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第6章 溶解现象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新课导入 新知学习 课堂反馈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知识点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定义: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________称为物质的溶解性。
2.影响因素
物质的溶解性与________的性质、________的性质和________等
有关。
能力
溶质温度溶剂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情景展示]探究点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问题探究] 食用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相同吗?物质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思考交流]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归纳提升]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称为物质的溶解性。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解性的大小与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外因(温度、压强)有关系。例如:食盐易溶解在水里,却不易溶解在汽油里;油脂易溶解在汽油里,而不易溶解在水里。[课堂速记]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核心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例1 为了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探究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解析](1)实验①②分别将同种溶质放在不同溶剂中,通过溶解现象的不同可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的结论。(2)实验②③是将不同的溶质放在相同的溶剂中,目的是探究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方法点拨】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若要探究其中某一因素,设计实验时需保持其他因素相同。
知识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在一定________下、一定量的________里,________(填“能”或“不能”,下同)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________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温度能溶剂不能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方法不饱和
饱和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适用于大多数固体)溶质降低
溶剂 升高 蒸发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4.溶液的“饱和”与“浓稀”的关系
(1)饱和溶液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是稀溶液。
(2)对于同一溶质而言,在相同温度时,它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________(填“浓”或“稀”)。不一定不一定浓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探究点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情景展示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问题探究] 可溶物质在水中可以无限制溶解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判断?[思考交流]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归纳提升]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它就不能继续溶解了。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课堂速记]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情景展示2]在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少量高锰酸钾固体,观察现象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问题探究]观察高锰酸钾有没有溶解?在描述饱和溶液时要加什么条件?[思考交流]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归纳提升] 溶液变为紫红色,说明高锰酸钾溶解了,因此描述饱和溶液时要注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该物质的饱和状态,但仍能溶解其他溶质。[课堂速记]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探究点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情景展示1]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问题探究] 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升高温度一定能实现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吗?[思考交流]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归纳提升] 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对于改变温度而言,应根据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大多数物质升温会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少数物质例外,如氢氧化钙,当温度升高时溶解能力减弱。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课堂速记]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例2 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恒温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D核心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解析] 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改变温度、增加溶质、蒸发溶剂。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所能溶解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可选择降低温度的方法。
【方法点拨】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增加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对于改变温度而言,应根据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大多数物质升温后会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少数物质例外,如氢氧化钙,当温度升高时,其溶解能力减弱。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探究点四 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 稀的关系 [情景展示]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问题探究]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思考交流]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归纳提升] 某溶质溶液是否饱和取决于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的溶剂中所含溶质的多少,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课堂速记]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知识点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下列因素中,与物质的溶解性肯定无关的是 ( )
A.溶质和溶剂的多少 B.温度的高低
C.溶质的种类 D.溶剂的种类A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改变温度可能改变溶液的饱和状态
B.改变溶剂的质量可能改变溶液的饱和状态
C.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D.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物质D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知识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3.用“饱和”或“不饱和”填空。
20 ℃时,在盛有10 g水的烧杯中加入4 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还有0.4 g剩余,则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在20 ℃时的 溶液;若温度保持不变,继续向烧杯里加入10 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该物质的 溶液。饱和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不饱和知识点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4.使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选用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使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____________ 。增加溶剂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
谢 谢 观 看!课件27张PPT。第6章 溶解现象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
表示 新课导入 新知学习 课堂反馈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知识点一 溶解度1.固体溶解度的含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_________下,该物质在______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________时所溶解的_______,固体溶解度的单位是_____。一定温度[说明]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2)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等外界因素的影响。饱和状态100g质量g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对应关系常温下(20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情景展示]探究点一 溶解度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问题探究] 如图所示,能比较出食盐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的强弱吗?为了反映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化学上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是怎样规定的?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 [思考交流]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归纳提升]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2)正确理解其概念的四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 g溶剂中
为了确定标准,人们规定在100 g溶剂中,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的100 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是比较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的表示方法,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度是规定标准下的溶质的质量,常用单位“克”, 例如:“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表示在20 ℃时,100 g水里最多能溶解31.6 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课堂速记]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核心一 溶解度例1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下表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测得的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根据表格内容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从上表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KNO3(2)20 ℃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6-3-1中(Ⅰ)所示,升温到50 ℃时如图(Ⅱ)所示。试判断:50 ℃时甲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__________(填“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或“不能确定”)。不饱和溶液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点拨】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2)标准:100 g溶剂;(3)状态:饱和状态;(4)单位:以“g”为单位。知识点二 溶解度曲线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硝酸钾、氯化钠等;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___等。
2.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可以推测某一种物质在________温度下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________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________变化的趋势。增大 减小氢氧化钙 不同温度同一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探究点二 溶解度曲线[情景展示]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问题探究] 上图为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从图中你可以获取哪些有关溶解度的信息?[思考交流]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归纳提升] 点:表示某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交点表示该温度下对应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面:曲线上方对应的为该温度下此物质的饱和溶液,且固体有剩余;曲线下面对应的为该温度下此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课堂速记]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核心二 溶解度曲线 例2 如图6-3-2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1)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填“>”“=”或“<”)乙物质的溶解度。
(2)t2 ℃时,把20 g乙(不含结晶水)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t2 ℃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降温到t1 ℃,析出晶体(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________(填“>”“=”或“<”)m乙。饱和>= 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4)根据图示,除题中已有的信息外,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写一条即可)。【方法点拨】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判断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等等。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知识点1 溶解度的含义1. 20 ℃时,50 g水中溶解18 g NaCl达到饱和,则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 ( )
A.18 B.18 g C.36 D.36 gD2.t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是10 g。t ℃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里,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11 B.溶剂质量∶溶质质量=11∶10
C.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D.溶液质量∶溶剂质量=11∶1C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3.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7-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
小到大的顺序是 。?
