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舜耕中学 田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呼吸道和肺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概述呼吸运动的过程。
技能性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推理及科学实验能力。
情感性目标: 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
教学准备:
1、肺泡的结构模型
2、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
3、膈肌运动引起胸廓容积变化的模型
4、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展示新生儿啼哭、登山运动员登山、潜水员潜水携带氧气瓶画面,并提出问题:
1.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2.登山运动员登山、或潜水员潜水时为什么都要带氧气瓶?
进行总结:婴儿第一声啼哭标志着呼吸的开始,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的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登山运动员和潜水员携带氧气瓶,也是为了呼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课件展示:体验与思考
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认真体会憋气时的感受。
【过渡】可见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进行呼吸,呼吸对人体非常重要,呼吸由呼吸系统来完成。
课件出示人体呼吸系统示意图,指导学生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1.阅读课本,在空格处填上适当名称。
2.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组织学生进行回答,通过课件总结第一个问题,通过肺泡模型和课件总结第二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可有意识的让一部分后进生回答)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下面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日常生活中,我们提倡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为什么?
2.为什么吃饭时不要高声说话?
引导学生注意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组织各学习小组之间的学习成果展示,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适时点拨,并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
课件展示:分析与讨论
比较图片分析:北欧人的鼻子形状与赤道附近人的鼻子形状有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那么它是怎样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呢?
课件展示:体验与思考
先将双手轻放于两肋处,进行深呼吸,感受肋骨的运动与胸廓的关系;然后将手轻放于胸骨处进行深呼吸,感受胸骨的运动与胸廓的关系;再将手轻放于腹部做深呼吸,体会腹部的变化与胸廓的关系。
组织学生交流体验的感受:
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演示呼吸运动电动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肋骨位置变化、胸廓的大小变化,同时引导学生思考:
1、 什么是呼吸运动?
2、 围成胸廓的骨和骨骼肌分别有哪些?
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呼吸运动与胸廓的关系,归纳总结什么是呼吸运动,围成胸廓的骨和骨骼肌。并提出问题:
1、是哪些结构引起了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呢?
2、是胸廓的变化引起了呼吸,还是呼吸引起了胸廓的变化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学生的结论可先不做评价,充分让学生对问题进行争论,然后通过模型进行探究。
模型演示:1、肋骨的运动
(1) 请一位学生说出模型的各结构分别代表什么?
(2) 演示模型。
(3)指导学生演示模型并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
分析与讨论:描述肋间肌舒张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将引起胸廓容积怎样的变化?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对讨论问题的见解。
课件出示肋间肌处于舒张和收缩时的模型图片。并动态演示肋间肌处于舒张和收缩时“脊柱”到“胸骨”的距离。
归纳总结:肋间肌收缩/舒张→胸廓增大/缩小→胸廓容积增大/缩小→肺扩张/回缩→肺容积增大/缩小→肺内压低于外界气压/高于外界气压→吸气/呼气
过渡:肋间肌的舒缩改变的是胸廓横径的变化,膈肌的舒缩又会引起胸廓怎样的改变呢?
模型演示:2、膈的运动
(1) 请一位学生说出模型的各结构分别代表什么?
(2) 预测下拉橡皮膜、松开橡皮膜时,小气球的变化。
(3) 演示模型
指导学生演示模型。
分析与讨论:描述膈肌舒张和收缩时引起胸廓容积怎样的变化?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课件展示膈肌运动模型,动态演示下拉橡皮膜、松开橡皮膜时小气球的变化。
归纳总结:膈肌收缩/舒张→膈顶部下降/回升→胸廓扩大/缩小→肺扩张/回缩→肺容积增大/缩小→肺内压低于外界气压/高于外界气压→吸气/呼气
再一次回到原来的问题:
1、是哪些结构引起了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呢?
2、是胸廓的变化引起了呼吸,还是呼吸引起了胸廓的变化呢?
组织学生对问题进一步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
过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吗?
