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7课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晚有儿息:子 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及,至 未曾废离:停止
C.寻蒙国恩:寻找 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D.刘病日笃:病重 不矜名节:自夸
【答案】C
【解析】寻:不久。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慈父见背 曹刿请见
B.日薄西山 门衰祚薄
C.寻蒙国恩 未果,寻病终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然秦以区区之地
【答案】C
【解析】A.助词,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拜见。B.迫近,靠近/浅薄。C.均为副词,不久。D.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小小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句子“刘病日笃”中的“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谨拜表以闻 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D.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答案】A
【解析】A.动词的使动用法。其他选项与例句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 拔剑撞而破之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答案】C
【解析】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C.均为结构助词,的。D.介词,比/介词,到。
5.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侍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答案】B
【解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全文,完成后面的题。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C.召有司案图
D.夙遭闵凶
【答案】B
【解析】A.零丁:通“伶仃”。C.案:通“按”。D.闵:通“悯”。
7.下列句子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沛公安在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臣以供养无主
【答案】B
【解析】宾语前置。
8.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举臣秀才:举,举荐。秀才,科举院试考中后称秀才。
B.供养无主:供养祖母的事无人操持。
C.拜:授官或封爵。
D.洗马:也称“先马”,汉时为太子的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答案】A
【解析】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9.下列对《陈情表》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三、四段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第二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第二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篇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答案】D
【解析】“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无中生有。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迁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太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注】①上舍:王安石变法把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舍生”即上舍生,大学生中高班的学生。②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③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④刘豫:宋高宗建炎二年济南府知府,投降金朝;建炎四年,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后迁都汴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答案】C
【解析】“十人为伍”有误,应为“五人为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他做殿试参详官时,评定沈晦第一,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
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使的情况下,毅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
C.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宫,但他屡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
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财物,但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
【答案】D
【解析】“他把这些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错。原文的意思是,按旧例,官吏升迁朝廷都要赏赐财物,因为军队建设需要大量费用,他并没有向朝廷提出赏赐财物的请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胡松年)幼年丧父家贫,母亲靠出售所织布匹,资助供养让他上学。(他)读书过目不忘,对《易经》尤其精通。
(2)(胡松年)尚未入境,贪官辞去官职收敛行迹,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公布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参考译文】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年丧父家贫,母亲靠出售所织布匹,资助供养让他上学。(他)读书过目不忘,对《易经》尤其精通。政和二年(1112年),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潍州教授。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相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胡松年)任殿试参详官,以沈晦为第一名,徽宗大喜,说:“我很早就听说了沈晦的名字,今天才得到他。”升迁(胡松年为)中书舍人。
