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一章检测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第一章检测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5-27 18: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六单元第一章检测题
一、 选择题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一个湖泊 B、一口池塘中全部的鱼
C、一片森林中的树木 D、一块农田里的水稻
2、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主要标志是( )
A、分解者大量减少 B、生产者大量减少
C、动物大量减少 D、食物网简化
3、若在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施用DDT,一段时间后,这种杀虫剂在下列生物的体内浓度最高的是( )
A、草 B、鼠 C、吃草籽的鸟 D、猫头鹰
4、下列各食物链正确的是( )
A、草→蚱蜢→食虫鸟→蛇→鹰 B、蚱蜢→草→食草籽的鸟→鹰→狐
C、狐→鹰→食虫鸟→蚱蜢→草 D、草→蚱蜢→食虫鸟→鹰→蛇
5、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是( )
A、绿色植物和微生物 B、绿色植物和无机环境
C、化能自养生物 D、动物和微生物
6、在“青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占生态系统能量比例最多和最少的消费者分别是( )
A、猫头鹰和食草昆虫 B、青草和猫头鹰
C、食草昆虫和青草 D、食草昆虫和猫头鹰
7、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命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各种生物的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肉食动物
9、一条蛇捕食了一只田鼠,从生态学的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田鼠不能适应环境 D、田鼠的能量流向了蛇
10、假设在一个由小麦、粘虫、蛙和蛇组成的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把蛇全部杀死,则蛙个体数量会(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
二、综合题
11、根据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 。
(2)在生态系统中,动物是 者,植物是 者,它们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形成了 。
(3)某一生态系统中有农作物、害虫、鸟类等生物,因人们大量猎杀鸟类,导致害虫剧增,农作物减产,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 的整体。
12、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
。生态系统中的 和 就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
13、请将短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示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民间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这里的泥巴“实际”指的是 。
14、根据下图和提供的资料,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生态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也不断发展,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作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气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在该生态系统中,桑与蚕
是 关系。
(2)在利用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质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主要是 。
(3)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 。
(4)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 率。
(5)DDT是一种很难分解的有毒物质,如果DDT进入该生态系统,体内DDT含量最高的生物应是 。
15、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注明图中各生物成分的名称:
图中标号A是 ;B和C是 ;D是 。
(2)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阳光之外,还需要 等非生物条件。
(3)图中A、B、C的箭头都指向D说明了 。
(4)生态系统可以看作是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无机环境)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是通过 进入生物部分的;
起着将生物部分的物质归还给无机环境的作用。
16、如图所示的是南极海洋系统,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图中的浮游植物属于 ,图中的各种动物属于 。
(2)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生物成分是 ,此外,图中也没有表示出生态系统所必需的 成分。
(3)如果生态系统中的大鱼因过度捕捞而急速减少,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磷虾的数量会 。
(4)DDT是一种在自然界和生物体内很难分解的有毒物质,DDT进入该水体后,在体内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
(5)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包含有磷虾的一条食物链是

17、请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的问题。
“我国西辽河平原上的科尔沁沙地,以前曾盛长森林和草原。20世纪以来,人们大面积毁林、垦草,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质贫瘠,经过干旱风沙活动,草原急速退化成沙漠。有人把科尔沁沙地称作‘人造沙漠’……沙漠是丧失了生产能力的土地,一旦形成,不仅气候恶化了,许多动物栖息的场所被破坏了,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任其发展,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就难以自行恢复了。”
(1)说“沙漠是丧失了生产能力的土地”,主要是因为这里的气候特征是 ,而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难以恢复,赖以生存的消费者 (包括人)也难以在此生息。
(2)科尔沁从一个“盛长森林和草原”的生态系统演化为沙地,造成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因素。即由于 ,破坏了这里的植被,进而导致土质 、气候 ,急速退化为沙漠。
(3)土地的沙漠化将严重恶化人的生存环境。科尔沁沙地演化的事实敬告人们应遵循 法则,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要 ,特别是要大规模地 ,这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
18、我国西部绵延不断的天然草地,组成了我国重要的绿色屏障;而西部又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荒漠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因此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考虑的是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下面是某同学为西部农村设计的生态农业大棚温室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的蔬菜、树苗是该生态系统的 。
(2)该同学设计的厕所可以被称为“生态厕所”,是因为人粪尿先进入沼气池,利用 消除人粪尿中的病菌和虫卵,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同时在沼气池没有氧气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通过 促使各种废弃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做饭、照明、取暖、发电等;残渣、残液又是很好的无公害的有机肥料。
(3)为提高大棚温室内栽培作物的产量,除常规的浇水、松土、施肥措施外,请再为农民提出几条科学的增产措施:(至少两条)


19、薇甘菊并不是我国本土物种,它原产于中、南美洲。19世纪末,亚洲的印尼从热带美洲引进,希望薇甘菊能够成为橡胶园地表的覆盖植物。它分布在海拔0~300米的高度,主要集中在海拔100~250米的低海拔地区,生性喜光、善于攀援,攀上灌木和乔木后,能迅速形成整株覆盖之势,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被覆盖的植物就会因长期缺少阳光而枯萎。薇甘菊在我国已造成了触目惊心的区域危害。
(1)薇甘菊与其周围的生物存在 关系。
(2)薇甘菊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国外称之为“一分钟一英里草”,这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 。
(3)目前防治薇甘菊的方法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但化学防治会带来 后果,在生物防治中,广东省引进了菟丝子,菟丝子与薇甘菊是 关系。
(4)薇甘菊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

(5)为了避免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
一、A 、B、D、A、A、D、D、A、D、D
二、
11、(1)生态系统 (2)消费;生产;食物链 (3)统一
12、食物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13、树→蝉→螳螂→黄雀;浮游植物
14、(1)捕食(2)细菌(3)太阳光(4)能量利用(5)鱼(人)
15、(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空气、水等
(3)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尸体、粪便等最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环境
(4)生产者;分解者
16、(1)生产者;消费者(2)分解者;非生物(3)减少(4)虎鲸
(5)5;浮游植物→鳞虾→须鲸→虎鲸
17、(1)干旱和多风沙;森林和草原植被;各种动物
(2)人为;人们大面积毁林、垦草;贫瘠;干旱、多风沙
(3)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植树种草
18、(1)生产者
(2)细菌(分解者)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出的能量形成的高温 发酵
(3)①日间晴朗时设法适时增加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夜晚或阴天增加室温内的光照
③温室栽培作物、开花传粉期间放送蜜蜂等
④在寒冷季节、夜间在温室外加盖草保暖
⑤温度过高时注意通风降温等
19、(1)竟争(2)繁殖能力(3)污染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等;寄生
(4)生态系统和自动调节能力下降,稳定性受到影响,引起生物多样性改变
(5)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海关出入口检疫;加强教育宣传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