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第6章 第3节 第1课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温州] 如图K-5-1,将红砂糖倒入一杯开水中,充分溶解。能作为判断砂糖水是饱和溶液的依据是 ( )
A.砂糖水颜色很深
B.砂糖水味道很甜
C.砂糖溶解得很快
D.砂糖固体有剩余 图K-5-1
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溶解性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
温度/℃
使用的溶质
使用的溶剂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20
碘2 g
酒精10 g
全部溶解
20
碘2 g
水10 g
部分溶解
从上表中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物质溶解性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B.物质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C.物质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D.物质溶解性与溶质的质量有关
3.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弱。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固体,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
4.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另一瓶为5%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 ( )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C.略降低温度 D.室温时,蒸发少量水
5.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B.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其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C.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可能增大
D.降温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6.向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氯化铵晶体(不考虑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下列图像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
图K-5-2
7.20 ℃时,向68 g 26.5%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再加入5 g氯化钠,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
A.26.5% B.31.5% C.41.8% D.不能确定
8.20 ℃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各20 g,分别加入四个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情况如下表(温度保持在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4.2
2
0
9.2
A.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丙溶液
C.所得四种溶液的质量关系:甲=乙=丙=丁
D.20 ℃时,四种物质溶解能力的强弱关系:丁>甲>乙>丙
二、填空题
9.根据图K-5-3回答下列问题。
图K-5-3
(1)能够证明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的实验是 或 。?
(2)能够证明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的实验是 或 。?
10.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等质量的水,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加入20 g、15 g、10 g、5 g某物质,充分溶解后观察到如图K-5-4 所示的现象。请完成下列问题。
图K-5-4
(1)在A、B、C、D四个烧杯中, 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
(2)若固体是硝酸钾,对盛有一定是饱和溶液的烧杯加热,随着温度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3)在一定温度下,往A、B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水,B中固体刚好溶解,A中固体能否全部溶解? (填“能”或“不能”)。?
三、实验探究题
11.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本实验所用汽油与高锰酸钾、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1] 高锰酸钾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图示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 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
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
(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
?
?
[实验2] 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
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
图示
实验结论
或解释
(3)由图乙所示现象可知:碘 (填“不”“微”或“易”)溶于水?
(4)图丙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棕色溶液的名称是 ;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 (填“强”或“弱”)?
[反思与应用]
(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的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 (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1.[2019·河北改编] 常温下,对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K-5-5所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图K-5-5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甲、乙中两溶液质量一样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2. [2018·江西节选] 根据图K-5-6回答相关问题。
仪器①的名称是 ;X、Y分别是水和汽油中的一种,加入X、Y后,观察到a中固体消失并得到棕色溶液,b中固体不消失,则物质X是 ;由实验可知,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图K-5-6
教师详解详析
1.D [解析]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要根据溶液能否继续溶解该溶质来判断。
2.C [解析] 表中溶质都是碘,但溶剂的种类不同,碘表现出的溶解能力不同,说明碘的溶解性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3.D 4.A
5.C [解析] 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选项A中没有指出温度和溶质的种类,故无法比较;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若采用的是降温(或升温)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液的组成未发生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能采用增加溶质的方法,此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有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强,如熟石灰,采用降温的方法不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6.C [解析] 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氯化铵晶体,此时加入氯化铵晶体,溶质质量增加。当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后,就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铵晶体,此时加入氯化铵晶体,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
7.A
8.B [解析] 等量的水中丙溶解的最多,因此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等量的水中丁溶解的最少,溶解能力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为丁、甲、乙、丙。
9.(1)①② ④⑤ (2)①④ ②⑤
10.(1)AB D C
(2)B
(3)不能
11.(1)紫红(或紫)
(2)液体分层,上层为无色,下层为紫红色,试管底部无固体残留
(3)微 (4)碘的汽油溶液 强
(5)①不分层 ②与水不互溶,碘在这种液体中的溶解能力远强于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B [解析] 溶液具有均一性,实验1中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甲烧杯加入5 g水,则溶液质量增加5 g,乙烧杯中溶液为饱和溶液,继续加入5 g氯化钠,氯化钠不溶解,溶液质量没有变化,故实验2后,甲中溶液质量比乙大;实验2后,因为加入了溶剂,甲中溶液变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乙中溶液已饱和不再溶解氯化钠,故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2.试管 汽油 溶剂的种类
[解析] 碘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水,a中固体消失并得到棕色溶液,b中固体不消失,则物质X是汽油;由实验可知,溶质的种类相同,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种类有关。
[范围:第6章 第3节 第2课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措施能使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 )
A.增加水的质量
B.把硝酸钾粉碎,在溶解过程中不断地搅拌
C.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D.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2.如图K-6-1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b物质为易溶物质
B.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C.随着温度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
D.50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 图K-6-1
3.20 ℃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 g。下列是四位同学在20 ℃时配制的氯化钾溶液,其中一定达到饱和的是 ( )
图K-6-2
4.Ca(OH)2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0.18
0.16
0.14
0.11
0.09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20 ℃时,Ca(OH)2的溶解度为0.16 g
C.40 ℃时,降低温度,Ca(OH)2饱和溶液会析出溶质
D.6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0.20 g Ca(OH)2,充分搅拌,固体全部溶解
5.20 ℃时,在三个各盛有100 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 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物质
甲
乙
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升高温度,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20 ℃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6.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在20 ℃时,50 g水中加入了20 g NaCl,充分搅拌后,所形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
A.11.9% B.28.6%
C.26.5% D.40%
7.t1 ℃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K-6-3甲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K-6-3
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若将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 t2 ℃时,烧杯底部还有部分物质不溶解
D.若将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 t2 ℃,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8.[2019·襄阳] 曼曼用盛有150 g水的烧杯进行如图K-6-4甲所示操作,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K-6-4
A.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是图乙中的b
B.①~③溶液中,只有②是饱和溶液
C.①~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②>①
D.若将②升温至t2 ℃,固体不能全部溶解
二、填空题
9.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6-5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K-6-5
(1)a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a1 ℃时, 和 的溶解度大小相等。?
