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节 动物的行为
四中 提老师
教学分析:
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通过运动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产物。有利于动物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的行为也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前两节的基础上讲述的,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实验,以鲜活的例子,真实的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动物多姿多彩的行为奥秘,进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命,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通过资料分析,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能力目标:
1、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2、参与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情感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热爱生命,关爱自然。
教学重点:
1.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概念、特征及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教学难点:
1.学习行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社会行为中的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初步拟定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难点。
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
两只雄羚羊在争斗;海豚做出的各种复杂动作;蛇的冬眠;孔雀开屏;大雁南飞;蜂群在工作等,让学生欣赏。
问题展示:资料中展示了动物的哪些行为?这些行为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加强对动物行为的认识,将丰富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有关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即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从而导入新课。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多媒体展示: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节目(让学生欣赏)
问题展示:普通动物不会表演节目,但马戏团里的动物为什么却会表演节目呢?(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引导学生得出动物的性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如果动物仅仅依靠本能生活,动物将很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所以动物必须要学习,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的。
合作探究活动: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观察分析书图2.2-21几种动物的行为,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畅谈。(学生活动)(教师分析两个例子)
问题展示:比较两种行为的区别
1.利用多媒体展示小鸟喂鱼图片
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成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一直喂了好几个星期。
2.利用多媒体展示黑猩猩钓取食物、黑猩猩摘取食物
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黑猩猩,会利用一根蘸水的树枝从洞穴中钓取白蚁作为食物。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在处,徒手拿不到时,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堆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
区分两种行为:(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通过后天学习逐渐获得的,以遗传物质为基础、通过环境因素作用形成的行为
结合问题看实验:(多媒体展示: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问题展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有什么意义 ?(学生畅谈)
通过实验和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实验、分析资料的氛围中感悟、分析出动物的行为使动物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动物的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继续讨论(问题展示):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 实验中用的小动物是小猫,假如是小鸡,实验现象一样吗?
(不一样,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学习行为就越复杂)。
三、社会行为
合作探究活动:动物的社会行为
动物为了生存具有各种行为,如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贮食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等。下面我们共同来认识动物的社会行为。
游戏活动:学生在课下查阅资料时,以具有社会行为的蜜蜂(狒狒)动物为例,编排课本剧。同学们扮演蜜蜂群体中的角色,充分体现出群体中具有明显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存在等级);学生编排特色舞蹈体现蜜蜂的通讯信号(学生口述蜜蜂通讯信号时,配有FLASH动画体现)。
教师点评同学们的表演,同时向同学们归纳出,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主要特征:群体内个体有明确的分工、合作,群体内等级制度森严。
(学生活动):让学生讲述课前收集的动物群聚生活的趣味性故事。如:蚂蚁在捕获一只大的死昆虫而难以独力拖回时,它立即回巢,沿途释放外激素形成一条通路。大批其他蚂蚁沿这条道路直达死虫,这些工蚁也可返回,也在沿途排放外激素,从而引诱更多工蚁前往搬运捕获物。搬运完成后,所释放的外激素迅速失效,工蚁就不再去了。
不论是个体生活的动物还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个体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时常需要交流信息。“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
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升华本节课的小节。通过不同动物学习能力的差别以及遗传因素对学习行为形成的作用,认同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设计理念是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单一的知识授业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引路人的角色变化,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故事来设计问题情景,诱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2、本节课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及协作精神。教师给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主动发展,从而达到知识建构的目的。
3.以合作学习为载体,实施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并不是老师告诉他们是什么,让他们去记住,做消极的接受者,从而使学生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生活现象入手,学生在交流中发现。引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心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生存环境的思想。
2.课堂设计上贴进生活,使学生意识到生物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处处是生物学问题,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其引入课堂。整堂课中,每个学生都学会参与,互相合作,学生课下收集信息课上表达交流,充分体现课堂主体作用。
3.开放课堂教学,松开了学生手脚,让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4、教学中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激起学生内部机制的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