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期中检测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生物下册期中检测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9-29 19: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生物下册期中检测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分Ⅰ、Ⅱ两卷。答题时间为60分钟。
2.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全卷共100分。
3.答第Ⅰ卷前,需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自己的考号、试卷类型、学科填涂清楚。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说明:本卷共3页,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选出正确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案卡上相应的字母代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1、下列物质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是 ( )
A 鱼肝油 B 矿泉水 C 面包 D 食盐
2、下列食物成分中,不经消化即可被吸收的是 ( )
A淀粉 B 脂肪 C 蛋白质 D 葡萄糖
3、小明患了重感冒,不思饮食,发烧快一个星期了,体重明显下降。请问,他体内有机物消耗最大的是( )
A 糖类 B 蛋白质 C 脂肪 D 水
4、在消化道的某一部位内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其中的脂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被初步消化,那么该部位应是 ( )
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
5、肝炎病人怕吃油腻食物主要是因为( )
A 人体内脂肪过多 B 油腻食物有浓厚的气味
C 油腻食物营养不丰富 D 胆汁分泌不足,影响到消化脂肪
6、下列既能消化糖类又能消化蛋白质的一组消化液是( )。
A、唾液、胃液 B、胃液、肠液 C、胆汁、胃液 D、胰液、肠液
7、下列属于化学性消化的是 ( )
A 牙齿将食物嚼碎 B 舌头搅拌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并吞入食道
C 胃肠蠕动时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D唾液使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麦芽糖
8、下面给佝偻病小儿开的药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 )
A 钙片、生长激素 B 钙片鱼肝油 C 钙片、葡萄糖 D 钙片
9、甲每日都用不锈钢锅炒菜,乙则用铁锅,甲比乙更易患的病是( )
A 脚气病 B 贫血病 C 坏血病 D 佝偻病
10、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鼻毛能阻挡空气中的灰尘 B鼻粘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C鼻粘膜内的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 D鼻粘膜分泌的粘液可以湿润进入肺的空气
11、吸气时,空气进入肺,下列与之矛盾的是( )
A、膈肌舒张 B肺容积增大 C肋间肌收缩 D胸廓增大
12、人体内静脉血变为动脉血,是由血液流经下列哪一部分毛细血管实现的( )
A.鼻腔黏膜毛细血管 B.消化道壁毛细血管
C.肺泡壁毛细血管 D.组织间毛细血管
13、人在吸气时,肺和肺内气压的变化是( )
A.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 C.肺扩张,肺内气压增大
B.肺收缩,肺内气压减小 D.肺收缩,肺内气压增大
14、若向新鲜的猪的离体心脏的肺静脉注水,则水从( )流出
A肺动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体静脉
15、小明患了急性肠炎,医生在他的上臂静脉注射消炎药物进行治疗,请问药物到达患病部位需要经过心脏的次数是 (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6、某同学上肢的伤口感染,医生在其臀部注射药物治疗。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血液循环路线是( )
A.只有体循环 B.先肺循环,接着体循环,后肺循环
C.只有肺循环 D.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后体循环
17、动脉出血比静脉出血要危险,原因是血液( )
A、含更多的养料和氧气 B、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大
C、含有更多的白细胞和抗体 D、无含氮废物和二氧化碳
18、小雯同学做了一个实验,甲试管的血液中加入少量的柠檬酸钠(防凝剂),静止一段时间后得到上清液,乙试管血液不加任何药品,静止一段时间血液凝固后也得到一
上清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液体都是血浆 B、甲是血清、乙是血浆
C、都是血清 D、甲是血浆、乙是血清
19、 下图实线表示动脉血的流动,虚线表示静脉血的流动,下列哪项正确地表示了体循环的途径( )
A. ④→⑩→⑨→⑧→① B. ③→⑤→⑥→⑦→②       
C. ②→④→⑩→⑨→⑧→①→③
D. ①→③→⑤→⑥→⑦→②→④
20、与流入肾脏的血液相比,从肾脏流出的血液中所含成分的不同是 ①葡萄糖大量减少 ② 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③ 氧的含量降低 ④ 尿素的含量降低 ⑤氧的含量增加 A ①② B ③④ C ④⑤ D ②③
21、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中流出的液体分别是( )
A血浆、原尿、尿 B 血液、原尿、原尿 C 血液、原尿、原尿 D血液、原尿、尿
22、人体大面积烧伤后,需植皮使伤口尽快修复,起主要作用的皮肤结构是 ( )
A.角质层 B.生发层 C.真皮 D.皮下组织
23.所谓“十指连心”是因为 ( )
A.指尖皮肤薄 B.指尖真皮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C.指尖血管丰富 D.指尖表皮中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24、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尿液却只有1.5升。其生理原因是
A.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B.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 ( )
C.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 D.输尿管具有输送尿液的作用
25、下表是某人的血浆、原尿、尿液成分的比较(单位:g/mL)。从图表中可知1是( )
成分 水 蛋白质 葡萄糖 无机盐 尿素
1 95 0.00 0.00 1.50 2.00
2 90 7.00 0.10 0.72 0.03
3 99 0.00 0.10 0.72 0.03
A.血浆 B.原尿 C.尿液 D.血浆和尿液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页。共包括6个大题。
2.请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3.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6、下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 被消化的程度,请你想一想,回答下列问题:
(1).X曲线代表的 是消化过程,
Y曲线代表的是 的消化过程。
(2).淀粉、脂肪和蛋白质主要的消化部位是 。
(3).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 。
(4).在食物进入大肠前,蛋白质被分解成 ,X被分解成 ,Y被分解成 。
27、右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心脏各腔,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是 ,④是 。
(2)与②相连的血管是 ,与③相连的血管是 。
(3)B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是 ,C血管中流动是 。
(4)请参照示意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体循环的路线图: 。
(5)在人的循环系统中共有三种瓣膜: 、 、 ,它们的作用是 。
28、右下图是人体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2)曲线BC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
(3)在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一瞬间是坐标中的 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差值 。
(4)在曲线AB、BC段的变化中,呼吸肌的变化情况
是:AB ,BC 。
29、下图为人体尿液形成示意图,据图回答:
(1)肾单位由[ ]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构成。
(2)血管l中流动的是____________血。
(3)某人做尿检发现其尿液中出现大分子蛋白质,其病变部位是[ ]_____________。
(4)健康人一次性吃糖太多,尿液中会山现葡萄糖,原因是[ ]__________的重吸收作用是有限的。一般情况下,它能将原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成分重吸收同血液。
30、右下图表示人体不同组织处血管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类型的血管),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与A、C比较,血管B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中流动的是静脉血,C中流动的是动脉血,则B是____________处的毛细血管网;在B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若B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网,则在A、C内流动的都是_______血,C内血液中浓度明显升高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B为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则A所示血管为___________,在B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若B为臀大肌内的毛细血管网,则C内流动的是__________血。
(6)若B为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网,C内血液与A内血液相比较,除二氧化碳外,含量明显增加的是_________________。
31、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1 2 3
馒头碎屑或块 碎屑适量 碎屑适量 馒头块适量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保温 37℃水浴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起     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有的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个试管外,还要设置第四个试管,放入馒头块与清水不搅拌,其他处理均相同”。你认为第四个试管的设置     (填“有”或“无”)必要。
(5)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口腔对淀粉既能进行    消化,又能进行     消化。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