(2)t1 ℃时, 和 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图7-1
三种物质中,__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大,_________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小,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知识点2 溶解度曲线C谢 谢 观 看!课件31张PPT。第6章 溶解现象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 结晶 新课导入 新知学习 课堂反馈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 结晶第3课时 结晶知识点一 结晶1.概念: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__________的过程称为结晶。
2.结晶的方法
(1)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如海水晒盐。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________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晶体较大第3课时 结晶[情景展示]探究点一 蒸发结晶第3课时 结晶[问题探究] 蒸发固体物质的水溶液时,为什么会有晶体析出?哪一类的物质适宜用此类方法进行结晶?[思考交流]第3课时 结晶[归纳提升] 蒸发结晶——混合物分离方法之一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可以从它的水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将溶液加热蒸发,使溶液达到饱和后,再蒸发溶剂,溶质就会结晶析出,这种方法称为蒸发结晶。
(2)适用范围: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固体物质。第3课时 结晶(3)海水晒盐
①原理: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使食盐结晶出来。 ②主要过程:
第3课时 结晶[课堂速记]第3课时 结晶核心一 蒸发结晶例1 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
A.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
B.风吹日晒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风吹日晒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
D.风吹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 C [解析]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当水分减少时,溶液先转化为饱和溶液,再减少时,就会有氯化钠晶体析出。第3课时 结晶【方法点拨】蒸发结晶是采用蒸发等措施减少溶剂的量,使溶质析出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知识点二 混合物的分离第3课时 结晶[注意] 过滤是把_______________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如净化水时,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的__________杂质。
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如结晶、过滤等。
不溶于液体的不溶性[提示] 在分离混合物时,往往不是单一地使用某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第3课时 结晶探究点二 冷却热饱和溶液[情景展示]第3课时 结晶[问题探究]在一个盛有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硝酸钾,配制成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观察到什么现象? [思考交流]第3课时 结晶[归纳提升]烧杯底部有大量的硝酸钾晶体析出。[课堂速记]第3课时 结晶[继续探究]第3课时 结晶[问题探究] 结合上图的曲线,请解释为什么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降温时,会有大部分固体析出?[思考交流]第3课时 结晶[课堂速记]第3课时 结晶[情景展示3]第3课时 结晶[问题探究] 结合上图的曲线,请你从量的角度解释提纯硝酸钾晶体时为什么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思考交流]第3课时 结晶[归纳提升]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80 ℃降低到20 ℃,硝酸钾固体大部分都会析出,只有一小部分仍以溶质形式存在于溶液中,因此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以达到提纯硝酸钾的目的。第3课时 结晶 [总结提升]
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1)适用范围: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同的物质的分离。
(2)步骤:①制得热的饱和溶液,②降低温度,大部分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析出,③过滤。第3课时 结晶[课堂速记]第3课时 结晶核心二 冷却热饱和溶液例2 作图法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6-3-3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
图6-3-3第3课时 结晶(1)要使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之外,还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 t3 ℃时,甲、乙两种物质各70 g分别加入100 g水中,能形成170 g溶液的是________物质。
(3)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提纯甲物质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分别将 t3 ℃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2 ℃,所得溶液中溶剂质量的关系是:甲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
甲降温结晶升高温度 小于第3课时 结晶【方法点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在降温结晶的过程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逐渐减少,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第3课时 结晶第3课时 结晶知识点 结晶1.按如图8-1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一定量的沸水中能溶解较
多的硝酸钾固体
B.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会
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硝酸钾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作结晶 图8-1
D.析出晶体后的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D2.若使食盐从其水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选用的方法是 ( )
A.降温 B.蒸发
C.过滤 D.加水B第3课时 结晶3.结晶的方法有两种,海水晒盐过程中用的是 的方法 ,把硝酸钾从其溶液中分离出来可用 的方法。 ?第3课时 结晶蒸发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