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文档属性

名称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4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10-03 18: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4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视觉的形成
四十四中 王老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眼球附属结构和功能,概述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2.理解眼球的成像过程,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描述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和矫正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和矫正方法
3、教学难点
1.眼球的成像过程.2.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4、教学方法:
1.“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法
2.探究法、游戏法、讨论归纳法
5、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小游戏:邀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将眼睛蒙起来,试一试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座位?
学生观察思考:该同学不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座位的原因?人的眼睛有何作用?
反馈:眼是人体观察事物并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来源,有了明亮的双眼,才能欣赏到外界美丽的世界。
教师引入课题:那么,你想知道眼睛内部的结构以及它是怎么形成视觉的吗?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眼与视觉的形成
(1) 眼的结构
1、 认识眼的附属结构
图片展示眼的附属结构,教师简要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功能。
2、 眼球的结构(多媒体演示)
外膜 角膜 (无色透明,光线易通过)、
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眼球壁 中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
内膜:视网膜(含有许多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眼球
房水
内容物 晶状体(具有弹性的透明体,对光线有折射作用)
玻璃体
教师分别介绍各结构的特征和功能,重点演示讲解瞳孔、晶状体的作用。
瞳孔: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能随着光线的强弱调整大小。当光线变强时,瞳孔缩小;反之,当光线变弱时,瞳孔扩大。(动画演示)
晶状体:具有弹性的透明体,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多媒体演示晶状体的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知识反馈:
(1)、下列结构中,不属于眼球附属结构的是( )
A、眼睑 B、睫毛 C、泪器 D、玻璃体
(2)、当你从暗室中走出来的时候,瞳孔的变化是( )
A、 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没有变化 D、无法判断
(3)、下列结构中,能感受光刺激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视网膜 D、脉络膜
(4)青少年经常上网,会使眼球发生的变化是( )
A、晶状体凸度过大 B、晶状体凸度过小 C、晶状体浑浊 D、视网膜发炎
(二)视觉的形成
1、多媒体演示眼球成像的过程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
(1)、在眼球的结构中,与视觉形成有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2)、物像最终落在什么结构上?
3、 多媒体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1)蜡烛和凸透镜的变化
(2)白纸版上出现的物像的特点
想一想:白纸板和凸透镜分别相当与眼球的什么结构?
【小结】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的光线折射成像于视网膜,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
想一想:在看近处的物体时,眼球是处于紧张状态还是放松状态?
知识反馈:
(4)、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视觉的部位是( )
A、晶状体 B、视网膜 C、大脑 D、视神经
(5)、在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中,白纸板上形成的物象是( )
A、倒像 B、正像 C、放大的像 D、不能确定
(三)近视和远视
1、近视
(1)多媒体演示近视形成的过程
学生观看讨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的区别
教师讲述:当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使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
(2)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3)如何预防近视的产生
2、远视
多媒体演示远视形成的过程
教师讲述:当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弹性变小,使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远视眼的矫正:配戴凸透镜
知识反馈:
(6)、矫正近视眼的视力,应配戴(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都可以
(7)、下列用眼方式中,属于正确用眼的是( )
A、经常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
B、喜欢近距离的看电视,特别是动画片
C、连续用眼1小时,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
D、喜欢躺在床上看书
四、课堂小结
邀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小结
五、知识链接
1、把人的眼球比喻成一架照相机,那么照相机的镜头、暗箱的壁和装入的底片,分别相当于眼球的哪些结构?
2、有的失明者,经检查眼球的结构完好无损,但是他看不见周围的物体,想一想,该患者主要是哪部分发生了病变?
