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细胞增殖(第二课时)有丝分裂
教材分析
“细胞增殖”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其中有丝分裂是学生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甚至是生物班的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他们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但是在当时对细胞分裂的了解还是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的内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掌握有丝分裂各阶段的特点。
2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3 理解有丝分裂的意义。
能力目标
1. 增强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2. 提高动态想象力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2、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重点:
1.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
教学策略:
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演示与黑板版图相结合的方式分布讲解,除了一般的文字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突出重点,用曲钱描述量的变化规律。
对于教学重难点的分析后,我将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先让学生回顾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以及他它各阶段的特点。然后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在细胞间期,遗传物资是以什么形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以及间期染色质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是为什么做准备的来引出细胞分裂的过程——有丝分裂。然后我向学生讲述为了研究方便,人们把分裂期人为地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前、中、后、末期,然后用课件模拟逐步展示高等植物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动态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还在黑板上进行有关板图。并逐一让学生探讨植物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板书1)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板图来观察细胞内所发生的现象,引起思考,加深理解。
在前期,在前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细胞核中出现了什么、什么消失了”,并且要学生知道是从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在中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的最好时期。关于赤道板,要让学生明白是由于它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而得名,实际上并不存在这个结构。
在后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形成两套数目和形态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在末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出细胞核中什么消失了?什么重新出现了?植物细胞在赤道板位置上出现了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最后,教师再一次利用课件整体演示有丝分裂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时期的特征和变化。(板书2 )
课件中的模拟动画可将微观、抽象的生命现象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时期的特征,也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丝分裂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最后向学生提出动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末期的不同点以及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板书3、 4)
总结提升
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突出重难点。我在讲完有丝分裂的特点后还进行了如下的小结:1、染色单体的形成和消失分别发生在什么时期? 2、DNA数量加倍发生在什么时期? 3、染色体数量加倍发生在什么时期?
板书
1植物有丝分裂的四个时期以及它们的变化特点。
2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的变化。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数
染色单体数
染色体数
3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4 有丝分裂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