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0 20:59:12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4课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策扶老以流憩  策:拄着
B.帝乡不可期   期:期望
C.景翳翳以将入  景:太阳
D.善万物之得时  善:喜好,羡慕
【答案】B
【解析】景:日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舟遥遥以轻飏   遥遥:遥远的样子
B.景翳翳以将入   翳翳:阴暗的样子
C.泉涓涓而始流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D.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遑遑:心神不定的样子
【答案】A
【解析】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策扶老以流憩    B.或棹孤舟
C.园日涉以成趣     D.乐琴书以消忧
【答案】C
【解析】C.名词作状语,每天;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策:拄着;棹:用桨划;琴书:弹琴读书。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小张接到几个朋友来访的消息,高兴地回答:“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府上恭候各位光临。”
B.小李在应聘信上写道:“日前惠顾贵公司的网站,得知招聘网络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C.王主任在招商会上恳切地说:“欢迎各位投资山区建设,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小赵偶遇某同窗好友,寒暄过后询问对方家人情况:“令慈身体好吗?令弟大学毕业分在哪里?”
【答案】D 
【解析】A.府上:敬辞,尊称别人的家。B.惠顾:敬辞,用于感谢别人的光顾。C.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全文,完成后面的题。
5.对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舟遥遥以轻飏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木欣欣以向荣 ④家叔以余贫苦
A.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答案】C
【解析】①和③都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关系;②是介词,把;④是介词,因为。
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答案】C
【解析】C项为一般疑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7.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归去来兮!”再回首在官时日,作者用“心为形役”的痛苦自责之词,作了精辟的总结。
B.小舟遥遥,衣袂飘飘,写尽归田的欢愉,与“惆怅而独悲”的在官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一“问”一“恨”,显归意之坚,归心之切。
C.“松菊犹存”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出岫”之云,“倦飞”之鸟,犹言做官本来无心,“流憩”“遐观”“盘桓”,其实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作者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得到皇帝的器重赏识,而是回归田园,乐天知命享余生。
【答案】D
【解析】“帝王”在这里指仙境,而非皇帝的赏识器重。
8.“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失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答案】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答案】C
【解析】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们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诸蕃首领,并诛杀其党羽,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等,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答案】C
【解析】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被逮捕斩杀的是于阗王尉迟眺。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
(2)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
【参考译文】
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州吏。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碛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碛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蕃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接受。身边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蕃人的情意。”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后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被埋的黄金)。蕃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蕃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杜暹)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友爱,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予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
四、语言表达
13.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居易说,生活是“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解析】答题时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句式一致,二是选择恰当的诗人诗句与第一句衔接。
14.李华同学的语文老师上课时曾解释“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是薪俸少,而李华在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则认为:“五斗米”是日薪,是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陶渊明的节操,李华觉得杂志上说得有道理。于是,他想找语文老师交流一下。
请你为李华拟写一段话,既要说明李华的观点,又不至于让老师听后感到尴尬。注意:语言要得体,字数在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师,关于“五斗米”的解释,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不过,与您的解释有些出入,它认为“五斗米”是日薪,是指薪俸高,这么高的薪俸陶渊明却不为之折腰,更能体现他的节操。我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是否有道理,您能帮我解释一下吗?
【解析】语言表达要用敬语,质疑要委婉。
课件75张PPT。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你看他说的话:“结庐在人境”,不是隐居,而是“结庐”;“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不是故作姿态欲作名士,而是“欲居”,要与那些素心人生活在一起。
结庐也好居家也罢,他是在寻找一安身之所,这一安身之所不在高山之上,崖穴之下,不是那种远离人世的高人姿态,而是在“人境”,在“南村”做一个普普通通泯然众人的人,有“邻曲时时来”,而无车马喧。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
鲍鹏山《南山种豆:陶渊明》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生活给予我们千百种生活方式,既然我们认定了其中一种,那么就走下去。如何走是你的事情,走到何时也是你的事情,既然都是你在做主,干吗要对不起自己,干吗要临阵逃脱?你逃离的不是你的生活,而是真正的自己。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作者介绍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时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现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背景解读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知识链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名词作状语,常常  名词作动词,拄着  名词作动词,弹琴,读书  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动词作名词,生活  动词作名词,容纳双膝的小屋  形容词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儿童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 文言句式
①皆口腹自役(               
      )
②复驾言兮焉求(              )
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⑤将有事于西畴(                )