板书设计
眼与视觉的形成
一、眼的结构
1、眼的附属结构
2、眼球的结构
二、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的光线折射成像于视网膜,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
三、近视和远视
1、近视
(1)近视形成的过程
(2)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3)如何预防近视的产生
2、远视
(1)远视形成的过程
(2)远视眼的矫正:配戴凸透镜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人体从外界接收信息的主要器官——眼为代表入手,重点介绍了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为了使学生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教师运用了Flash课件,演示出眼球从外到内各个层次的结构名称,并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功能。并及时归纳、板书,让学生在观察、讨论等活动中获取知识。
有关视觉的形成过程,首先通过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通过观察双凸透镜的成像实验及原理,从物理学的角度,帮学生理解眼球的成像过程。这也为后面的探究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原因打下基础。因此,探究后面的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原因时,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教师适时赋予情感教育,知道学生如何有效的防止近视的发生。
本节课根据学生特点,始终贯穿“三为主、五环节”这一教学模式,做到一个知识点辅以一份练习,及时将掌握的知识进行反馈,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形象生动,对帮助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能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游戏、组织分组讨论思考、朗读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布置课外作业,教师也花了一番功夫,将课堂知识向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
纵观整节课,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习好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习差的学生;不仅关注学习活动,更要关注学习状态。
2、教师要注意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课堂教学切实实现由重知识向重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转化(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等)。
3、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第四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2课时)
 
四十四 孙老师
设计理念
  本节课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和方式: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耳是人体的听觉器官,每一个人时时都在利用耳获取信息,因此要注意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用中以及其它常见的生活现象都可以在探究竟的过程中作为事例加以分析,以提高学生对耳的认识深度并提高其兴趣。2.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利用课本上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耳的结构,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加以解决,教师只在难点处(如内耳)加以讲解。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有利于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和功能介绍。其中,耳的结构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只有在认识了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理解听觉形成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内耳的结构比较复杂和和生疏,可以利用耳的模型来进行教学。实际应用中阐述了对晕车、晕船等常见现象的解释和用耳的卫生常识,这些知识对学生都是很必要的。教师可以统计班集体里晕船晕车的学生数,和以前晕车晕船但现在不晕的人数。说明晕车晕船是可以通过锻炼加以克服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耳的外部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用耳卫生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难点:听觉形成的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课本的插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形成的过程。也可以在学生标注听觉形成过程之前播放多媒体课件进行引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耳的结构的图片和视频剪辑(有条件的话准备耳的模型)。在教学时要重视耳的结构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使学生对耳的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在学生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之后,教师可通过视频剪辑或动画演示听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依靠声音传递信息,了解周围的世界。优美动听的音乐,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都知道耳朵是我们听到声音的关键,那么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板书课题)
听觉的形成(板书)
二、新授
要研究我们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先了解耳朵的构造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耳朵的结构。
教师在讲解耳朵结构过程中加入功能的讲解,最后课件展示。(板书)课件展示: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
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
听小骨:运动将振动传到内耳(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调节鼓室内气压,从而维护正常听力的作用
半规管:旋转感觉
前庭:位置、速度感觉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
师:耳朵不光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它还是我们的“位”觉器官,位觉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上(课件展示)
师:我们为什么会晕车(课件展示)
这是由于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过于敏感造成的。前庭可以感受到头部位置的变化和直线运动时速度变化的刺激;半规管可以感受头部的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试着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找一位同学把自己的看法写到黑板上。
(板书:听觉的形成过程)
生:
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耳蜗(冲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听觉中枢→听觉的形成(板书)(课件展示)
师:耳是人体的听觉器官,人时时都在利用耳获取信息,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注意用耳卫生。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耳的卫生保健?
  (回答:略。)
  讲述:第一,要保护好外耳道和鼓膜。注意不要随便用尖锐器物掏耳屎,以免戳伤鼓膜和外耳道;如有小虫或植物种子进入耳内,应用不同的方法清除,详细的办法可看课文中“耳的卫生保健”的第1点。第二,如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为什么要迅速张口呢?(出示鼓室内外气压平衡示意挂图或投影片)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这样可以使咽鼓管的口开放,空气由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板书)。第三,要预防中耳炎。方法主要是当咽、喉、鼻受感染时,应用食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提问:为什么这样做可以预防中耳炎?
  (回答:略。)
  讲述:主要是可以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最后一点是预防外耳道疖。外耳道疖的形成主要是不洁净的水或脓性分泌物进入外耳道,使病菌侵入耳毛的根部或皮脂腺造成的。因此,预防的方法是不要损伤外耳道,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
课堂练习:
1、耳的结构包括什么?其中位觉感受器在什么部位?有听觉感受器的是什么?起平衡作用的是什么?
2、飞机起飞时,采用怎样的方法来保护耳?
3、有些人为什么易晕车,晕船?
4、谈谈双耳听声音的好处?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了解造成耳聋的种种原因,知道了怎样保护耳,预防耳病的产生,并在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中各个学生都能很好地施展才华,体现自我,提高学习科学的决心和兴趣,从探究中体会到科学家们取得成果的艰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