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0 21:51:30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11课
一、基础知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古至今,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________的名篇,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②许多外宾参观了兵马俑展馆后,都________,惊叹不已。
③酒会现场有人唱歌,这恰恰是大家________的事情。
A.交口称誉  脍炙人口  喜闻乐见
B.喜闻乐见  交口称誉  脍炙人口
C.脍炙人口  交口称誉  喜闻乐见
D.脍炙人口  喜闻乐见  交口称誉
【答案】C
【解析】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们将格萨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到当地的教育体系,旨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
B.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27日签署一份关于难民和移民政策的行政令后,美国暂停所有难民入境,以便对难民进行详细的背景核查。
C.那些只简单地把观众当成为影视产品贡献多少票房的数字的做法,不仅会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产生污染,也将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的伤害。
D.《世界环境》杂志和中国日报网联合承办的“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事件评选”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环境发展脉搏,促进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A.“成为”后缺介词“对”。B.中途易辙,在句首加个“在”。C.语序不当,应为“不仅会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的伤害,也将对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产生污染”。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祠堂是宗族祭祖联宗、议决宗族事务、办理红白喜事、上灯修谱、表彰功德、惩戒罪恶等精神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它集祭祖、管理、行使族权于一身,神圣而庄严,集中体现着人们的精神要求。祠堂的建筑以宗族观念为基石,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所以,________。
A.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也就被人们赋予祠堂建筑本身
B.人们也就把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赋予祠堂建筑本身
C.祠堂建筑本身也就被人们赋予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D.人们也就把祠堂建筑本身赋予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
【答案】C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把握表述的主题特征,即横线处的语句表述对象的先后顺序;二是横线处的语言的句式特征。从前文看,语段表述的主题是“祠堂”,介绍了祠堂的作用和祠堂体现的意义等,由此判断横线处内容表述的主体还应该是“祠堂”;同时,从选项给出的内容分析,涉及的内容有“人们”“祠堂”“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如果表述主体为“祠堂”的话,用被动句是最为合适的。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
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4.简要分析选文第四段是如何使用说明方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类比说明
“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举例说明
“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了。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在举例说明中作比较
5.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  )
A.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各不相同,它完全取决于某一建筑大师的设计理念。
B.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古典建筑体系的建筑形式,原本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
C.中国建筑往往是用木结构形式,而西方建筑往往采用砖石结构,说明这两种建筑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D.为了更好地说明建筑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者巧妙地用语言和文学打比方。
E.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使用的“词汇”和“文法”完全不同,这证明各民族的建筑各有其风格,本没有相通之处。
【答案】 BD
【解析】A.由原文“它是智慧的结晶……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可知“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建筑手法”与某一个建筑大师没有必然的关系。C.由原文“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可知两种建筑都是从木结构开始的。E.由原文“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说出来了”可知尽管形式不同,但内容是相同的。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高价补硒是否必要?
彭 婷
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主要包括维生素、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矿物质。在矿物质中,除了钾、钙、钠、镁等这些常量元素外,铁、锌、铜、硒等微量元素同样不可或缺,它们虽然占人体总重量不足万分之一,却是维持健康的必需元素。
近年来,随着“富硒大米”“富硒茶”等一系列富硒农产品和含硒保健品在市场上的畅销,硒元素与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关系逐渐为大众所关注。
硒是一种非金属。它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分为两种:无机硒和有机硒。无机硒一般指亚硒酸钠和硒酸钠,有机硒则是硒通过生物转化与氨基酸结合而成,一般以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形式存在。硒的价值很多,它不仅可做工业原料,更为重要的是在生物医学上的价值,它是各种生物体(包括细菌、植物和动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生命的存在依赖于氧,各种氧化过程可以帮助生命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但另一方面,氧也可能对生命体造成氧化损伤。
人体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能与活性较强的含氧物质结合形成健康和长寿的杀手——“活性氧自由基”。目前世界医学界已公认:自由基是使人类衰老的罪魁祸首之一,并同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百余种疾病密切相关。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由基威胁,机体形成了一整套抗氧化防御体系,而硒就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成员。研究发现,硒被人体摄取后,可参与重要脏器的抗氧化硒蛋白的合成,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从而具有抵御自由基对组织和器官损害的潜在作用。
