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课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声变了,究竟该怎么看待?惊呼传统丧失殆尽,或者举双手欢迎一切改造,显然都有失偏颇。有人推崇传统到唯传统至上,认为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张寿臣等都是 ,现在的演员再努力也难以 。其实,变是常态,适应变化并且拥抱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把持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能否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现在青年观众群体的兴趣、习惯都已经“互联网化”了,作为一种曲艺形式,相声与五花八门的网络综艺节目相比显得“陈旧”不少,因而需要在贴近年轻人趣味方面下功夫。比如,面对近年来 的脱口秀,相声行业颇有些心生羡慕。脱口秀语言表达多样且内容极其大众化,互动程度高,现场气氛热闹。如果说相声表演需要先铺垫,各种包袱才能从情境中抖出来,需要先营造代入感,观众才能拈花一笑的话,那脱口秀就直接得多,笑点密度也高得多。接现实题材的地气,增加与观众互动的人气,( ),成为泛娱乐综艺节目,那就得不偿失了。也就是说,相声不能为迎合当下审美口味而一味向娱乐综艺靠拢, ,失去自我。借鉴吸收不代表就要变成“你的样子”,其关键在于平衡艺术规律与观众趣味的关系,找准改良的突破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吉光片羽 同日而语 别开生面 削足适履
B.吉光片羽 望其项背 别开生面 生搬硬套
C.凤毛麟角 望其项背 异军突起 削足适履
D.凤毛麟角 同日而语 异军突起 生搬硬套
【答案】C
【解析】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吉光片羽”只能用于物,“凤毛麟角”可用于人也可以用于物。第一空应该选“凤毛麟角”。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根据语境,说别的演员赶不上前面的这些人,用“望其项背”。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新的力量突然兴起。“脱口秀”属于新生的派别或力量,用“异军突起”。生搬硬套: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方法、经验等。削足适履:鞋小脚大,为了穿上鞋把脚削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说相声不能不顾具体的条件,非得往综艺娱乐靠拢,用“削足适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变是常态,拥抱变化并且适应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变中遵守艺术规律,在变中把持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
B.变是常态,适应变化并且拥抱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
C.变是常态,拥抱变化并且适应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变中遵循艺术规律,在变中发挥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能否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
D.变是常态,拥抱变化并且适应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变中尊重艺术规律,在变中坚守艺术特色,又是传统艺术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
【答案】D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适应变化并且拥抱变化”语序不当,应是先“拥抱”再“适应”;二是“在变中把持艺术特色”搭配不当;三是“又是传统艺术能否经受住时间淬炼的立身之本”两面词运用错误。综合比较,D项正确。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相声可以从这些方面汲取、借鉴,把说学逗唱变成网络段子集合,把“包袱”换成“梗”,把幽默变成猎奇,但这样就会失去其自身特点
B.相声固然可以从这些方面汲取、借鉴,但是把说学逗唱变成网络段子集合,把“包袱”换成“梗”,把幽默变成猎奇,然后失去其自身特点
C.相声可以把说学逗唱变成网络段子集合,把“包袱”换成“梗”,把幽默变成猎奇,但这些方面汲取、借鉴之后,就会失去其自身特点
D.把说学逗唱变成网络段子集合,把“包袱”换成“梗”,把幽默变成猎奇,相声固然可以从这些方面汲取、借鉴,然后失去其自身特点
【答案】B
【解析】根据上文“(脱口秀)接现实题材的地气、增加与观众互动的人气”可知,“相声固然可以从这些方面汲取、借鉴”应放在前面,因为“这些方面”指代的就是“接现实题材的地气、增加与观众互动的人气”,另外,“固然”与下文“但是”照应,构成转折;根据下文“成为泛娱乐综艺节目”,“然后失去其自身特点”与之衔接。据此可确定,答案为B。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林冲问道:“甚么要紧的事?”李小二请林冲到里面坐下,说道:“却才有个东京来的尴尬人,在我这里请管营、差拨吃了半日酒。差拨口里呐出‘高太尉’三个字来,小人心下疑惑。又着浑家听了一个时辰,他却交头接耳,说话都不听得。临了,只见差拨口里应道:‘都在我两个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那两个把一包金银递与管营、差拨,又吃一回酒,各自散了。不知甚么样人。小人心疑,只怕在恩人身上有些妨碍。”林冲道:“那人生得甚么模样?”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面皮。”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那泼贱贼敢来这里害我!休要撞着我,只教他骨肉为泥!”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李小二夫妻两个捏着两把汗。当晚无事。林冲次日天明起来,洗漱罢,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牢城营里都没动静。又来对李小二道:“今日又无事。”小二道:“恩人,只愿如此。只是自放仔细便了。”林冲自回天王堂,过了一夜。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
到第六日,只见管营叫唤林冲到点视厅上,说道:“你来这里许多时,柴大官人面皮,不曾抬举得你。此间东门外十五里有座大军草料场,每月但是纳草纳料的,有些常例钱取觅,原是一个老军看管;如今我抬举你,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你在那里寻几贯盘缠。你可和差拨便去那里交割。”林冲应道:“小人便去。”当时离了营中,径到李小二家,对他夫妻两个说道:“今日管营拨我去大军草料场管事,却如何?”李小二道:“这个差使又好似天王堂,那里收草料时,有些常例钱钞。往常不使钱时,不能够得这差使。”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李小二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就在家里安排几杯酒,请林冲吃了。
4.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陆虞候、富安又追到沧州密谋陷害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5.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做了长久打算。
