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人教版必修2 地理(高中)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堂导入:
图示2011-2017年部分重点城市常住人口逐年增量示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图中各主要一线城市人口变化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口变化呢?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讨论:人口的空间移动就是人口的迁移吗?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达到一定的时间(一年以上)。
人口的空间移动
人口流动:
人口在短期离开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人口迁移:
空间移位: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居住地变更:必须改变居住地
时间限度 :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
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
课堂活动:人口迁移的三个条件
19世纪前
2、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课堂活动:概念: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3、国内人口迁移
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现象,如跨省、跨县。
时期 迁出地 迁入地 特点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二战后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
时期 迁出地 迁入地 特点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二战后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空间分布
亚非拉
西欧
北美
西亚
北非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迁入地经济发展快;石油输出国招募大量外籍劳工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地区
古
代
战乱、
移民支边、
农业经济脆弱、
自然灾荒
大批迁移
由北方向南方、内地到边疆;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国内人口迁移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80年代中期前
80年代中期后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自发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内地迁往沿海、
农村迁往城市、
山区迁往平原、
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
出现大规模“民工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这片灾难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为何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人口大量外迁?
自然灾害
课堂活动
材料二: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巴尔干9个国家中,除希腊、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外,其他各国人口数量均大幅度减少。1992—1995年战争期间,波黑死亡人口超过10万,为躲避战乱,从波黑逃离的居民达200多万。尽管战后多数人重返家园,但仍有几十万人侨居国外。克罗地亚目前流落在塞尔维亚—黑山境内的克罗地亚难民就接近22万人。科索沃迁移到塞尔维亚的塞尔维亚族居民就有25万人。导致巴尔干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躲避战乱
材料三: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则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教共和国。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目前,南亚次大陆三个人口大国的宗教构成中,印度80%以上是印度教徒,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分别占本国人口的98%和80%。印巴分治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宗教
迁出地
推力
拉力
人口迁移
推拉作用
推拉理论:
迁入地
中间阻碍因素
各因素是推力还是拉力取决于个人的价值判断
迁出地和迁入地之间存在各种中间阻碍
例如:距离、迁移成本、语言文化的差异等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地区经济发展
(2)城市化推进
(3)大型项目建设
(4)交通、通信发展
深圳市
(一)经济因素
三峡移民
1、政治因素
(1)政治变革
(2)国家政策
(3)战争
(二)社会因素
乌干达暴君阿明
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2、文化因素
(1)民族歧视
(2)宗教迫害
(3)求学
3、其他因素
(1)家庭婚姻
(2)性别
(3)年龄
(1)气候
(2)水源
(3)土壤
(4)矿产资源
(5)自然灾害
三、自然环境因素
三峡移民
(1)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2)20世纪90年代后期向东部迁移人口增多;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
(4)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5)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
(6)21世纪初,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到新西兰。
民族歧视(文化因素)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经济因素)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因素)
课堂活动:分析下列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海平面上升(自然环境因素)
美国反恐战争(政治因素)
沙漠化加剧(自然环境因素)
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课堂活动
迁出地:
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的联系,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弊:造成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
利:提供人才和劳动力,利于经济的发展。
弊:人口密度增大、增加环境压力.
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总体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
迁出地:
①缓解人口的压力;
②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迁入地:
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
③但也带来交通拥挤、居住因难、治安混乱等问题。
②加速城市化进程;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甲地区
乙地区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知识小结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三个条件
2.国际人口迁移
3.国内人口迁移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考点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2016·课标Ⅲ,4~5)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典例分析
A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3.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4.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2018新课标1)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3~4题。
C
D
考点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2018·四川泸州一诊)下图是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某时期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图中数据越大,表示规模越大,水平越高)。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因素中对迁入人口规模影响最小的是( )
A.工资水平 B.房价
C.空间距离 D.教育资源
B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东 D.安徽
C
(3)对西藏图示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