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人教版)课件: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共三节)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2(人教版)课件: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共三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22 15:26:27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类型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迁移的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迁移的方向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发展中(贫穷)国家流向发达(富裕)国家,人口稠密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对其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产生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使发展中国家缓解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时间 古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多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特点 大批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由东部迁往东北和西北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争和自然灾害,移民支边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和经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①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②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①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②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协调;
③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②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因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土壤及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农业社会人口,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而迫使人们迁移 中国汶川新城镇的建设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经济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取得美国国籍的留学人员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文化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
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政治 政策 国家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携配偶(36.9%) 未携配偶(38.7%) 无配偶(24.4%)
携子女(16.5%) 未携子女(59.1%) 无子女(24.4%)
携老人(14.4%) 家有留守老人(78.6%) 无老人(7%)
次数 时间 迁移原因 迁移方向
第一次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 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 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部:环境恶化;南部和西部:新资源开发、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由东北老工业区迁往南部和西部
(共32张PPT)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因素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项目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指标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合理消费水平
实质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意义 生存 发展
数量 大 小
项目 矿产资源 国土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万 GDP总计/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适度人口/万
朝鲜 丰富 12.27 2 516 162 648 980
韩国 匮乏 10.02 5 062 13 780 27 221 1 150
新知探究层级突破
资源总数不确定

不同历
科技水平在提高
境/史
地区开放程度变化
制约因素不确定
不确定性
人|期
生活消费水平变化
口容量
资源基础、潜力稳定
定历史阶段
技术水平相对稳定
地区开放程度稳定
定制约因素不
相对确定

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话》〈动〈点〈拨
环境承载力
概念

环境人人口合
影响因素
人口问题
口容量理容量
三种估计

(共37张PPT)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
今后变化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国家 人口问题 影响 措施
发达国家 ①人口增长缓慢;②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等等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和外籍劳工
发展中国家  ①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增长过快;②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①就业压力增大,环境问题突出,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②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类型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基本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增长速度 缓慢 迅速 缓慢
分布地区 极少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与少数发展中国家
有利影响 可满足社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不利影响 - 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造成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类型 原始型
(A) 传统型(B) 现代型(C)
历史时期 原始
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前期 后工业
革命时期
特征 出生率 很高 高 低
死亡率 很高 逐渐降低 低
自然增长率 很低 高 低
平均预
期寿命 很短 延长 进一步
延长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主要因素
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文化观念、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