6.选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于尖刀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的细节描写,为最后取刀杀仇的情节做了铺垫。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叫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到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第八回,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C.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D.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答案】B
【解析】B.选项内容是对差拨性格的简要分析,通过篇首“一般的罪人”之口,已为差拨唯利是图、欺压囚犯的本性做了铺垫,所以差拨之怒并非“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而是因为林冲没有钱物相送。
8.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概括介绍牢营的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解析】第一段借“一般的罪人”之口交代林冲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读者的审美体验出发,又自然地设置悬念:“林冲的命运又将如何?”使故事产生波澜。
9.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2)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解析】第一问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差拨的形象首先通过“一般的罪人”初步勾勒,继而通过大骂林冲、勒索敲诈等言行描写及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塑造出了这一势利小人的形象。第二问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与第一问紧密联系。差拨先骂后夸,前后态度明显不同,一是因为林冲“使钱”的作用,二是有柴大官人的书礼这个“人情”。当时之世态人情,于差拨身上略见一斑。
10.管营一开始说“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在厅上为什么又要林冲“须吃一百杀威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管营私下已收了林冲的银子,但又不便当众“看顾”林冲,因此在厅上才那样说,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解析】通过人物前后语言,猜测管营说此话时的心理活动,关键在于他之前已受贿了。
四、语言表达
11.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忍无可忍,林冲怒杀仇。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④嫉贤妒能,公瑾暗设计。⑤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13.《水浒传》写武松打虎之前,有这么一段话:“当时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饿,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大旗在门前,上面写着五个字:‘三碗不过冈’。”
从现代商品经济的观点来看,“三碗不过冈”是绝妙的广告词,它究竟蕴含着酒店主人怎样的用心?请回答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宣传酒的醇厚浓烈,吸引食客;②既劝诫常人不贪杯,又刺激有海量者多饮;③借猛虎之威吸引酒客多饮后留宿,以增加收入。
【解析】解答此题应抓住题干要求,围绕店主人的经商意识,他利用顾客争强好胜的心理,采用激将法,目的是从食、宿方面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课件52张PPT。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周先慎《简笔与繁笔》
许多人在少年时,每一次合上《水浒传》,就会闭上眼睛,梦想在某一个雪夜,屋檐上突然悄无声息地跳下几条身披斗篷的好汉,之后一只快船把自己接走,直往那烟水弥漫的芦苇泊里而去。忠义堂前,完成了简单而又隆重的结拜程序,与众兄弟们一道吃酒吃肉。许多成年人依然为他们童年时神魂颠倒的水泊世界迷恋,宋江、武松、李逵……如数家珍。
徐亮《孤客走梁山,书生续旧梦——施耐庵》施耐庵(1296—约1370),名子安(一说名耳),本名彦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擅文,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36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并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作者介绍《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它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古典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它所写的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背景解读南宋时,梁山英雄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称: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画形绘影。《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三十六人发展到一百零八人。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进行整理和加工,在创作《水浒传》的过程中,他忠实地接受了广大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水浒传》历史地表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
《水浒传》热情地歌颂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农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这次农民起义演变为悲剧的内在历史原因。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一种,是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点。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如《金相平话五种》《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知识链接
