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免疫与健康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概述人体免疫的概念、功能和作用。
2、举例说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描述计划免疫,列举计划免疫的实例,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二、学习过程:
1、观察课本102页图3.6-1人体先天性免疫示意图,分析讨论:
(1)皮肤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在防御病原体入侵时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2)什么样的皮肤会让病原体容易侵入?
(3)皮肤的完整性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意义
(4) 血液、唾液和泪液中的溶菌酶在防御病原体时有什么作用?
(5)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在防御病原体时有什么作用?
2、人体有保护自身的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它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上述两道防线是针对_______________的防御功能,是___________就有的,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3、分析课本第103页图3.6-2 特异性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抗原?抗体是如何产生的?
(2)当侵入人体的腮腺炎病毒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吗?
(3)当腮腺炎病毒再次侵袭时,原来的抗体还能清除他们吗?
(4)腮腺炎病毒的抗体能否清除天花病毒或其他病毒?为什么?
4、第三道防线: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它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_______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功能是______获得的,只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作用,因此称为特异性性免疫。
5、计划免疫的概念和意义是什么?
三、知识归纳与梳理
第一道:____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性免疫
第二道:____________和_______
第三道: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_______性免疫
四、基础达标:
1、下列免疫活动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消化液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 B.抗体抵抗天花病毒
C. 溶菌酶杀死细菌 D.白细胞吞食病菌
2、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B.抗体是一种蛋白质
C. 一种抗体能消灭多种抗原
D.抗体是在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的
3、下列哪一项不能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
A. 角质层防止病菌入侵
B. 呼吸道黏膜能黏附细菌,形成痰而排出体外
C. 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
D. 血液中的细菌被吞噬细胞消灭
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是人体对“自己”和“非已”的识别
B.免疫是人人都生来具有的
C.免疫不能在人出生后获得
D.免疫是人体的—种生理功能
5、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 )。
A.病毒 B. 抗原 C.病原体 D. 细菌
6、下述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是( )。
A. 皮肤、黏膜。 B.血液和消化液
C. 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 D. 溶菌酶和肝脏
五、能力提升与拓展
1、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红细胞 B. 淋巴细胞
C. 吞噬细胞 D.血小板
2、关于狂犬病的预防中,给人注射的物质、给狗注射的物质依次是( )。
A.抗原、抗体 B.抗原、抗原
C.抗体、抗原 D.抗体、抗体
3、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毒)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
A.疫苗 B.激素 C.抗原 D.抗体
4、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的保护作用
B.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
C.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D.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5、在制备蛇毒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6、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时,利用绵羊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处理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方法 结果 方法 结果
甲组绵羊 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没有患炭宜
乙组绵羊 不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患炭宜
请分析回答:
(1)甲组绵羊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组绵羊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11”事件后,为防止炭疽在人群中流行,美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邮件等物品的检疫,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采取的这一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
7、据农业部统计,自2005年初至2006年3月,我国共发生35起禽流感疫情。已知该病的病原体是H5N 1型禽流感病毒,科学家已研制出相应的疫苗。疫苗在广泛应用之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将未感染H5NI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A、B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6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构成H5Nl型禽流感病毒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
(2)A组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以后,小鸡体内的________细胞就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抗体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在图示的动物实验中,设置B组小鸡的作用是__________。
(4)为防止禽流感疫情蔓延,疫区周围3km以内的家禽必须全部扑杀。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种措施
六、反思总结
人体的三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