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1 19:0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课前故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字长吉,世称“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zhī
zhòng
xié
lín
jiǎo
yān
juǎn
sài
?níng
读准字音、停顿:
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
黑云压城 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文参考】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鱼鳞片般闪闪发光。
【注释】摧:毁坏。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铠甲,战衣。
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鳞片。
[理解]首联: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文参考】军营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
【注释】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燕脂:即胭脂,深红色。指战场上的血迹
【理解】颔联:叙事写景,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惨烈残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文参考】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注释】临:抵达。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
【理解】颈联:借用典故,叙事写景。前句中“半卷”写出援军黑夜悄然行军,“临易水”交代交战地点。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但将士们仍投入战斗。这两句从侧面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英勇杀敌的情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参考】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君:君王。
玉龙:宝剑。
【理解】运用典故,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1、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
一个在白天:首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颔联写战场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
一个在夜晚:颈联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2、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报效祖国视死如归的精神。
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一般说来,写悲惨的战争场面不宜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的这首诗别出心裁,作者简直是一位高明的画家,调色的技巧十分高超,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如诗中:时值深秋,敌人如黑云压城,战士们穿着金色铠甲在夕阳的映照下,在鼓舞人的号角声中,浴血奋战,大块殷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使塞土的紫色显得更浓烈,让人感受到一种黯然凝重的气氛.从而渲染出悲壮惨烈的战争的场面。
4、《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总 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节,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你能梳理出书中英雄们的爱国诗句吗?
拓 展 延 伸: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理解性默写:
1、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志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
2、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诗中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