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第13课 《宇宙的未来》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配套课件与课时作业:第13课 《宇宙的未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0 21:52:38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第13课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设施果菜应用熊蜂传粉的热潮。实际上,熊蜂不仅是设施作物的重要传粉昆虫,更是众多野生植物特别是高山植物、高原植物以及一些濒危植物的重要传粉者。不过,近几十年来,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熊蜂多样性下降或一些物种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报道。(  ),开展资源保护研究    。那么,是什么威胁了熊蜂等传粉昆虫的生存?科学家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寻到了“凶手”的    。
栖息地质量直接影响传粉昆虫的种群数量。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大规模推进,很多原始植被破坏严重,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流失,严重降低熊蜂的多样性水平。全球气候变化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大范围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大区域传粉昆虫资源下降。此外,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会对传粉昆虫产生巨大影响。
有了国外的    ,为了保护本土熊蜂,维持当地生态系统平衡,业内专家指出,我国应    ,尽早制定传粉昆虫资源保护政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迫在眉睫 庐山真面目 他山之石 居安思危
B.迫不及待 蛛丝马迹 前车之鉴 居安思危
C.迫在眉睫 蛛丝马迹 前车之鉴 未雨绸缪
D.迫不及待 庐山真面目 他山之石 未雨绸缪
【答案】C
【解析】迫不及待:急切得不能再等待。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庐山真面目:借指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蛛丝马迹: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科学家在研究中逐渐发现了威胁熊蜂等传粉昆虫的生存的线索,用“蛛丝马迹”。他山之石: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用来琢磨玉器,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误的外部力量。前车之鉴:指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从上文看,“近几十年来,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熊蜂多样性下降或一些物种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报道”,是惨痛的教训,所以用“前车之鉴”。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从语境上看,环境质量变差,全球气候变化,农药的大量使用等对我国熊蜂等传粉昆虫的生存威胁也同样存在,所以用“未雨绸缪”。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给我国熊蜂资源保护敲响了警钟
B.这就敲响了我国熊蜂资源保护的警钟
C.我国熊蜂资源保护被敲响了警钟
D.熊蜂资源保护的警钟在我国敲响了
【答案】A
【解析】从上文看,“近几十年来,全球多个地区出现熊蜂多样性下降或一些物种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报道”,这对我国保护熊蜂资源起了提醒作用。所以选项A最合适。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原始植被破坏严重,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丧失。
B.很多原始植被严重破坏,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流失。
C.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很多原始植被破坏严重,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流失。
D.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很多原始植被破坏严重,这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丧失。
【答案】D
【解析】从上文“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大规模推进”看,这都是人类的活动,应先紧承“给自然环境带来诸多改变”;“很多原始植被破坏严重”的结果“会导致野生传粉昆虫栖息地的丧失”。
二、文本阅读
阅读课文的8~11段内容,完成后面的题。
4.课文第11段的“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在第9段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们很难准确做出比五天更长远的天气预报。
5.第11段的“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预言误差将越来越大。
6.选文用哪些事例说明了某些系统或方程具有混沌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轮赌盘的旋转方式(物理方程的解);②五天后的天气预报;③制约大脑的方程(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④绕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来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级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林克罗德特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来。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来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来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来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来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7.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答案】A
