙、丙两地气候变化导致草场退化和牛奶产量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转场是指山区牧民为了获得优质牧草,随着季节变化将牲畜赶往不同牧场的现象。下图是我国某山地转场线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四季牧场。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表示夏季牧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与山地四季牧场形成关联度最小的因素是( )
A.山地所处纬度 B.山地相对高度
C.山地岩石类型 D.山地坡向
下表为某年五国农产品自给率统计表(单位:%)。据此,完成第12题。
项目 麦 米 薯类 砂糖 肉类
丹麦 107 124 103 110 351
法国 147 40 103 140 62
德国 87 99 82 92 87
俄罗斯 112 57 100 90 99
日本 9 104 97 12 89
12.丹麦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乳畜业 D.混合农业
13.读图(阴影部分表示主要农业生产地区),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和图乙农业地域类型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图农业生产地区中,均有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____。
(3)图甲中A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是________;图乙中B处发展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丙中C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该处农业生产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应该借鉴甲、乙两图中的________(填“A”或“B”)地的经验。
14.读美国本土部分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区域是美国大牧场放牧业的主要分布区,分析该地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自然条件。
(2)B、C两区域中,________区域的乳畜业较发达,分析该区域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与解析:
1. B 解析:结合图示,甲地以种植业为主,商品率低,投入劳动力数量多,可判断为季风水田农业;乙地种植业和畜牧业各占一定比重,商品率高,投入劳动力数量少,机械化水平高,可判断为混合农业;丙地以畜牧业为主,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可判断为大牧场放牧业或乳畜业。
2. D 解析:图示农业地域类型应为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中种植业应占一定比例,而本图所示农业主要是畜牧业。
3. C 解析:大牧场放牧业最典型的分布区是阿根廷拉普拉塔平原南部的潘帕斯草原。
4.A 解析:饲料和市场是影响乳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5.C 解析: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6.C 解析:第6题,潘帕斯草原地广人稀,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7.A 解析:阿根廷牛肉主要出口到欧洲,粗放农业会增加生产成本。
8.D 解析:阶段Ⅰ牛奶生产基地位于城市附近,应为靠近消费市场。
9.B 解析:乙、丙两城市附近牛奶生产基地消失,而奶制品由甲地运入,说明甲地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交通条件和冷藏、保鲜技术有所提高。
10.C 解析:为了充分利用四季的牧场资源,夏季应在海拔高的牧场放牧,给海拔低处草场充足的生长时间。冬季大雪封山,海拔高处牧场无法使用,只能在海拔低处放牧。
11.C 解析:山地所处纬度影响四季牧场分布的海拔,A项相关。山地相对高度影响四季牧场范围及类型,B项相关。山地岩石类型与四季牧场形成无关,C项关联最小。山地坡向影响牧草的长势,D项相关。
12. 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丹麦肉类自给率最高,为乳畜业。
13. (1)商品率高 机械化水平高 生产规模大
(2)小麦
(3)热量不足 水源不足
(4)商品谷物农业 A
解析:图甲是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区,图乙是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图丙是我国东北的商品谷物农业区。
14. (1)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草场广布。
(2)C 解析:纬度高,气温低,生长期短,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却适于牧草的生长,发展乳畜业比发展耕作业有利;美国东北部地区城市集中、人口密集,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