组织学生表达交流,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课件展示结论: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
组织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
舜耕中学 秦老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气体交换是人体呼吸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为进一步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人体的能量供给奠定基础,从而明确静脉血和动脉血的转变过程2、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目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具体的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要求,针对初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学生的实质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一下三个方面的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目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1)知识目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
a、分子扩散的现象,理解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
b、说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c、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能力目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通过学生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小组活动,加强学生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探究方案、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培养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
3、教具准备:烧杯、澄清石灰水、塑料管、塑料袋、吸耳球、含量70%的酒精等
4、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重点:以课程标准和本节目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为依据,改变原有的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气体交换的原理是理解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的基础,故本课重点应为:
(1).探究呼吸时气体成分变化的实验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改进。
(2).说出肺泡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5、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难点:针对气体交换过程是抽象的过程,它需要具备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作为理解的基础,还需要思维过程中的推理,联想、分析、判断等的支持。根据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以及缺乏相应的物理、化学知识对气体交换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本课的难点是:气体交换的原理。
突破方法:以探究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运用多种直观手段,联系实际突破难点,提高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效果。气体交换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气体扩散的现象他们有感性认识,教师通过描述屋里有人抽烟使得周围的人都闻到呛人的烟味,利用有香味的空气清新剂做实验使得教室充满香味,借助多媒体的课件 ( http: / / www.chinesejy.com / Soft / " \t "_blank )演示气体扩散的现象,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方法:
本课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按协作小组填写探究实验报告,课堂上讨论各小组的实验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而后针对老师的实验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和装置提出修改意见,同时为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需要学生所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实验和老师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实验同时进行,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呼吸前后的部分气体的成分的变化。所以,本人采用以探究实验为重心,运用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及发挥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流程如下:
提出问题→观察讨论→探究性实验→归纳→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 ( http: / / www.chinesejy.com / Soft / " \t "_blank )演示→归纳→小结
在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注意观察方法的指导,即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密切新旧知识的联系,预留知识拓展的空间。对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 ( http: / / www.chinesejy.com / Soft / " \t "_blank )的演示变得更加直观,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再通过课堂练习得以巩固。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大家互相质疑达成共识、动手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增强学生主动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态度,通过学生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小组活动,加强学生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探究方案、开展和总结探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励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激发学习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问题导入激发求知欲:在进入肺泡的气体中,氧气是怎样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的呢?这就涉及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的问题。
(二)知识点讲授
一、 探究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
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各小组讨论后所填写的实验报告。其他小组分析实验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评价学生的创新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后,展示自己的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由学生评价)
实验方法的改进:用塑料袋替代吸耳球或见附图实验装置
注意:(1)塑料管一端不要插到烧杯底部,以免影响吹气。
(2)吹气时间要适当,以吹至石灰水浑浊为宜。
讲述结论: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回变得浑浊,证明了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空气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量较少,因此浑浊较少。说明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量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量多。
讲述:人体吸入的空气中,气体种类很多,氧气(占21%)、二氧化碳(占0.03%)、氮气(占78%)、水蒸气(占0.5%)。在肺泡里通过气体交换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约占16%,二氧化碳约占4%,水蒸气约占6%,氮气约占74%。尽量呼吸前后氮气的含量从78%下降到74%,但是不能因此而认为氮气在呼吸过程中被人体利用。这主要是由于受到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百分比的影响,只是相对地起了变化,其绝对含量并无变动。
设疑: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那么,体内的气体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二、 体内的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扩散作用
当一个人抽烟时,烟雾会向四周扩散,在其周围我们可以闻到呛人的烟味,这是由于气体扩散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所谓的扩散作用是指:一种气体总是由含量相对多的地方向含量相对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正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大家还能举出哪写例子?)如:成语“烟消云散”,教师示范喷空气清新剂使得教师内充满香味。
讲述: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72图11-2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与运输示意图。
提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
讲述:确切地说,肺泡中的氧气扩散到血液中,静脉血中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
提问:为什么在肺部静脉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扩散,肺泡里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当静脉血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静脉血扩散到肺泡中,这完全符合气体扩散的原理。)
由此可见,当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静脉血就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动脉血中的氧通过体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绝大部分氧与血红蛋白结合)
(三)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请大家再看图11-21
提问: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指什么?(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提问: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谁能说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
(由于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组织细胞中的氧气含量较低,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所以动脉血流经组织细胞之间的毛细血管时,动脉血中的氧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
提问: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了什么血?(变成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回答正确,说明大家理解了静脉血与动脉血的概念。
(四)人体的呼吸过程
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四个连续的过程:肺泡和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和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通过这四个过程,人体内的细胞就可以获得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总结:回忆上课时提的几个问题,指导学生采取"一看、二想、三说"的方法进行小结,"一看"即看板书;"二想"即对今天的课进行"过电影";"三说"即由学生用正确的语言回答课前的问题。
当堂达标测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