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标题
教学内容:
(浙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
教学时间:
教材(特点)分析:
本节课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特点以及七种的DNA和染色体规律的变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减数分裂以及动物的有丝分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观。
学情分析:
生物体由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细胞在不断的分裂增殖,但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认为物体的长大是因为细胞的长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的了冲突,为了处理这个问题我通过了多媒体演示,进而使学生直观的明晰这个问题。与此同时,本课的学生已经是高中二年级其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结合学生以上的特征,我将运用一些图片、视频等来创设大量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要解决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我们要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即学习的起点能力要求)
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最终要达成的目标)
从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差)
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教什么(哪些内容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教学目标设计的方法应包括: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态度分析(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在学习新知识能力前,原有的知识技能准备水平)
心理状态分析(喜欢与否)
背景知识分析(有利于或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相关旧知识)
(2)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分析
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
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即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重点目标和难点目标
确立学习技能目标,技能目标是保证终点目标达到的必要条件。
(3)确立教学目标
切合学生和教材实际(最近发展区)
语言表述应明确、具体,可测量,目标切忌笼统空泛
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太空泛,缺乏载体,宜改为“根据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方法的探索,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体现全面性
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知识性目标动词 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描述,识别,列出,说出,举例说明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手机、整理信息等 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
应用水平在心得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分析、得出、设计、应用、评价、撰写
技能性目标动词 模仿水平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
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运用、使用
情感性目标动词 经历(感受)水平从事相关跳帧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体验、参加、参与、交流
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等 关注、认同、拒绝
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确立、形成、养成
知识目标:
1、 了解水平:描述,识别,列出,说出,举例说明
2、 理解水平:说明、举例说明、概述、区别解释、选出、收集、处理、阐明
3、 应用水平:分析、得出、设计、应用、评价、撰写
能力目标:
1、 模仿水平:尝试、模仿
2、 独立操作水平:运用、使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经历(感受)水平:体验、参加、参与、交流
2、 反应(认同)水平:关注、认同、拒绝
3、 领悟(内化)水平:确立、形成、养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策略(教法分析):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1、 概念图策略
2、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3、 探究形式的教学策略(发现式探究、推理式探究、实验式探究)
4、 STS教育
5、 先行组织者策略
6、 假设—推理
7、 示范—模仿
8、 九段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阐明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反应、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知识保持和迁移)
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1)教学内容设计(用教材教)
教学内容的选择
A、依据学生选择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增删,着重选取达到目标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1、不选取与达成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2、不选取或适当处理与目标达成有关而又为大多数学生熟知的内容,增补学生背景知识中已遗忘或混淆不清的知识技能内容
B、要注意选择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或方法性知识
C、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最近发展区)
D、明确难点、重点、关键点,精心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认知规律:
A、 按学生的认知次序安排教学内容:
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的次序
B、按知识的自身结构安排教学内容
C、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按科学过程来安排教学内容
课内外练习材料的选择
A、课内外练习材料选择的依据是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B、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是教材中的习题、思考题、讨论题,若教材中的习题还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可适当补充或编写必要的练习材料
C、练习材料的选择要突出基础性和发展性,练习材料的呈现要注意梯度性与层次性
(2)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它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教学方法设计:讲授法、谈话法、阅读指导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法、范例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法、质疑法、角色扮演法、学生主持法、练习讲评法、命题法等
A、教学方法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课型而选择
B、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教师特长
C、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实现教学方法设计的组合优化
D、教学方法设计要突出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要突出思维活动的设计—学生应思考什么,如何思考和如何质疑等
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小组教学(讨论、个案研究、角色扮演、模拟等不同形式)和个别化教学。
(1)教学媒体的设计与选用遵循“不可替代性”原则
(2)教学媒体的设计与选用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媒体的功能和特点大致有:
① 展示事物,形成表象
② 创设情境,建立共同经验
③ 提供示范,便于模仿
④ 呈现过程,解释原理
⑤ 设疑思辨,解决问题
其中第1、2条适宜知识学习,第3条适宜技能学习,第4、5条适宜智力技能学习。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取问题讨论法,同时兼用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时,通过视频创造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积极思考问题。问题讨论法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图文并茂,步步紧扣,可以将这个过程变得形象、直观、有趣,缩短时空限制,在有限的条件下重现了有丝分裂的过程,还可以扩大知识容量。
学法分析:
1、 讨论学习
2、 合作学习
3、 自主学习
4、
本节课主要采取讨论学习法和自主学习法。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非常的抽象,所以在多媒体的课件的基础上,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表述视频中的现象,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总结分析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双重目的。在讲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时,我首先让学生在观看了视频的基础上,自己通过表格的方式总结出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这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设计指导思想:
四个教学理念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核心任务。
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内容标准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倡导探究性学习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
华生(频因律、近因律)
桑代克(试误学习:1、按照准备律,教学中要注意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预先告知学习内容让学生有一个心理准备,或创设让学生感到满意轻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2、练习律提示着练习经过强化才能得到巩固,否则会逐渐被遗忘。3、从效果律中可以看到,不知道结果的,不可能有助于学习。表扬比批评效果显著)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如小步调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
认知主义
布鲁纳(发现学习论:1、要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主动发现获得知识,教师必须先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解释得非常清楚。2、教师从事知识教学时,要配合学生的经验将教材进行适当组织。3、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要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表征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4、教材难度安排要考虑学生学习动机的维持。教材太容易,学生没有成就感:教材太难,容易产生失败感:教材难度适当才能维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奥苏贝尔(意义学习发生的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学生表现处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内容和自己已有知识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前潜在意义,既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性联系起来)
建构主义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景皆准的教条,他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容器,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学习不是只是有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讲偶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通俗地讲,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突出以下几点: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2、注重学习着为中心。3、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做好角色的调整,不知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人本主义
情境认知理论
本节课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以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为基础。注重体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的思路。为使本课知识有新讲法、新学法,故在课堂上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理念为指导进行本节新课的授导。在教学过程中打传统的灌输式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多媒体演示等活动,使学生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教学过程:
程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提问:总结:过渡提问: 讨论回答提出假设 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的了冲突,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内容1 提问:总结:提问:总结: 观看动画,讨论回答问题 由于细胞的分裂对学生来说很抽象,所以用那个动画让学生能直观的看到现象,并通过讨论得出结果。动画和讨论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的记忆。
内容2 过渡提问:展示:讲解:提问:总结: 由于此部分内容以教师讲述为主,为了使整个过程不至于那么的抽象乏味,故加入了图片,在图片的基础上讲解,增加学生的兴趣。
内容3 过渡:
总结 活动: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单纯由教师来总结回顾的话,效果不会太好,学生也失去了主动性。故通过对视频2的多次观看,把前面学过的有丝分裂的各个过程窜连起来,在学生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丝分裂过程,与此同时也达到了总结本课的目的。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 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达到学生自我检测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那动物的有丝分裂又是怎么样的呢?细胞质的分裂又是怎么样的呢?有丝分裂除了增加细胞数目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内容我们都将在下节课予以一一解决。 课后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下节课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评价
本节课始终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四个理念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实现 “自主、合作、探究” 三维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大量的问题场景,与此同时结合使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注重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出发,并以其为基础来学习新知识。本节课的亮点一:通过让学生独立列表表述细胞分裂中期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亮点之二是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学生所需为中心展开教学,逐步推出知识点,并形成知识网络,问问相接,环环相扣,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亮点三: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总结往往显得枯燥又乏味,本节课通过配音活动,不仅达到了活跃课堂的目的,更能达到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