【解析】夸大其词。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答案】B
【解析】因果倒置,原文是“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答案】D
【解析】A.“毫无差别”过于绝对,原文是“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B.张冠李戴,末句中“水平方向”应为“垂直方向”。C.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四、语言表达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曾经大学时期有人问我,爱一个人是什么感觉?那时,我像一个未萌芽的种子,对爱情懵懵懂懂。现在,当我深切经历过后,①____________________。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 时时刻刻都想着他……过一会儿就要把手机拿起来看一下有没有他的信息,②____________________,要是没有就怅然若失。③____________________,愿意为对方做任何事。真爱一个人,内心深处愿意为对方着想,并且首先为对方着想,而不是为自己。对方快乐,才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答案】①我才明白爱一个人的感觉 ②要是有就会欣喜若狂 ③对方快乐自己才快乐
11.下面是某公司的管理结构图,请写一段话概括该公司的管理结构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公司在总经理之下设两个副经理。一个统管生产部、安全部和质量部;生产部、安全部在管理监督生产车间,质量部下设质检中心。一个统管销售部、财务部和保卫部;保卫部下设门岗。
课件44张PPT。第13课 宇宙的未来2009年5月,中国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霍金了解到地震对人们心理和生理上的打击后,希望能用自身的经历勉励遭遇劫难的人们。他说:“无论生活多么糟糕,人总能有所作为。只要生命还在,希望就在。我的身体虽然残疾,但这并不影响我拥有丰富而充实的人生。我的建议是专注于力所能及的事,别让残疾成为阻碍,并因此后悔。”
木子《轮椅上的勇士》1950年代末,极端厌学的情绪笼罩着牛津,学生们“对一切完全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而且,这帮年轻的聪明人鄙视用功,“靠用功而得到好分数被认为是灰人,那是最坏的诨名。”当时的霍金,看上去并没有要打破这种氛围的意图。在牛津的4年间,他总共用功1 000小时,“平均每天1小时”。为了通过期终考,他选择了理论物理,他说,那是为了“避免记忆性的知识”,还在考试前夜因紧张而失眠。成绩不好,处于一等和二等的边缘,需要面试。面试时,一位考官问到未来计划,霍金回答:我要做研究。最后,他拿到了一等的毕业成绩。
李珊珊《霍金 明星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著名的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被誉为“当代的爱因斯坦”。主要代表作品有:《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等。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作者介绍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本文是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这篇讲演,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预言,再过渡到对宇宙未来的讨论,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一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的未来做出科学的论断,这是科学家与巫师的不同之处。背景解读哥白尼,文艺复兴时期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太阳中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太阳中心说的创立,从根本上纠正了地球中心说,揭穿了宗教神学伪造的谎言,对社会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知识链接字音字形1.词语释义
坍缩:天体体积缩小,密度加大。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
倚重:倚靠,器重。
黑洞:科学上预言的一种天体。它只允许外部物质和辐射进入,而不允许其中的物质和辐射脱离其边界。因此,人们只能通过引力作用来确定它的存在。
模棱两可:对事情不置可否,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没有明确的态度和意见。
感恩戴德:对别人所给的恩德表示感谢。词语2.近义词辨析
(1)临界·濒临
临界:指由一种状态或物理量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或物理量。专业术语。
濒临:紧接,临近。表达的意义比较具体。
区别:“临界”是术语,适用于科学文章。“濒临”是动词,适用范围广。
例句:①基本的形状是相同的,它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因为每一个都会创造出一个不同的________解法。
②诺基亚生产的手机如今少人问津,乃至________破产。(2)恍惚·混沌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混沌:我国传说中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区别: “恍惚”往往指主观感受,“混沌”往往指客观状态。
例句:①就是因为你的这次____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场面。
②那时大地连成一片,天地________不分。
【答案】(1)①临界 ②濒临  (2)①恍惚 ②混沌1. 边读边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
【答案】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⑤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2. 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答案】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结构图表文章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做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主旨探微1.作者讲演的题目是“宇宙的未来”,却先讲了许多历史故事,这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是“跑题”了,还是与话题有关联?
