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古有一人: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政治家、
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苏
轼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黄州区),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甬道
承天寺庑廊
陀罗尼经幢(宋)
chuáng
wǔ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书法家、书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轼档案
字:
号:
国
籍:
民
族:
出生地:
职
业: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子
瞻
汉
族
四川眉山
官员、文学家、画家、书法家
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
《记承天寺夜游》
《赤壁赋》《水调歌头》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东
坡
中国北宋
抢答
开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才华横溢的苏轼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张怀民简介:
创作背景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一零七九年,那是个冬天。
因不同政见,再加才太满。
苏轼遭诬陷,祸起乌台案。
坐牢百余天,脑袋悬又悬。
流放黄州远,无权且卑贱。
东坡开荒田,忘情山水间。
赋赤壁三篇,随意记承天。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qǐn
zǎo
xìnɡ
suì
读准字音
jiě
yǔ
预习与交流
shǎo
xíng
rù
wéi
bǎi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准节奏
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预习与交流
听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味
1、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停顿。
2、把握技巧,体会韵味。
3、听懂作者的感情。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温馨提示:
声音亮,吐字清;
像说话,有真情;
重停顿,悟意境。
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单音节补双音节
省略内容要增补
语序颠倒要调整
修辞手法要体现
增删补改是规律
参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独立翻译,勾画疑难。
同桌互译,小组交流,质疑解惑。
翻译全文,落实重要词语和句子。
补充拓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
行。
门
高兴
的样子
想要,
准备
走动
译文参考: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看见)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我便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考虑、
想到
……
的人
于是、就
到
译文参考:(我)想到没有和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
于
中庭。
睡
共同、一起
院子里
散步
译文参考:张怀民也没有睡,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
盖竹柏影也。
形容水
的澄澈
水生植物
交错纵横
大概是
译文参考:照在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
罢了
像
译文参考: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言知识小结
古今异义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遂至承天寺。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于是
打洞
寻张怀民。
未果,寻病终。
寻找
不久
用原文说说:那个有月亮的晚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事情
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的起因
事情
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苏
轼
张怀民
解衣
欲睡
月色
入户
欣然
起行
念无与
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
于中庭
看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月色
悟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哲理。
2、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及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作者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除了因为
月色很美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3、体会东坡夜游心情变化。
4、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里18个字的文字被称做写月的“神品”。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描绘月色的?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5、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6、怎样理解文中的”闲人”?
1、作者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除了因为月色很美以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另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步(中庭)
作者的写作思路:
2、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及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跟着东坡走
寝而见月
见月而起
起而寻友
寻友赏月
以水喻月
月下抒怀
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欢欣、喜悦)
(低沉、失落
)
(兴奋、惬意)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3、体会东坡夜游心情变化。
体会东坡夜
游心情变化
欣然
念
亦
步
盖
遂、寻
何夜?何处?
喜悦
失落
急切
兴奋
惬意
了然
闲适
说说在那个有月亮的晚上,
苏轼和张怀民看到了什么景物?
藻荇交横
积水空明
4、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里18个字的文字被称做写月的“神品”。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描绘月色的?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月光的清澈透明
正面
侧面
美丽的竹柏倒影
静景
比喻
动静
月景特点:月色皎洁,夜色静谧安详。给人以空灵、澄澈的美感。
想象
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景物描写小结
请用原文说说:在那个有月亮的晚上,这两位心意相通同病相怜的文人,明白了什么道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思考:5、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表面上看,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苏轼为何自称“闲人”
文中哪些情节透露出他很“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6、怎样理解文中的”闲人”?
“闲人”
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赋闲之人
悠闲之人
闲适之人
闲淡之人
总
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充分体现出两个人的关系甚笃。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和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密州一夜月,照亮了中国文学史。密州月将中国人最细密俊逸深沉的情思舒展至今,这是东坡的月。东坡也如一轮圆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照亮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让我们化作一条条小丑鱼,深情地游进苏轼笔下如水的月色。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这样的态度:
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苏轼写月色没有出现一个“月”字,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他的心情,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景物描写,表现你或悲或喜的心情,但不能出现表心情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