硒是癌细胞的有效杀伤剂,它能阻断癌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提高癌细胞中环腺苷酸的水平,在体内形成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内环境。
波兰科学家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病率与血中硒含量呈负相关,土壤及食物含硒量低的国家和地区癌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含硒量高的国家和地区。低硒,缺硒地带居民的前列腺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富硒地带,癌症死亡人群血液中的硒含量明显呈现低水平。
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人体血液中硒含量降低,会导致身体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减退,使有害物质沉积增多,血管壁变厚,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减慢,输送氧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科学补硒对于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较好的作用。
除了上述潜能,硒还能刺激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产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在排毒、解毒、对抗重金属方面,硒也可能是“一把好手”。另外,硒还可能有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控胰岛素代谢等生理作用。
虽然硒在维系人体健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体内不存在长期贮藏硒的器官,因此需要不断从饮食中补充新陈代谢所需的硒。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硒高的天然食物,比如肉、蛋、鱼、海产品,及动物的心、肝、肾等脏器,其中蛋类含硒量多于肉类。蔬菜中如荠菜、芦笋、豌豆、大白菜、南瓜、洋葱、番茄等也含一定量的硒。多吃这些食物可以安全有效地补硒。
值得注意的是,硒虽然重要,但并非补得越多越好。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成年人每人每日硒元素的推荐摄入量为60微克,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400微克。正常人平时只要不偏食、挑食,注意均衡营养,就可以摄取充足的硒,无须特别补充;而缺硒成年人每日食物外补硒50微克即起到保健作用。
补硒需要精确到微克,人体对硒的需求量距离硒中毒的量只有“一步之遥”,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发不良后果。人体长期处在高硒状态下可能会出现硒中毒,出现皮肤痛觉迟钝、四肢麻木、头昏眼花、面色苍白、头发脱落、指甲变厚、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补硒虽有必要,但也不能多补!如果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需要补硒,建议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测来确定。
(原文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硒不仅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还有更为重要的生物医学价值,它是各种生物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人维持健康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一。
B.硒有抗衰老功能,因为硒被人体摄取后,可参与重要脏器的抗氧化硒蛋白的合成,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抵御了自由基对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从而抗氧化抗衰老。
C.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病率与血中硒含量呈负相关,因为硒能阻断癌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并使体内形成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内环境,从而具有防癌与抗癌作用。
D.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硒还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排毒解毒、调控胰岛素代谢等生理作用。
【答案】B
【解析】“抵御了自由基对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从而抗氧化抗衰老”表述不准确,从原文的第五段可知,硒对“抵御自由基对组织和器官损害”只是有“潜在作用”,而且在抗氧化抗衰老中,硒也只是体系内的一个重要参与元素,并不是决定元素。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硒元素与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关系,是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富硒农产品和含硒保健品在市场上的畅销而逐渐为大家所关注的,人们先前并不了解硒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B.硒在自然界分为以亚硒酸钠、硒酸钠存在的无机硒,及一般以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的形式存在的有机硒,从文章表述看,对人体有用的是有机硒。
C.低硒,缺硒地带居民的前列腺癌、肠癌、肝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富硒地带,应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引导缺硒居民科学合理地补硒。
D.由于人体内不存在长期贮藏硒的器官,因此需要不断地从饮食中补充新陈代谢所需的硒,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吃一些含硒高的天然食物,人体就不会缺硒了。
【答案】C
【解析】A.“人们先前并不了解硒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于文无据。B.“对人体有用的是有机硒”分析绝对化。D.“只要……就不会缺硒了”表述不准确,原文是说要多吃含硒高的天然食物,就可以安全有效地补硒。
9.文章郑重提醒“硒虽然重要,但并非补得越多越好”。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人们热衷吃保健品(含保健食品和保健药品)的社会现象,谈谈你对这一提醒的看法。
【答案】①文章中的提醒很有必要,这是科普文章客观性、科学性和作者社会责任感的必然要求;同时,在提醒后用权威的科学数据说话,有理有据,易为人们接受。②人们关注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并没有错误,但吃包括硒在内的任何保健品都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并依照科学指导;滥用保健品对身体反而有害。
四、语言表达
10.下图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会徽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标志包含“浪花”“双手”和整体的圆形。浪花表示海峡;双手表示两岸同胞交流合作;圆形将浪花和双手包容。寓意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携手并进的“和谐”与“圆触”。