宋元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篇幅较大,为讲述方便,实行分卷分目,每节标明题目、顺序,这是小说最早的分回形式。经长期演变完善,至明末,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用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单句的)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三国演义》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说。明清至近代,中国的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现当代的一些通俗小说也仍在沿用此种形式。字音字形1.词语释义
赍发:资助。
迤逦:缓慢前行,文中有颠沛流离的意思。
酒馔:酒和饭食。
尴尬:文中指鬼鬼祟祟,不正派。
连累:因事牵连别人,使别人也受到损害。
交头接耳:形容彼此靠得很近,低声交谈。
盘缠:文中指零用钱。
彤云:浓云。词语
朔风:北风。
碎琼乱玉:比喻地上的雪。琼,美玉。
天理昭然:迷信说法,认为天能分辨善恶,主持公道,会给善恶以相应的报应。文中是说善人必有好报的道德法则是再清楚不过了。
央浼:恳求,请托。2.近义词辨析
(1)玷辱·玷污
玷辱:使蒙受耻辱。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比喻辱没。
区别:“玷辱”是使动用法,常比喻高贵的东西受到污损。
例句:身为党的领导干部,他的这种做法,不仅______了他自己的人格,而且也________了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他辜负了党和人民对他的期望,成了历史的罪人。(2)尴尬·难堪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神态)不自然。
难堪:难以忍受;难为情。
区别:“尴尬”多侧重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难以应付。“难堪”则侧重内在的感受。
例句:①环境保护深入人心,不使用塑料袋没有人反对。问题在于没有另外的替代产品,使普通百姓既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又陷入“塑料袋想用不能用,如果不用却不知道用什么”的________境地。
②在民主党的辩论会中,刚在爱荷华州遭遇滑铁卢的希拉里再遇________事,辩论会主持人竟毫不留情地向她表示,选民好像较喜欢桑德斯。(3)庇佑·庇护
庇佑:保佑,用于神灵对人。
庇护:袒护,保护,用于人对人,多含贬义。
区别:感彩不同,“庇护”是贬义词。
例句:①这二十个人衣着简单,梦想着在上帝的________下过上乌托邦式的生活。
②长安四年(704年),由于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在武则天的________下嚣张跋扈,到了天下人“毁之”的地步,武则天为了保全他们的性命,被迫退位。
【答案】(1)玷污 玷辱 (2)①尴尬 ②难堪 (3)①庇佑 ②庇护1. 林冲被刺配沧州,邂逅李小二,从言谈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在情节安排上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答案】从言谈中可以看出林冲忍受屈辱、不思反抗的软弱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林冲刺配沧州,被派去看管天王堂,邂逅曾受他救济过的李小二,李小二喜出望外,欲报当年救助之恩,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2. 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答案】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结构图表选文讲的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刺配沧州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不得已地投靠梁山。表现了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主旨探微
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地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有力地突出了“官逼民反”这个主题。1.课文多次描写朔风、大雪。请找出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对应考点】鉴赏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提示】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文段中筛选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朔风、大雪的语句,然后分析景物描写在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进情节发展和深化主题等方面的作用。【答案】“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作者把林冲活动的背景放在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严冬季节。“彤云密布”的天、白茫茫的地、恶劣的天气既衬托林冲这个落难英雄此时此地的心境,也预示一场更大的灾难将降临在林冲头上。作者第二次描写大雪时说“那雪正下得紧”,鲁迅先生曾把它喻为“神韵”。一个“紧”字,使人感到风雪的势头、力度简直铺天盖地,这是用“大”“猛”“急”等任何词汇都不能代替的。这个“紧”字且有越下越大、越下越猛、越下越急,一点也不放松的意思。
而这雪“紧”,也暗含了形势的发展十分严峻,一场阴谋正在逼近,且越来越近,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命悬一线。一个“紧”字,境界全出。而后第三次写雪,“那两间草厅已被大雪压倒了”,迫使林冲到附近的山神庙过夜,这就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转折。总之,作者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这一自然环境却为故事情节合情合理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雕琢创设了前提,提供了条件。2.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以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取胜,《水浒传》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结合课文,具体分析施耐庵是怎样通过代表性的细节,来传神达意的。
【对应考点】鉴赏文章的细节描写
【提示】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用特写镜头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换句话说,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 【答案】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来刻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比如第八段中对林冲出门买酒时的描写: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3.本文是长篇小说节选,好像应该从第二段开始选起,因为第一段与本文的主要故事看起来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为什么不从第二段开始,而非要选上第一段呢?第一段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对应考点】情节设置的作用【提示】情节安排及其作用类题规范思路:①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可能有两个方面: 表现了人物的某种感情,塑造人物某种性格。(或交代、展示人物活动环境)②对“情节”的作用。 如位于开头,就可能是“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如在结尾,就可能是“照应上文”;还要考虑“推动情节的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等。 注意情节技巧:抑扬、线索、呼应、铺垫、悬念、伏笔、时空交错、误会、巧合、急转、点题、出人意料的结尾等。③对“主旨”的作用。分析有没有“点明主旨”或“升华主旨”。本题要从人物和情节两个角度去分析。