【对应考点】分析开头语段作用
【提示】开头语段的作用;①从内容上来看,开门见山,交代写作对象、内容;开篇点题,点明中心。②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答案】如同中国古代说书人先讲一段别的故事以引入正题一样,这篇讲演先从古代的先知和女巫谈起,以引起听众的兴趣,起到了引出话题的作用。作者敢于讽刺那些古代预言家,正是代表科学界表明了一种自信,因为科学的预言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是可以用科学原理加以说明的。所以说,“讲史”是为了“衬今”,不是“跑题”,而是与话题相关的。
2.根据作者的论述,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作者又列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
【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提示】认真审题,根据问题中的要求筛选论据,本着由近及远的原则,在论点附近寻找。首先应该寻找答题区间,然后分层次概括。 【答案】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有两个:“一个来自于螺旋星系”,如果没有暗物质的引力作用,这些旋转的星系早就被甩开了。“另一个证据来自于星系团”,这些星系团“成团地集中在一起”,其中个别星系运动速度非常高,若不是存在暗物质,“这些星系团就会飞散开去”。作者在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时,列举了两种假说:一是“人择原理”:可能存在多个宇宙,只有那些接近临界密度的宇宙,才有我们这些“智慧生物”去问这个问题。二是“暴涨理论”:宇宙可能从一个微小的尺度暴涨到我们现在的临界状态。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喻巧而理至”,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技法镜鉴
例如本文中:“这有一点像是再投胎。如果有人声称一个新生的婴儿是和某一死者等同,如果该婴儿没从他的以前的生命遗传到任何特征或记忆,这种声称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可以同样地讲,它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作者认为,宇宙在大挤压处终结,终结就是死亡,再讨论“之后”怎么样,已毫无意义,因此,用所谓再投胎的说法作比喻,对其进行批驳。请任选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片段。(200~300字)
【答案】【示例】
智慧三境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即时小练第一境便是这山。山,屹立于大地之上,向来是高大、稳重的象征。一开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个土丘,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累积,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渐升高。由一个不见经传的土丘升格为名山,最后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但是,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积,不能变通。就如同山永远无法比人高,无论山多么巍峨,如何顶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动,不能跳,只能被局限在土壤之上。科普文阅读之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读】
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呈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概括中心,则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对接高考
科普文章在结构上,往往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科普文章强调科学性,首先就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思维的严密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准确,也表现在写作的条理和整个文章的布局安排上。结构的合理性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考查动态】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科普文阅读中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在主观题和客观题中均有考查。【解题技巧】
分析文章结构题时,首先分析这句话、这段文字本身的思想内容,然后具体分析这句话、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比如对比、衬托、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呼应)、提供背景等。
概括中心意思,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全面、准确、简洁地整合内容要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规范表述,切忌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空洞笼统,没有条理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真题典例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砂岩。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幅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内容上,举例说明山水画的皴法来自画家对自然山石的观察写生,并由不同皴法对应不同的山石,引发山水画是否反映了地质规律的讨论。
【解析】一般而言,分析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通常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结构,二是内容。从全文看,第②段写的是“皴法”,第④段写的是“岩石”,第③段便是将文中两大内容“山水画”的“皴法”与“地质学”的“岩石结构”联结起来的段落,因此,其结构上便是典型的承上启下了。从内容看,我国历代画家所创造的皴法是非常丰富的,但在第③段中仅列举了李思训、李唐、范宽、倪云林和石涛等五位画家,这是典型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约会荷花
赵福莲
早早地就听说霍金要来了,霍金保持着他特有的身体姿态与偶露的微笑要来杭州了!
霍金来杭州,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位科学巨匠与科学界的一次聚首,一场会晤,一篇不亚于任何追星场面的经典篇章。而我私底下却在想:霍金应该是来赴西湖的荷花之约的。美文赏读
当那么多的人都在为霍金而疯狂时,他坐在轮椅上想的是什么呢?是身体上的不适?是想拼命忍着将要流溢出来的口水?是想好好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还是想新的黑洞理论?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那样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哪怕是装出来的?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它只属于大地。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自己,才能够懂得!
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唯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所有的鲜花与笑脸还有亲吻连同祝福,也就是冲着他的那份直立着的心而去!大多时候沉默着的霍金,总让人误以为他是暂时地睡着了,睡着了似的霍金其实是比谁都清醒着。他在心中寻找美,一份简单得令人心痛的美。所以,当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开时,忍不住赞叹了:多美啊!美就是那么简单!而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付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任何生命都有这个过程。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多美啊!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叶当中,霍金难道不比荷花更美吗?他与荷花融为一体。
微风起处,荷叶与花儿都摇曳了起来。风在花叶上吹着,也吹在霍金的脸上。霍金也像一阵微风,向我们吹过来,吹过来,成了夏日里最后的一抹清凉。评析:文章修辞运用别致。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将霍金经历了淤泥般的黑暗生活并将之淡远而所展现出来的亭亭玉立的最美生命呈现得淋漓尽致。身与心的对比则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疾时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好书(文)推介】
(1)史蒂芬·霍金《果壳里的宇宙》
(2)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