课件52张PPT。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城墙倾毁,思成心碎。梁思成有一句名言:“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他说:“五十年后,会有人后悔的。”悲伤的预言不幸全部实现。北京重蹈莫斯科覆辙,交通和污染成为最令市民头痛的问题。
他不但没能保住古城,自己也付出沉重代价,遭到严酷批判,抑郁而终,带着永远不能愈合的创伤和无法解开的困惑。
李鹿《困惑的巨匠 梁思成:心碎倾城》据查证,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举国上下对“建筑师”这个名词的认识是陌生的。梁思成先生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写信给时任北京市市长的聂荣臻将军,陈述建筑师的职责。他写道:“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将建筑师与土木工程师及承包施工的营造商的不同任务区别清楚。这是一向为一般人所不甚明白的……”其实在此之后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公众对建筑师的工作始终缺乏足够认识,不但把建筑师与土木工程师混为一谈,甚至有人认为建筑师就是要动手亲自建造房屋的建筑工人……这种现象到了最近十几年才有所改观。
赵敏《新中国建筑师,60载的道路与梦想》梁思成(1901—1972),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融会古今,学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建筑美学领域。梁思成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作者介绍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背景解读
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并蒙受不公正对待。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二是科学性。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三是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自然科学小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在科学小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知识链接字音字形1.词语释义
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替木:联系桁(檩)与斗拱的短木枋。
额枋:檐柱之间的联系梁,用以承托其上的斗拱。
戗兽:垂脊上的兽形装饰构件。
瓦当:筒瓦的头部,上面多有装饰性的文字、图案。
垂脊:从正脊沿屋面下垂的脊。
正吻:正脊上的鸟兽形装饰构件。
正脊:屋顶前后两斜坡相交而成的脊,位于屋顶最高处。
大同小异: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词语(2)脍炙人口·喜闻乐见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喜闻乐见: 喜欢听,乐意看。
区别:“脍炙人口”前边能加程度副词“十分”“很”等,“喜闻乐见”一般不能。用“喜闻乐见”组成的词组在句子中一般都作定语或者嵌在“是……”形式的偏正词组中,再作句子成分。
例句:①谢冰心的《超人》《繁星》《春水》,当时早已________。
②我们提倡向民族的民间的形式学习,因为这是为群众所熟悉、所习惯的形式,为群众所________的。(3)遵守·遵循
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
遵循:遵照。
区别:搭配对象不同,“遵守”跟“纪律、法律、规矩、规定”等搭配。“遵循”跟“规律、方法”等搭配。
例句:①如果我们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更多的人________交通规则,我相信总有一天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②我们应________客观规律办事。
【答案】(1)①雕刻 ②雕琢 (2)①脍炙人口 ②喜闻乐见 (3)①遵守 ②遵循1. 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答案】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 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答案】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但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独特性。
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结构图表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括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主旨探微1.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提示】筛选、整合信息看似只是找、整、写几个步骤,但是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除要掌握基本的做题方法外,还需要:
(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2)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把握重点语段,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把握,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答案】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
【对应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提示】“文本的主要观点”包括作者和他人的基本观点。评价,要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文中支持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推理的科学性。本题要结合作者对“可译性”的解说进行分析。
【答案】用“语言和文字”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3.课文第10段交代了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屋顶的设计,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表达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
【提示】科普文常用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探讨利弊,诠释过程,阐述概念。
【答案】这段文字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中国的建筑中屋顶的美观和其他建筑中屋顶的草草处理、生硬无趣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国匠师的智慧与匠心。同时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证明这种设计由来已久,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4.结合文中关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的说法,分析理解为何说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对应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提示】“文本的主要观点”包括作者和他人的基本观点。评价,要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文中支持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推理的科学性。本题要结合作者对“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的解说进行分析。【答案】作者认为建筑有如文章一样,也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参照写作的用法,将它称作建筑的“文法”。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区别别人的建筑式样,虽然有时会存在建筑样式上的雷同性,但从建筑的“文法”和“词汇”上来讲,这些相同的建筑在构件及其关系上是不同的。
