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七节 植物的无性生殖
【学习目标】
1、 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举例说出什么是营养繁殖;列举常见的营养繁殖现象;说明嫁接成功的关键;描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2、 通过比较两大类生殖方式的特点,辩证地认识生命现象;关注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学法指导】
这节课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应用的例子,将有助于本节内容的掌握。
【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17世纪,意大利曾经发生过一件轰动欧洲的怪事:佛罗伦萨有一棵橘树,所结的果树一半是柠檬一半是橘子。直到1927年,人们才解开疑团,这是利用无性生殖原理而进行的“移花接木”。
二、自学提纲
学点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仔细阅读课本,结合课本上的插图和你已有的生活经验完成下列各题:
1、植物用 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
2、仔细观察课本,看看甘薯、草莓、落叶生根是怎样进行营养繁殖的?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例?这种生殖方式与种子繁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无性生殖:不需要 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是常见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采用植物的 、 、和 等方法培育果树、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
4、扦插是剪去一段带 的枝条,将其下部插入 的土壤中。在适宜的 下,一段时间后,枝条下部长出 ,上部 ,从而发育成新个体。
、 、 、 、 等植物常用这种方法进行繁殖。
5、嫁接是直接把一种植物的 、或 ,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完整的植物体。嫁接有 、 两种方式。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
6、压条是把枝条中部的树皮剥去 ,埋进土壤并固定,让枝条的顶端露出地面。等埋入土壤中的枝条长出 和 后,再与母体分离。一般扦插不易成活的植物可用此方法繁殖,如桂花、石榴等。
学点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各题:
1、与有性生殖相比,无性生殖有什么优越性?
2、人们利用植物进行 的原理,研究出了组织培养技术。
3、在 条件下,将植物的 、 或
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 上,通过 ,使它逐渐发育成 ,这种技术叫 。
4、 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应用于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合作探究】
对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教师结合本节具体情况精讲点拨。
【拓展延伸】
1、压条时,为什么要把纸条中部的树皮剥去半圈?
2、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 。
3、如果给你两种梨,一种是杜梨,它的果实小,味道涩,但根系抗病力强;一种是鸭梨,它的果实大,味道甜,但根系抗病力弱。如何才能获得根系抗病力强、结出的果实既大又甜的植株呢?请你设计一个培育方案。
【教情学情分析】
1、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 )
A细胞的全能性B细胞的结构特点C细胞生长的特性D细胞分裂的特性
2、月季的繁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A种子繁殖B扦插C压条D嫁接
3、下列不属于营养繁殖的是( )
A嫁接B压条C扦插D播种
4、下列哪种植物常用压条方法繁殖( )
A葡萄B月季C桂花D苹果
5、在接穗发育成的枝上结出的果实将主要表现出( )
A枕木的特征B枕木和接穗的特征C枕木或接穗的特征D接穗的特征
6、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花卉时,为了保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在下列繁殖方法中,最好不要采用( )
A种子繁殖B扦插繁殖C压条繁殖D嫁接繁殖
7、下列哪项不是组织培养的优点( )
A可以用来培养新的植物品种B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C可以促进植物多开花结果D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
8、
上图是植物的某种繁殖方式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植物的这种繁殖方式叫 ,其特点是 、 。
(2)甲乙两种操作方法依次称为 、
(3)图中A、B称为 ,图中CD称为 。
(4)试举出2-3例采用这种繁殖方式的植物名称: 。
(5)要提高嫁接的成活率,从技术原理方面说明最关键的问题是
。
(6)林果生产者广泛应用嫁接这种繁殖方法,该方法具有的好处是 。
9、上图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示意图,在横线上填写有关内容并分析:
(1)图中[1][2]的生理过程分别是 、 。
(2)图中BD分别称为 、 。
(3)你能说出这种技术在生产中有什么意义吗?
。
教情学情分析答案
1、A 、2、B 3、D 4、C 5、D 6、A 7、C
8、(1)嫁接,不需要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2)芽接、枝接
(3)砧木、接穗
(4)苹果、梨、桃
(5)让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
(6)可以使新个体完全保留母体的优良性状
9、(1)细胞分裂、细胞分化
(2)愈伤组织、幼苗
(3)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地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另外该技术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的危害,极大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