当时正从事收复燕云地区,胡松年多次上奏说边界上的冲突一开,即有许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发生,不符合当政者意思,被罢提举太平观。建炎年间,(胡松年)秘密上奏论述中原利害,召到朝廷,出任平江府知州。(胡松年)尚未入境,贪官辞去官职收敛行迹,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公布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恰逢朝廷选拔将帅,胡松年上奏说:“富贵的人容易行善,贫贱的人难以成功,关键在于上面的人怎样认识提拔。希望陛下亲出慰问部队,就在军队中搜罗挑选,必然会有可以使用的人才。”又上奏:“恢复中原,必须从山东开始,山东归附,必须从登州、莱州、密州开始,不只是因为三郡民俗忠义,还因为有通、泰飞船往来的便利。”(胡松年被授职)兼任侍讲。
王伦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想再派重臣前来计议讲和事宜,以胡松年任工部尚书作为韩肖胄的副手,充任大金奉表通问使。当时使命久不通,人们都人心疑虑,胡松年毅然前往。到达汴京,刘豫命令他们以臣子之礼相见,韩肖胄没有回答,胡松年说:“圣主万寿无疆。”刘豫问:“圣主意图何在?”胡松年回答:“圣主的意图,必恢复故疆而后已。”出使回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不久因病提举洞霄宫,居住在阳羡,虽然居闲但不忘国事,多次上书论说和籴科敛、防秋利害,皇上都嘉奖采纳。绍兴十六年(1146年),(胡松年)病重,招呼儿子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于是就枕,鼾声如雷,一会儿后去世,人们都说他没有死。时年六十岁。
胡松年平生不喜欢积敛财产,每次任官按例要赐予金帛,胡松年因军事耗费巨大,一无所求,有人劝他告诉朝廷,他说:“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胡松年说:“贤能但多财,就会有损志节,况且俸禄,是皇上用来赡养老臣的。”
四、语言表达
14. 在下面横线处写上恰当的句子。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读《陈情表》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1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言语得体,举止优雅,传播优秀文化,新时代学生应以文明自豪。
材料:平等 诚信 友善
遵守社会公约 关怀弱势群体 维护公共权益
尊老爱幼 信息开明 克勤克正 嘘寒问暖
打击特权 有始有终
【答案】示例:克勤克正,打击特权,维护公共权益,新时代官员应以平等自警。
信息开明,有始有终,遵守社会公约,新时代商家应以诚信自律。
嘘寒问暖,尊老爱幼,关怀弱势群体,新时代公民应以友善自勉。
课件79张PPT。第7课 陈情表李密在表文中按照儒家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伦理道德,从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忠孝双全、两尽其美的形象,至此已不容晋武帝不许。否则,晋武帝就会陷入不孝之泥淖,自食其言,失信于天下。虽然我们无法揣度当时晋武帝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但一定会理解晋武帝赞“密,不空有名也,乃停召”的原因。
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蜀国旧臣而言,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忤逆抗旨的死罪,还能感动铁石心肠的君王,那就不仅仅是文笔的魔力了,更主要的是展示了李密在处于困境中善于摆脱和保全自己的大智慧,正所谓“君子精敏”。
王建林《一份〈陈情表〉,万分智慧生》这样,就更可以理解李密高举孝旗,在忠孝间徘徊的为难和表里不一的言行了。只有不出仕,他才能达到真正的忠孝两全:对祖母孝,对蜀汉忠。对武帝说蜀汉是伪朝又如何?在李密的心里,旧主已经与齐桓不相伯仲,而自己也可以借此远遁于新朝,守孝于亲人膝下。也许此时“伪朝”的说法,有违自己的本心,但是,李密向来是一个善于补过之人,他相信自己对蜀汉的这份忠心,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彰示。
钱士艳《表里不一看“陈情”》李密(224—287),字令伯,一名虔,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作者介绍
泰始三年(267年),李密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其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卒于家中。公元263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背景解读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1)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
(2)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做官)、点(用于口语)等。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等。知识链接关于降级免职的有: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等。
关于调动职务的有:移、调、徙、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等。
关于兼职的有: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等。
④而刘夙婴疾病( “婴”意“被……缠绕”,表别动 )
⑤则告诉不许( “不许”意“不被允许”,表别动 )
⑥谨拜表以闻( “以”后省略宾语“之”,指陛下 )
⑦除臣洗马( “洗马”前省略谓语“为” )
⑧少仕伪朝( “伪朝”前省略介词“于” )7. 成语
(1)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孤单,无依无靠。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身体和自己的影子互相慰问。形容孤独。形,指身体;吊,慰问。
(4)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薄,迫近。(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朝不虑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乌鸦能反哺老乌鸦。
(8)结草衔环: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皇天后土:对天和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1. 李密为什么要委婉陈情?
【答案】李密在西晋建立前,曾在蜀国做官。作为一个“少仕伪朝”的“亡国贱俘”,四次被征召,四次拒绝,很容易使晋武帝产生疑忌,会以为李密怀念蜀汉,不满新朝,而这是一种违抗圣命大逆不道的行为。在逼迫甚急的情况下,李密上表陈述情由,叙述自己不幸的身世,委婉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2. 文章第二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事态严重和作者处境狼狈?目的何在?“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意思?