从中国的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框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采用了木结构而非砖石结构,而木材结构的结构方法的运用,使中国的建筑区别于希腊、罗马摈弃木结构的建筑体系,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几千年留传下来的中国建筑体系。类比既是说明方法又是一种议论方法。《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作者用类比将建筑和文学联系在一起,使得文章具体而通俗。类比证论可以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技法镜鉴请运用类比论证写一个议论片段。(300~400字)
【答案】【示例】
且看“人权卫士”真面目
江苏省扬州中学 杨 琛
1989年12月20日,2万名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军队闯入拉美小国巴拿马。一时间狂轰滥炸,炮火连天。一向自封为“人权卫士”的美国政府胡说什么此举是为了保护美国侨民的“自卫权”。即时小练历史在这里又一次表现了惊人的相似性。1939年,希特勒也同样以冠冕堂皇的借口侵入波兰,两者玩弄了同样的伎俩,都是突袭,同是先战后宣,但更为相仿的是希特勒装扮成德国的“救世主”,而美国政府则打扮成世界的“人权卫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入侵的借口是“人权”。于是强盗的“人权”践踏了别国的主权,“人权卫士”的双手沾满了巴拿马人民的鲜血。
众所周知,正如希特勒的目标是土地,而不是保卫国家一样,美国政府的目标是巴拿马运河,而不是什么人权。于是美国的侨民一个没撤,却更换了人家的总统。
事实又一次撤去了“人权卫士”的假面具,使美国政府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美国政府一向标榜尊重人权,捍卫人权,自诩为“人权卫士”,并利用“人权”对别国指手画脚,而它真如自己所说的那样捍卫人权吗?科普文阅读
【考点解读】
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考试大纲》要求了解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对接高考【考查动态】
科普文章主要检测三种能力:一是分析综合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能够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能够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社会影响以及前景应用等。二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够评价科普文章的说明方法,鉴赏文章说明的语言特色等。三是探究实践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科普文章中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断预测等。高考中对科普文的考查常集中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分析科普文的语言、分析标题的作用或特色上。近几年高考中全国卷没有对科普文进行考查,其他省份则略有考查。【解题技巧】
1.找:不管从哪个角度命题,解题的第一步都是“找”。读完材料,审完题干,开始逐项排除。
2.比:科普文阅读一般说来是比较简单的,有的题目在找准材料当中的对应内容之后,两者加以比较,就可解决了。但有的时候,则需要通观全篇,而不能只盯住一处。
3.判断:科普文的解读离不开判断,找比较点要判断,比较时要判断,筛选信息时要判断,理解文意要判断,而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指“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要想准确判断,就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意思。(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真题典例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鹤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答案】CE
【解析】C.“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水质检测”错,不包括水质检测,原文中水质检测用的是“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E.原文最后一段“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是“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实现的,而并非选项所说的“对一个物种的保护”。2.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
【答案】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先要找准答题区域,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在第五段和第七段,须对该答题区域进行概括与分析来组织答案。3.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题目,句子在文章的结尾,注意结合文中的总体内容作答,首先答出“文化的”含意,然后答出“自然的”含意。梁思成的眼泪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1938年,南联大组建之初,梁思成应邀为学校设计校园。方案设计好后,因经济困难,几经修改。最后他忍无可忍,冲入校长梅贻琦的办公室,把设计图砸在他的办公桌上,痛心地喊道:“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梅贻琦望着眼前这位激动的学者,呆呆地愣了半天,说不出话来。美文赏读面对此景,梁思成喃喃自语道:“我……已经修改到第五稿了,从高楼到矮楼,从矮楼到平房,现在又要我去盖茅草房……”
听了梁思成的话,梅贻琦叹了口气,声音颤抖地对梁思成说:“……大家都在共赴国难,以你的大度,请再最后谅解我们一次。等抗战胜利回到北平,我一定请你来建一个世界一流的清华园,算是我还给你的谢意,行吗?”梅贻琦的声音不大,却有些颤,梁思成听着,心又一次软了。
那天,梁思成哭了,哭得像一个受伤的孩子……
国难当头,一代建筑大师只能设计简陋的茅草房,那眼泪里有委屈,有痛苦,是壮志难酬,更是亡国之痛的悲凉之泪!
光阴荏苒,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梁思成又一次站到了历史的最前面。他力争四朝古都留存的牌楼街不能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结果与作解释工作的吴晗发生了激烈争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
1957年,伴随着“反右”运动的劲风,北京古城墙也被热火朝天地拆除着。一天,梁思成进城去看炮声轰轰的城门,发现地安门没有了,广安门也消失了,听说正在拆广渠门,他急忙赶去,却发现那里只剩下一个城台和一个门洞。这时,毁城大军正向另两个有瓮城的城门进军——崇文门和西直门。梁思成泪流满面,痛心疾首地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
一代大师为能保住城墙,而多次老泪纵横,那泪水里有痛惜,有愤悲,是为文化的陨落、文明的消失悲伤!
梁思成的两次痛哭,境遇不同;但相同的却是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岁月已矣,风范永存,大师的眼泪是留给后人最好的一面镜子!
评析:文章从微处入笔,截取大师梁思成的两次眼泪展开叙述,重点突出,且相互映照。文章夹叙夹议,令人感同身受;篇首引用了艾青著名的诗句,提纲挈领。
【好书(文)推介】
(1)卢永毅《中国馆,建筑与国家身份》
(2)董夏青青《扛不动的北京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