(3)在20 ℃时,将25 g甲固体加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9.2 g甲固体未溶解,则20 ℃时甲的溶解度为 ;若将20 ℃时甲的不饱和溶液变成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任写一种即可)。?
10.[2019·贵港] 已知甲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温度/ ℃
10
20
30
40
溶解度/g
10.0
18.0
36.0
56.0
按如图K-6-6所示步骤进行操作:
图K-6-6
(1)甲属于 (填“易”或“可”)溶性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
(2)在A~E的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填字母,下同),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是 。?
(3)要使E中未溶解的甲物质全部溶解,至少需要加入30 ℃的水 g。?
1.[2019·广州] 25 ℃时,探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实验记录如下表。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水的质量/g
50
50
50
50
加入固体质量/g
5
10
15
20
现象
固体完全溶解
固体完全溶解
剩余少量固体
剩余较多固体
A.实验①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10%
B.实验②说明25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
C.实验③④所得溶液质量分数相同
D.实验④所得溶液中含溶质20 g
2.[2019·鸡西节选]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6-7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K-6-7
(1)P点的含义是 。?
(2)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3)t2 ℃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教师详解详析
1.D [解析] 抓住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三个因素就能正确解答此题。固体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种类(性质)有关,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及物质的溶解速率无关。
2.B 3.B
4.B [解析] 从Ca(OH)2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可以看出: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于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40 ℃时,降低温度,Ca(OH)2的溶解度变大,Ca(OH)2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溶质;60 ℃时,Ca(OH)2的溶解度为0.11 g,向100 g水中加入0.20 g Ca(OH)2,充分搅拌还有0.09 g Ca(OH)2未溶解。
5.C 6.C 7.D
8.D [解析] 烧杯③中含有100 g水、50 g溶质W,这说明在t3 ℃时50 g W可以溶解在100 g水中,结合溶解度曲线可知,a表示固体W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a分析,在t1 ℃时,100 g水中溶解20 g W恰好饱和,那么溶液①是150 g水中溶解30 g W,也是饱和溶液,溶液②的烧杯中含有不能再溶解的固体,故为饱和溶液,t3 ℃时100 g水溶解50 g W能形成饱和溶液,即溶液③也为饱和溶液;①②③均为饱和溶液,①和②温度相同,则溶质质量分数相同,③温度高,则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即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③>②=①;因为t2 ℃时,W的溶解度是30 g,若将②升温至t2 ℃,固体不能全部溶解。
9.(1)甲>丙>乙 (2)甲 乙
(3)31.6 g 加入甲固体(或恒温蒸发水)
10.(1)易 增大 (2)CD A (3)50
[解析] (2)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8 g,100 g的水中加入18 g该物质,溶液恰好饱和,再继续加入18 g该物质,不再溶解,故A、B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升温至40 ℃时,溶解度为56 g,则C溶液不饱和,再加入18 g该物质,此时溶质共有54 g<56 g,故D溶液不饱和,降温至30 ℃,溶解度为36 g,故溶液饱和,此时剩余18 g溶质,要将其完全溶解,还需要30 ℃的水50 g。
1.C [解析] 实验①所得溶液质量分数为5 g5 g+50 g×100%=9.1%;固体完全溶解,形成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如果是饱和溶液,则25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20 g,如果是不饱和溶液,则25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大于20 g;实验③④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因此质量分数相同;实验④中加入的20 g固体物质并没有完全溶解,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小于20 g。
2.(1)t1 ℃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甲>乙>丙 (3)乙>甲>丙
[解析] (3)t1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甲、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从t2 ℃降温至t1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范围:第6章 第3节 第3课时 结晶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方式不可能用于分离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固态)和溶剂的是 ( )
A.过滤 B.蒸发 C.蒸馏 D.结晶
2.下列各组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它们分离的是 ( )
A.酒精和水 B.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C.氯化钠和硝酸钾 D.铁粉和铜粉
3.大量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常采用降温结晶的方式除杂,氯化钠不析出的原因是 ( )
A.氯化钠在降温时其溶解能力反而增大
B.氯化钠量少,在降温时形成的仍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变化较大
D.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4.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 )
A.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液质量不变 D.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5.从所给数据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A.欲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宜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B.将50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到10 ℃,有晶体析出
C.60 ℃时,向100 g水中加入100 g硝酸钾,可得到饱和溶液200 g
D.所有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6.根据如图K-7-1所示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将乙的饱和溶液过滤,能得到不饱和溶液
B.t1 ℃时,甲溶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
C. t2 ℃时的85 g甲溶液降温至 t1 ℃时,能析出49 g晶体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6%的甲溶液从 t2 ℃降温到 t1 ℃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图K-7-1
7.[2019·杭州] 如图K-7-2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
图K-7-2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8.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7-3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 ℃时,将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t1 ℃,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t1 ℃时,向50 g水中加入甲可得80 g饱和溶液,则乙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60 g
C.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图K-7-3
D.t2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0 ℃,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二、填空题
9.如图K-7-4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K-7-4
(1) t2 ℃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 (填“>”“<”或“=”)乙。?