⑥农人告余以春及(                )判断句,“皆”表判断;宾语前置句,“自 役”即“役自” 宾语前置句,“焉求”即“求焉” 宾语前置句,“何之”即“之何”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武昌丧” 状语后置句,应为“将于西畴有事”状语后置句,应为“以春及告余”
⑦乐夫天命复奚疑(             )
⑧情在骏奔(             )
⑨寓形宇内复几时(             
  )
⑩稚子候门(                  )
?遂见用于小邑(           )
?既自以心为形役(           )宾语前置句,应为“疑奚” 省略句,省略主语“余” 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 “于”省略句,省略“于”,应为“稚子候于门”被动句,“见”表被动 被动句,“为”表被动 1. 作者为何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这对表达主题、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安逸、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2.作者归去时怀有怎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答案】(1)“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写出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2)“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3. 归去以后,作者过着怎样的生活?请找出有关语句加以概括。
【答案】(1)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田园生活——“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结构图表“序”说明了陶渊明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他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主旨探微1.本文在序和第1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提示】所谓“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其实也就是对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
【答案】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辞官原因有四点: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其中第一条是根本原因。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形象
【提示】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此题要结合“松”“菊”的象征义作答。
【答案】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了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提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3)表现方法:对比烘托、以景写情、以小见大、讽喻手法等。
【答案】这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用舟行驶的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4.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作答时要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答案】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文章的写作要注意扣题。扣题的具体办法:围绕文章的关键词,采用“原词重现”“近义替换”“比喻替换”“内涵诠释”等方式,在标题、首段、段首段尾、文末、事例分析等关键处反复强化关键词,能给人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如本文在标题中就点题“归去”,然后在1、3段段首都有“归去来兮”的点题。小序是解释“归去”的原因、时间,第2段是对归家的具体描述,都紧紧扣住“归去”进行创作。这样使整篇文章主旨鲜明,结构严谨。技法镜鉴请结合下面材料对点题扣题知识点进行写作练习。(300~400字)
中国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音乐梦想,到美国学习音乐,克服经济拮据等种种困难。他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与汗水,最终登上了美国最著名的音乐厅——卡耐基音乐厅。即时小练
【答案】【示例】
一步与一生
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的音乐梦想,克服经济拮据等各种困难,坚定勇敢地迈出了赴美留学的一步。这一步,为他的一生带来了转折;这一步,让他踏进了卡耐基音乐厅;这一步,让他登上了世界音乐之巅。他这为理想而奋斗的一步,为他实现灿烂的音乐梦想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一步,这一步有多远,横跨了半个地球的距离;一步,这一步有多难,绝不仅仅是省衣缩食那么简单。但那又怎样,为了心中的理想,这一步怎能不跨出?因为这一步,谭盾终于寻得那深藏丛林的宝藏;因为这一步,谭盾收获了他的梦想与辉煌。文言文断句
【考点解读】
考纲没有直接对文言文中的断句提出明确的考查要求,但由于断句能够考查学生文言文理解、文言句式特征、相关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能力,它已经逐渐成为全国卷文言文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故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接高考
【考查动态】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呈现如下规律:
(1)正逐渐成为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部分省市以主观画线题的形式设题。
(2)目前对断句的考查不要求点出具体标点。【解题技巧】
断句口诀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7.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8.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9.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真题典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断句要依据前后文的句意与基本的语法结构。首先“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中“别的地方达到夜不闭户(的程度)”显然是不符合曾公亮治政有能力的句意,所以排除C与D两项。A与B两项中,关键是“移书”(发文书),按其句意,应是“移书诘盗”,可运用语法断句法,“亡”后带名词“物”作宾语,“移书诘盗”是客“亡物”后的行为,所以“物”后应断开。【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任会稽县县令。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它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能力因而名声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袋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地方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人员私藏起来了吧。”对过客的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平淡就好
王仁芝
自古以来,人间万事,经历多少风云变幻,桑田沧海,许多曾经纯美的事物,都落满了尘埃。任凭我们如何擦拭,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色彩。纵然是万里青山、百代长河,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有所转变,留下命定的痕迹。唯有那剪清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一如既往,不为谁而更改半点容颜。美文赏读
也许一生真的不长,但是亦可不必仓促地要把生活的滋味尝遍。不如在缤纷的红尘里,留一份从容,把颜色还给岁月,把纯粹交给自己。
人生,就是这样删繁就简,弃假留真,舍恨存爱。如果可以交换,那么让醉者醒来,让醒者醉去。或许这样,就可以彼此相融,像一坛封存的酒酿,兑了半杯花露,浅尝一口,浓淡相宜,素净清芬。从此,做一个慈悲的人、平淡的人。在黑暗中,你做他光明的拐杖;在风雪中,你做他温暖的炉火。寂寞时,你给他花朵一样的微笑;孤单时,你给他大海一般的襟怀。那么,让我们都做一张丝薄的纸吧,在水墨中清浅、缓缓洇开的,是尘世中最简单的幸福。
没有禅意的开始,亦无须禅深的结局。
可我知道,每个人都愿意去一次南山,折一束霜菊,住一夜柴门,之后回到烟火世俗,看尽春花秋月,经历生老病死……我们都是红尘过客,背上的行囊,装满了世味,沉重得压弯了腰。这一路仓促地拎起,到离开的那一天,却不知道该如何放下。
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出许多理由和借口,将所有的悲哀,怪罪给时光。用薄弱的谎言,搪塞真实的幸福。告诉别人,我们的爱,我们的恨,我们的开始和结束,都是身不由己。
只有觉悟,才可以给那些无处安放的日子找到归宿;只有觉悟,才能够给不堪一击的生活找到依靠;只有觉悟,才可以给浪迹江海的船只找到港湾;只有觉悟,才能够给空灵缥缈的灵魂找到主人。
简单的拾得,禅意的诗句,平凡的你我,也许不需要深刻去明白太多,只要读到一丝安宁,几许平淡,就好。评析:本文以清澈的文字点染着文章主旨“平淡”,以简单为船,以珍惜为帆,溯向陶渊明先生, “每个人都愿意去一次南山,折一束霜菊,住一夜柴门”,作者用“平淡”解读了陶渊明生命独特的存在方式。在陶渊明的感觉里,“卧起弄琴书”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斯晨斯夕”便是“黄唐莫逮”,这个清晨,这个黄昏,就是生命里最美好的时光。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平淡之美吧。
【好书(文)推介】
(1)鲍鹏山《南山种豆:陶渊明》
(2)刘隆有《陶渊明弹无弦琴》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