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

文档属性

名称 消化和吸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10-03 19:2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1课时 课堂设计
      舜耕中学 褚老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 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2.这些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作用 那么,这些营养成分如何转化成我们自身的物质 这与人体的消化系统有关,消化系统有哪一些结构特点适于它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探索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学生温复习回顾,并回答问题
板书 第二节 消化与吸收
新授: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教师出示学习任务 阅读P9、10,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对照图3.1—5分析消化系统的组成。 师:我们的消化系统的功能如此强大,吃下去的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基本都能被我们消化和吸收。不过有些东西咱们却消化不掉,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以“西瓜子历险记”来考查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的掌握情况。(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以“第一人称”引导学生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器官的作用。 学生活动一:自学获得新知。阅读P9、10,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对照图3.1—5分析消化系统的组成,小组成员交流表达生思考回答:西瓜子学生说出:先经过人体的铁嘴、钢牙,咽,然后说出人体的“搅拌机”分别是什么,在哪里遇到它们?在哪里遇到酸雨,有酸雨的是什么部位?又经过长又窄的“迷宫”是什么部位?在这里墙壁上流出什么液体,两种河水沿着两条河渠流入“迷宫”, 这两种河水分别是什么? 到了“死胡同”是什么部位?最后在哪里和臭的东西混在一起?经过什么器官排出体外,西瓜子才得以重见天日。学生活动二:学生分别代表消化系统中各个器官,并按顺序排好,并依次说出所代表的器官的作用。将“西瓜子历险记”中各部分情节进一步扩充。
小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个1器官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消化道:(消化食物的场所)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学生总结并快速记忆
板书 教师板书:消化道:(消化食物的场所)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学生在书本上划出重点
二、食物的消化: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探究“口腔对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过渡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消化系统组成,不过消化系统是如何把食物消化的,我们就以我们常使用的馒头为例来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请一位同学吃一小口馒头,要求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看能否吃出味道来。馒头并未放糖,为什么会吃出甜味呢?下面我们来一块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并实施计划。以“馒头在口腔中的历险经历”来描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师出示探究提示:1.用什么方法来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2.怎样才能获得较多得纯净的唾液?3.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的温水为试管保温?4.怎样检验淀粉被消化了?教师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引导完善。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评价各组学生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各小组试验结果的比较并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说出: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好处。 学生咀嚼馒头后谈体会。 学生活动三: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自主阅读P10~11小组讨论并设计探究方案各小组讨论后提出问题: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什么关系呢?作出假设:馒头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系。各组代表把本组的制定探究计划向全班交流汇报: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3块,将其中的两块分别细细的切碎、搅拌,另一块不做任何处理。2.用清水漱口,将一块消毒的脱脂棉含在口中。约一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脱脂棉,将其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内。3.取出3只干净试管,按课本3.1—6所示处理后,一起放入37℃温水中5分钟。4.取出3只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仔细观察各试管中颜色的变化。学生根据制定的计划选取相应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是否于预期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并得出结论:馒头的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唾液淀粉酶有关系。学生讨论:吃饭是细嚼慢咽好,还是狼吞虎咽好?为什么?
消化的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消化: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教师总结:同学根据我们以上所学的知识和探究的实验结果,大家来总结以下什么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口腔中所分泌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有什么区别?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淀粉的作用。那大家知道淀粉最终在哪里被彻底消化吗?它又会经历哪些历险 下节课我们再探究食物在其它器官的消化。同学们请你在课下以淀粉为题材写一篇“淀粉在人体消化的历险记”的学习札记。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物理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的主要区别是:食物的性质有没有发生改变。物理性消化:食物大块变成小块,食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化学性消化:食物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板书: 教师板书:消化的概念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区别 学生在书本上标注
总结:1.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探究 “口腔对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方法和得到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非常的优秀,大家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来我们一起来回顾交流一下?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表达交流学到的知识点,并提出疑问。
课后作业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巩固:1.思考与练习的习题一2.完成《生物助学》第一课时习题 学生做练习
教后反思: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学生的非常熟悉的生活常识,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利用“西瓜子历险的形式讲解本节的重点知识消化系统的组成,使枯燥的知识拟人化,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地进行学习。探究“口腔对食物的消化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实验,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实验,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布置自学任务,培养学生自学习惯,锻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整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2课时)教学设计
舜耕中学 张老师
【教学目的】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概述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3、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教学重点】
概述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教学难点】
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提问、讨论式教学。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淀粉、脂肪、蛋白质消化的起点与终点是什么?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什么
3、含消化酶最多的消化液是什么。
教师:
消化后的营养物质怎样被人体吸收的?
学生:
1.学生阅读课本P14-15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
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阅读和交流:
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1.分析资料后产生疑问:
 小肠绒毛的内外表面积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2.讨论: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Flash动画展示:食物在人体内吸收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
1.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2.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教师:通过以上学习总结吸收的概念。
小结:谈谈你的收获
练习
1.有些人吃饭是狼吞虎咽, 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饮食习惯, 因为这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这里主要会影响食物中哪类物质在口腔中的消化( )
A. 蛋白质 B.淀粉 C. 脂肪 D. 维生素
2.小肠、大肠都能吸收的物质是( )
A. 氨基酸 B.甘油 C.维生素 D.水
3.蛋白质、淀粉、脂肪在消化道中的起始消化部位分别是( )
A.口腔、胃、小肠 B.胃、口腔、小肠 C.小肠、口腔、胃 D.胃、小肠、大肠
4.右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小明早餐吃了一个馒头,馒头中营养物质淀粉在[ ] 开始被消化。
(2)小华得了胃炎,图中表示“胃”的是
(3)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 ,它能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
(4)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是[ ] ,他是消化食物
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