(2)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获得较多晶体,宜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结晶。?
(3) t1 ℃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分别配成饱和溶液,需水质量较多的是 (填“甲”或“乙”)。 10.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7-5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K-7-5
(1)N点对应的是物质A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加热C的饱和溶液,出现浑浊现象,其原因是? 。?
(3)除去A中少量的B,步骤是:加水溶解,蒸发浓缩, ,过滤,洗涤,干燥。?
(4) t1 ℃时,将A、B、C各8 g分别加入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测得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A)、w(B)、w(C),则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11.氯化钠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在海水中储量很丰富。
(1)海水晒盐是海水在常温下蒸发得到氯化钠的过程,实验室用氯化钠溶液模拟该过程。
图K-7-6
已知B溶液恰好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与B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的溶液是 (填字母,下同);与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溶液是 。?
(2)氯化钠、硝酸钾、硒酸镉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7-7所示。据图回答: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最大的是 ;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图K-7-7
最小的是 。t ℃时,将25 g硒酸镉加入 g水中,完全溶解后,恰好得到饱和溶液。要进一步增大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进行的操作是 。?
(3)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提纯的方法是 。
1.[2019·哈尔滨] 分析如图K-7-8所示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K-7-8
A.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
B.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
C.将t2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一定会析出(110-a)g晶体
D.t2 ℃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的质量一定比含氯化钠的质量大
2.[2019·眉山] 如图K-7-9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图K-7-9
(1)甲、乙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 ℃。?
(2)t2 ℃时,将70 g乙的饱和溶液与30 g水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3)将t2 ℃时的甲、乙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至t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关系为:甲 (填“>”“<”或“=”)乙。?
(4)甲中混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应采用的方法是 。?
教师详解详析
1.A [解析] 过滤只能分离固体和液体。
2.B 3.B 4.A
5.B [解析] 从表中数据来看,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所以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获得氯化钠;从表中数据来看,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将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析出晶体;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 g,即60 ℃时100 g水中溶解110 g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向100 g水中加入100 g硝酸钾,只能得到200 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6.D [解析] 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6 g,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 g100 g+36 g×100%=26.5%,所以将26%的甲溶液从 t2 ℃降温到 t1 ℃时,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7.D [解析] 根据①→②过程中,没有晶体析出,可知图①和图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在①→②过程中,溶剂质量减少,所以溶质质量分数②>①;②③都是恒温蒸发得到的氯化钠饱和溶液,图②和图③中溶液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在③→④过程中,升温蒸发水分,且溶解度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所以溶剂水的质量分数③>④,即溶剂质量分数减小;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在③→④过程中,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
8.D [解析] 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降温后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9.(1)= (2)蒸发 (3)甲
10.(1)不饱和
(2)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析出C晶体
(3)降温结晶(或冷却结晶)
(4)w(A)=w(B)>w(C)
11.(1)A CD
(2)硝酸钾 氯化钠 50 降低温度并加入硒酸镉(合理即可)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1.C [解析]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小,所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时,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硝酸钾;将t2 ℃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因为没有给出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t2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的质量一定比含氯化钠的质量大。
2.(1)t1 (2)20% (3)< (4)降温结晶
[解析] (2)t2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40 g,所以将70 g乙的饱和溶液与30 g水混合,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0 g×40g140g×100%70 g+30 g×100%=20%。(3)将t2 ℃时的甲、乙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至t1 ℃,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的关系为:甲<乙。(4)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提纯甲应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