【答案】①第一段的描写表明林冲是个乐于助人、济危救贫的善良之人。②第一段的描写详细交代了林冲与李小二过去的关系,为下文写李小二帮助林冲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如果没有这段描写,下文写李小二向林冲报告消息就会显得突兀。③第一段的描写也表现了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在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既能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又能使故事情节前呼后应,使作品布局更加严谨。如林冲见草厅被雪压塌后,怕火盆内有火引起火灾,就探半身进去摸。这一细节既表现了林冲小心谨慎的性格,也为下文写陆谦放火做了铺垫。他掇石头靠住庙门为下文写陆谦等三人进不了庙埋下伏笔。技法镜鉴请选取生活片段,运用细节描写,写一篇短文。(300~400字)
【解析】【示例】
怀念奶奶
记得那是一个冬日的午后……我提议要给奶奶洗洗脚,奶奶默许了。我打上一盆温热的水放在奶奶脚边,把奶奶的长袜子慢慢褪下。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除了大脚趾外,别的脚趾头全部硬生生向里勾着。爷爷很早就离开了人世,那时父亲才五岁姑姑三岁,奶奶用这样一双脚穿越了多少岁月的沟壑啊。即时小练
我怀抱着奶奶的脚小心翼翼地将其浸入水中,水上立刻就浮起了一层皮屑,想到奶奶为我做过的一切,我就对奶奶说自己以后会经常给她洗脚的。那一刻奶奶浑浊的眼睛里有晶莹的东西在闪动,那当儿,我心里腾生了一个坚定的想法:不管以后的岁月怎样变迁,我都要尽可能地多为奶奶做些什么。小说阅读之细节描写
【考点解读】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而人物形象与情节、主题息息相关,鉴赏时要面面俱到。对接高考
【考查动态】
综合近两年的高考情况,考试中对细节描写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另外在人物形象鉴赏中偶有涉及。预计在将来的考试中仍是与其他如情节、主题等内容综合考查出现。【解题技巧】
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1)细节描写可以塑造人物形象。
①从语言的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从动作的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的命运遭际。
③从神态的细节描写中感知人物的精神状态。
(2)细节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可以表现生活环境。
(4)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有助于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会 明
沈从文
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真题典例
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自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原文有删改)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答案】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了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首先,题干中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的细节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然后,找到后文所写的有关“插军旗”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和表达上的作用。忠与义的交织——走近宋江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眼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是《水浒传》中矛盾的中心,在报效朝廷和建设梁山中,在尽孝道和上梁山中,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但最核心的是他在“忠君”与“仁义”间的选择。美文赏读
宋江是“仁义”的,“及时雨”的称谓非他人能及,“救晁盖”“济武松”“杀阎婆”“三打祝家庄”,这一幕幕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生死之交一碗酒”是他的人生信条,“急人之所急”是他的做事准则,这一切,都树立了他在一百零八将中的地位,位列天罡,执掌地煞,何等的荣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何等的畅快;劫富济贫,攻城略地,何等的威风。但这恰恰是施耐庵为宋江吹响挽歌前的空响,宋江毕竟还是一个郓城小吏,在他的骨子里,透着的是对赵宋王朝忠贞报国的志向。“敢笑黄巢不丈夫”是宋江留在望江楼的诗,看似轻视朝廷,实为他因报国无门而空自叹息。不论是晁盖攻打曾头市后的私见宿太尉,还是水淹高太尉后的盛情款待,抑或是晁盖死后,替换“聚义厅”为“忠义堂”大匾,处处透着他对朝廷招安的渴望。然而他却忘了,在腐朽的赵宋王朝里,哪有他一个郓城小吏的生存空间。可悲呀,可叹!可怜梁山一百零八将盛极一时,最后却落得死散凋零。纵然面对这些,宋江在忠与义之中放下了曾经紧握的刀枪,在忠与义中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对于宋朝的毒酒,他一饮而尽,想以死“表明忠义”,更令人惋叹的是,为防止李逵再反朝廷,也让他服毒酒随他而去。留下的只有“茫茫乾坤方圆几何,成大任,重大义,男儿本色……”的悲歌。
宋江在施耐庵的笔下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在忠与义的交织中,迷失了自己,最终只能淹没在宋王朝的浪花之中,在“忠君”与“仁义”之中,他选择了忠君,选择了一条看似美丽却永无出头之日的道路。他走了,或许他依然会笑对朝廷,依然毫无怨恨,留给我们的只有无尽的感慨。
如果可以重来,我愿看到那个真正“笑黄巢”的宋江,那个水泊里“替天行道”的宋江。听,他又唱起了那首歌,在芦苇水道中飘得很远,很远:“生死之交一碗酒……”
评析:文章纵横开阖,思路空间宽阔,一段段历史回顾 ,一个个生动画面,一步步拓深主题。从家到国,从早期到后期,从“仁义”到“忠君” ,写出了宋江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含蓄的结尾,留下了无穷的思考。文章写得如此出彩,正因“难能”才“可贵”!
【好书(文)推介】
(1)徐亮《知道点中国经典》
(2)鲍鹏山《水浒传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