【答案】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目的:诉说自己辞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3. 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两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情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
【答案】①抓晋“以孝治天下”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同情,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②一是自陈宦历,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自己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是称颂君恩,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这就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谅解。
③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结构图表李密借《陈情表》主要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言辞极其恳切,情深感人,言之成理,才致使君王收回成命。主旨探微1.文章开端,作者提出“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提示】所谓“归纳”就是把抽象的内容加以具体、提炼;所谓“要点”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内容要点”就是通过归纳、总结分析事情的原因、结果、影响等。本题主要是结合第一段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作者起笔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的坎坷命运,举纲张目,紧接着作者写出了“夙遭闵凶”的具体内容:①慈父早丧,母亲改嫁;②柔弱孤苦,祖孙相依;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④祖母多病,臣侍汤药。2.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结构
【提示】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本考点重点考查的是把握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以及段落内部层次的能力。
本题要抓住陈情的原因、目的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
【答案】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3.“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文中几次说到类似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提示】所谓关键词句解读,就是找到文学作品中关键词语或句子,抓住语句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差异与矛盾。因为在文本中,关键词句具有超越常规的瞬时的语义,它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为此要结合语境,品味语言。任何言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含义。这就是常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本题要从时代背景、作者身世、陈情对象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答案】李密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也是非说不可的。古代的名士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被逼表明政治态度,并与统治者合作,否则往往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招来杀身之祸。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更是以此为由杀戮名士。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李密本是蜀汉的官员,历任州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晋王朝建立后,鉴于他是著名的孝子,多次请他出来当官,先征为郎,泰始三年又征为太子洗马。他却因要为祖母养老送终而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有所希冀”,那就很危险了。事实上在李密一再推辞任职之后,已经出现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严重局面。颇有政治经验的李密怎会不知?所以赶紧上表陈情,恳切地再三声明自己之所以一再推辞的理由,以免遭杀身之祸。4.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对应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提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因此,首先要尊重文本,读懂文本。这不仅需要考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此外,“有创意的解读”必须体现时代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人文精神。作答探究性阅读题,行文结构应遵循“表明观点——分点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总结观点”的思路。
【答案】示例一:不同意。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示例二:同意。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有句名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佳作都是作者情动于中的产物。如李密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把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婉转凄恻,使得“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文章以情动人,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技法镜鉴请选取生活中的一件事,运用以情动人的技巧,写一篇短文。(300~400字)
【答案】【示例】
奶奶,您还记得吗?
奶奶,您还记得吗?每到冬天,我的小手冻得像小馒头。我每次玩耍回家,您总是把我冰凉的小手攥在您的手里,揣在您的怀里,放在您的肚皮上,那暖洋洋的感觉,一直暖到我的心里。您听说麻雀的脑浆可以治冻疮,等晚上雀儿归巢的时候,您就搬来梯子,拿着手电筒到房檐下摸麻雀。奶奶,您不知道,幼小的我看着您那裹起的小脚踏在高高的梯子上,有多担心!即时小练奶奶,您还记得吗?那一次,您领着我去田野里挖荠菜。您给我讲起了您小时候吃野菜的日子,眼里噙满了泪水。您还唱起了一首名叫《苦菜花》的歌,我脑中至今还刻有这样几句歌词:“苦菜花,遍地黄,朵朵花儿迎朝阳……”您还采了很多鲜花,编成一个小花环,戴在我的头上。我咯咯地笑着满地里跑,您高兴地说我是最美丽的小天使,我们的笑声在田野里回荡。奶奶,尽管那时我还不十分理解您童年的苦难和我童年的幸福,但从您的泪水和欢笑声中我分明领悟了您对我的关爱。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解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中的一种综合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涉及特殊句式、活用现象、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要虚词等知识。对接高考
【考查动态】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中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考查呈现如下规律:
(1)一般采取主观简答题的形式。要求结合语境翻译文章中的两个句子。
(2)一般都涉及境义和重要的文言现象。【解题技巧】
(1)通读原文,把握文意。
(2)保留——古汉语中的时间词语、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3)更换——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翻译时应注意。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
(4)补充——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明的情况。
(5)调序——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调整语序,以适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化要求。
(6)删除——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而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舍弃不译。真题典例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从字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经书中的考题;“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考题的。【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雨若。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年少时他不愿意学习书法,字写得很丑,因而到官府应试,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交纳钱粮进入太学,在那里停留困顿达二十年之久。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变得困难。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走梯子,通过轴轳传递食物,三年不曾下楼。江西邓文洁公到越地来,凭吊文恭公,文恭公墓地上的树木已有两手合围粗细,文洁公拉着树枝泫然泪下,悲伤呜咽着离开。祖父送他送到邮亭,文洁公面对祖父愁闷不乐,大概因为文洁公听信忌恨祖父的人的言语,说祖父违逆祖训开酒馆,不从事文墨之事很久了,所以见到祖父就叹惜。这天将要分别,文洁公看着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泣着说:“您侄儿命不好,只是努力但没有收获罢了,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文洁公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考你。”于是就随手拿出“六十而耳顺”的题目,祖父提笔成文,不加删改。文洁公又惊又喜,击节赞赏说:“你的文章应该在世间闻名,何止是登科留名啊?阳和兄后继有人了!”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到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停息,患了眼疾,卧床静休三个月。友人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的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参加考试时,没有到正午,就完成试卷,试卷落到一个老教谕手中。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先生看了大骂(文章)不好,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又送上,送了四五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气得哭起来。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发现)少了七份,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授以清江县令,调任广昌,僚属大多是有名的人。黄贞父先生喜欢开玩笑戏弄人,认为我祖父是纨绔子弟而看不起他。巡视中刚好遇到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僚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没有坚决推辞,下笔数千言,都引经据典,断案如同老吏一般。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连连称赞祖父:“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祖父做官满六年,每次政绩考评都是第一名。乱弹李密
吴凡静
说说老师上课前说的那段话,“读《出师表》不哭的是不忠之人,读《陈情表》不哭的是不孝之人”。我心中一紧:我虽算不得有多忧国忧民,好歹不至于不忠不孝吧。还好,偷偷看别人也不过是麻木不仁地记笔记,总算松了口气,阿弥陀佛,不忠不孝的总算不止我一个。后来仔细想想,可能文中别有洞天。 美文赏读个人是觉得《陈情表》写得也不见得多感天动地。情真意切虽是有的,但也不乏溜须拍马、厚颜自诩之词,比如谁谁谁(贤明的高爵显位们)一再催他去当官呀,自己感激涕零呀,写这么多何必呢?比不得后面归有光《项脊轩志》的“大类女郎也”“他日汝当用之”情意真挚,读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话说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试问哪户人家会阖家团圆,其乐融融?像李密家人丁不旺的情况也是寻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我不相信那个杀人无数、为民不聊生的惨相立下“汗马功劳”的司马炎,会为此动容!要是这么点小事他就能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想来废曹奂的人肯定不会是他了。司马炎之所以会欣然接受李密的《陈情表》,大加褒扬,自然是有政治目的的。蜀的旧臣,吴的士族,无论哪个他都需要笼络收买。而李密绝对是一个典型,一个“不忠而孝”的典型,一个变乱时代道德的楷模,一个不仅对蜀臣,连吴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名臣。 首先,李密的祖父是蜀国官员,外加他本身也是蜀国官员,且官都不小。司马炎用这样的人来打“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广告,是十分合适的。再说李密曾几次出使吴国,想来蜀吴关系本来就密切,料他在吴国也定有些威望,人脉甚广,所以对笼络吴人之心,肯定极为有利。第三,既然“圣朝以孝治天下”,那么以“孝”讨官的人肯定不少,那为何司马炎偏偏选了李密呢?可还记得文中“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些词?选典型总是要选成效快的。李密身上集合了那么多对司马炎极有用的好处,他自然成了这“典型”的不二人选。 不过想想李密毕竟是见过大世面、当过大官、饱读圣贤书的人,真会识不出司马炎的诡计?不然吧,量李密肯定也是瞻前顾后才想出这一招将计就计。
说实话,我刚读《陈情表》的时候,对李密多少是有点鄙视的。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倒好,在旧臣眼里全了忠,在新朝眼里全了孝,还白白拿国家公费将他亲爱的祖母安然送终,最后还“诚实守信”顺时之大流,出仕做官。其心思之缜密,盘算之精妙,俨然像个小人之谋。 如果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李密的确是个好人,真真正正的好人,他之后在小地方做县令的时候,与诸王据理力争,为百姓谋福,他应该是真正想为天下再做些事的吧。他望眼欲穿,盼朝廷有个人来推荐一下,进入中枢尽展抱负。可是以他不喜欢结交权贵的性格,哪里等得到什么人呀?司马炎利用完他后,也一直没想起他,一直把他撂在那儿。
所以,李密心情不好了,写了首小诗,“恰巧”被司马炎听到: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正好逮着这个理由,让他“归田”了。
那个时候,李密才熬到了汉中太守,貌似才一年。我不禁叹一声:“痴儿啊。”
不过,也许这个时候的晋武帝,才是真正有了怜悯之心的帝王。
这个时候的李密,才是真正展现赤子之心的李密吧。
(摘引自《美文》)
评析:权术背后是人性,课文教参之外,有广阔的个性阅读空间。作者具备宏观的历史眼光,更有微观的精细视角,轻松活泼的文笔之间,展示了一颗慧心。她追寻历史的迷踪,敢于怀疑前人陈说,抽丝剥茧地逼近了真相。
【好书(文)推介】
(1)《在李密故里读〈陈情表〉》
(2)秦福江、李志明《〈陈情表〉之“七情”说》文白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