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致同学们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及掌握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体会生物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增进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的信心。
二、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
请一位同学演唱:“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儿齐飞翔…”适时提问:你知道鸟儿为什么能在空中飞翔吗?马儿为什么在草原上生活呢?再由“古人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却不知道一粒种子是如何长成一棵幼苗的”。引出: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进入生物科学知识的海洋,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第1、2页的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谈一谈:我们吃的食物主要有那些?你能说出几种身边的生物吗?
2.你曾经注射过疫苗吗?你注射过哪些疫苗?为什么要注射疫苗?你知道疫苗是怎样研制出来的吗?
3.你知道袁隆平爷爷吗?他为生物科学做出了什么贡献?
4.你知道沙尘暴天气吗 你经历过这样的天气吗?有何感想?这种天气是怎样造成的?
5.资料展示:
①蜻蜓的翅痣与机翼上的加厚区:大多数蜻蜓的翅的末端的前缘上方,有一块深色加厚的部分,叫做翅痣。翅痣能够调整翅的震动,不受颤振的有害影响。现代飞机仿照蜻蜓翅痣的特点,在机翼末端的前缘也有类似的加厚区,用来消除颤振现象。
②鲨鱼与造船业:科学家通过研究鲨鱼发现,它的体表并不光滑,但在水中进行时所需的动力却很小,这一发现对造船业是很有价值的。
你还能举出其他仿生学的例子吗?
6.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
合作探究:
各小组用10分钟时间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精讲点拨:
1.生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也是其中的一员。
2.科学家根据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生物的特点,研制出防病的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疾病。
资料展示:生命科学是当代最为活跃的领先科学:2000年12月,我国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21世纪生物学的全新变化,将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未来世界。它不仅在了解生命,还在操纵生命,它将为人类攻克心脏病、癌症等疑难疾病带来希望。
3.认识到生物科学可以应用于农业发展。
资料展示:袁隆平和杂交水稻: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他在稻田中偶然发现了几株表现出杂交优势的水稻,萌生了利用杂交水稻的办法培育高产水稻的想法。他历尽千辛万苦,利用9年时间,在世界上成功地培育出杂交水稻。自1976年推广以来,为国家增产的稻谷达1千多亿千克,增加经济收入近300亿元。
读完资料后,请同学们谈谈感想和启发。
4.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需要生物学发挥作用。
5.仿生学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希望同学们将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拓展延伸:
(1)克隆羊多莉出生过程介绍。
(2)人类基因组计划介绍。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生物学研究的成就。
收获大家谈:
1、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交流,你对生物学有何认识?你打算今后如何学习生物课?你有什么远大理想?学生思考后,相互交流。
2、你知道子女为什么长的像父母吗?你知道遗传工程吗?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总结:生物科学神奇奥妙,趣味无穷,等待大家去探究。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关注身边的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二、 教学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一盆塑料花;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三、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校园。校园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自学课本内容(5分钟),并回答:
1、请同学们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
2、看课本图1.1-1的图片。请学生说出名称。
精讲点拨: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五类。
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学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出示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A和一盆塑料花B,让学生判断哪一盆是生物,并列举它是生物的理由。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列举的理由多而合理。学习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命现象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分题讨论: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本小组的题目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
1组: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例子为:
2组:生物需要呼吸
例子为:
教师参与:植物需要呼吸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例子吗?
3组:排除体内的废物
例子为;
4组:生物都能生长
例子为:
5组: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例子为:
6组:生物都能够繁殖
例子为:
(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与鼓励)
拓展延伸: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上述生命现象?
精讲点拨:上述生命现象是生物所共有的,生物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生命现象就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即: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能够摄取营养和排出体内的废物
具有生长发育现象
具有繁殖现象
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如应激性)
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学情分析】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电动狗 B、海带 C、机器人 D、潜水艇
2、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生殖和发育 B、遗传和变异 C、生长 D、新陈代谢
3、变黄的菜叶最后从蔬菜上脱落,这说明( )
A、蔬菜的生活需要营养
B、蔬菜能够排出体内的废物
C、蔬菜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
D、蔬菜能够生长和繁殖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 和 现象。
5、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生命现象:
(1)猫生小猫属于 。
(2)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到洞里的现象属于 。
6、请仔细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宇宙航天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微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的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至3代。
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收获大家谈:(发展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你的收获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空中飞鸟,地上爬虫,河里游鱼,道旁小草,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这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碗已经变酸的肉汤 、部分豌豆种子。
三、教学程序:
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想一想,肉汤刚煮出来时是新鲜的,它为什么会变酸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举手发言。
如果要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应该怎样做?
【学点一】其实在两个世纪前,人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被困惑了长达20年之久,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简单介绍巴斯德。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6页的巴斯德实验,并讨论:
(1)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早期的研究,做出了什么样的科学假设?和你的假设有何不同之处?你和巴斯德相比,谁的问题更有研究价值?说出理由。
(3)让学生对照巴斯德的实验过程,找出自己在设计中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
(4)在巴斯德的实验中,设计的曲颈瓶妙在何处?
(5)在巴斯德的实验中,除了控制变量之外,还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可信?
(6)归纳一下,巴斯德实验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论并表达交流,可分几个步骤?
讨论后交流,各抒己见。
精讲点拨:
(1)介绍控制变量法。
(2)科学探究的步骤:
巴斯德发现肉汤变酸→为何变酸→可能是微生物引起→ 肉汤装瓶、煮、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施实验】
→直颈中变酸、曲颈瓶中不酸→ 打破曲颈瓶口,肉汤接触空气,变酸
→结果证明肉汤变酸是因为空气中微生物导致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学点二】实验法、观察法的延伸
自学课本“相关链接”有关的探究方法。知道什么是观察法、实验法。
教材中的“思考与练习”: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在于仔细的观察中。以及孟德尔对豌豆种子的文字描述:要么是圆形或近似圆形的,表面即使不光滑,也只有浅浅的凹痕;要么是带有棱角的不规则形,而且表面有深深的皱褶。
分发豌豆种子:让学生观察它的形态特点,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请同学们踊跃发言!
拓展延伸:你认为科学家要得到一定量的证据,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获得?
【学情分析】
1、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文献法 D、分类法
2、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
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 D、实验用具好
3、请回答下列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
(1)要了解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应采用 法。
(2)要了解马和驴在外形上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应采用 法。
(3)要了解鱼的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如果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可采用 法
4、丹丹为了认识桃花的结构,她取了一朵桃花,首先仔细看了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然后用镊子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并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用刀片纵向剖开子房,进而看了里面的结构。
(1)丹丹在认识桃花结构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2)用这种方法来研究生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我们刚入学,学校将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身高、体重、视力、有无家族遗传病等),请你想一想将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6、请大家阅读课后“病菌被找到了”材料,请分析这个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吗?从中你有什么启发?
7、小明同学非常喜欢观察、思考生物现象。雨后的一天下午,他仔细的观察地上的蚯蚓,想到了一个问题:蚯蚓生活在地下的土中,它们到底喜欢明亮还是喜欢黑暗?你能根据小明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一个探究活动吗?
收获大家谈: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