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动物的运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5-31 19:3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奚仲中学 邱老师
1.教材分析
《动物的运动》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二节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学习时所遇到的困难不会太多,另外,学生通过学习运动系统组成的知识,揭示动物运动的本质,巩固和理解动物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后面学习动物行为的基础。因此,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达到进一步培养学生关爱生命,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
观察某种脊椎动物的肌肉、骨骼、关节的基本结构,说明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情感目标】
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 教学重点: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基础
● 教学难点:骨骼肌受到刺激时的收缩特性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新鲜羊的关节,解剖刀,解剖盘 关节结构挂图
3.教学程序
① 情境创设
【多媒体演示稿】图片:动物的运动会
结合“动物运动会”的有趣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不能参加运动会?”,“能运动是动物和植物最大的区别”,“动物是如何运动的呢?”,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设疑、激趣法创设情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进入探究新知识阶段。
【板书】
第二节 动物的运动
② 学习过程
【多媒体演示稿】 视频:动物的运动方式
【板书】
一.运动的方式
学生结合视频资料,自主学习,说出动物主要的运动方式和运动的意义。
【多媒体演示稿】 图片:鱼、鸟、马的运动器官
师生分析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从而引出
师:可见,任何一种运动方式都是以一定的结构为基础的,动物运动的基础是什么呢?让我们进行第二个问题的探究。
师:动物的种类很多,我们以哺乳动物中的人为例进行探究。
学生通过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感知人运动系统的组成。
自主完成生物助学83页合作探究1,然后,学生交流总结。
【板书】二.运动的基础 1.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过渡:人体大约有206块骨,如此多的骨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呢?人体的骨连结都有哪些形式?
【多媒体演示稿】 图片:不活动的连结------颅骨
学生通过摸自己的头颅,感受它不是松松散散,认识“不活动的连结”;
【多媒体演示稿】 图片:半活动的连结------胸骨和肋骨
然后,学生做深呼吸动作,感受胸廓的变化,认识“半活动的连结”;
最后,学生找出身体中的关节,认识这种“活动的连结”并感受它的灵活性。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用已知同化未知,用旧知易化新知,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
师:关节是人体内最主要的骨连结形式。那么,它着怎样的结构来适应这一功能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关节的结构”。
【板书】2.关节
【投影】 新鲜羊的膝关节
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观察思考。
师:包在关节外的这层白色结构是什么?
生:关节囊。
找一位学生上讲台来亲自感受关节囊的坚韧性。
师:坚韧的关节囊包裹在关节的外面对关节的活动有什么好处?
生:使关节在活动时更牢固。
教师将关节囊剪开,引导学生观察韧带,并找一位学生用剪刀剪开韧带,感受它的坚韧性,学生总结:关节韧带也可以增强关节活动的牢固性。
教师将关节囊完全剪开,引导学生观察关节头和关节窝,以及关节腔内的滑液。
师:这两块骨的骨面在形状上有何不同?
生:一个凸出来,一个凹进去。
生:凸出来的是关节头,凹进去的是关节窝。
师:这种结构特点对关节的活动有何帮助?
生:使关节在活动时不易滑出,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
师:大家观察的太仔细了,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两块骨,骨面的颜色和其它部分有何不同?
生:发亮。
生:发白。
找一位学生上台摸摸关节软骨,感受它的光滑和上面的粘液。
师:粘粘的是位于空腔中的滑液,滑液相当于汽车的润滑油,它的这一特点对关节的活动有何好处?
生:减少摩擦,增强活动的灵活性。
师:你总结的太好了。
教师演示用关节囊将关节头和关节窝重新包裹起来,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关节腔。
师:以上就是关节的结构,我们通过挂图来回顾。
【挂图】 关节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结构用不同的颜色标注)
学生指出关节各部分结构名称,并总结出关节与灵活性和牢固性相适应的结构。
设计意图:“关节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生物实验的研究功能,为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然后通过师生讨论、典型启发的方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扫除疑难,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教学特点,实现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
过渡:结构总是与功能相适应的,单独的骨和关节能不能实现运动呢?我们来看一幅图。
【多媒体演示稿】 图片: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翘起整个地球
师:如果把骨比作杠杆,谁是支点,谁来提供动力?
生:关节是支点,骨骼肌提供动力。
师:骨骼肌有着怎样的结构呢?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中的图示2.2--19完成生物助学83页3(1)。
板书:3.骨骼肌:肌腱和肌腹
【多媒体演示稿】
想一想:
1. 是什么刺激了骨骼肌?
2. 骨骼肌受到刺激后,在长度上有何变化?
视频资料:骨骼肌的特性
生:电流刺激了骨骼肌;
生:骨骼肌受到刺激后会收缩变短或者舒张变长。
教师引导学生做屈肘和伸肘动作,并且感受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变化。
师:为什么老师没用电流刺激你,你的肌肉也会收缩舒张呢?这个刺激来自于哪?
生:神经
生:大脑。
师 :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后,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自主完成生物助学83页3(2)
设计意图:“骨骼肌的特性”是此处的难点,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难点点拨,真正做到了“主导—主体”地有效融合。
师:运动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
【板书】三.运动的实现
学生交流讨论,自主完成生物助学83页3(3)。
【多媒体演示稿】 生活在线
当我们双手提重物时,很容易感到疲劳;但是,当双手自然下垂时,却感到轻松,这是为什么?请结合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变化来解释。
师:最后,请大家梳理本节课的知识。
学生完成生物助学中的自我感知和当堂达标。
设计意图:将所学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为所用”的教学思想,另外,将生物助学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
4.教学设计说明
运用“三为主,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究问题,学生感知情景,主动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具适时点拨,运用生物助学落实巩固,充分开发了课程资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