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学习目标】:
1、 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2、 简要说明人类中心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条件。
3、 简要说明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4、 简要说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及其原因。
【自主学习】:
[探究活动1]
下面的三幅图中, 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4个箭头表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仔细阅读图中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三种观点中的共同之处有哪些?
⑵人类社会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和能量各有哪些?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有哪些?
物质和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废弃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⑶三种观点分别代表哪种人地关系思想?你赞成其中的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⑷人类的活动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吗?请以森林资源的利用为例说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产生的相应的环境后果。
[探究活动2]
1968年,正当工业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随之而来的‘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罗马俱乐部出版了一份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书中以各种数据和图表有力地证明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将会继续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 “零增长”是罗马俱乐部发展观的核心。后来学术界发表了许多著作,批驳《增长的极限》中的观点,这场历时数年的大辩论促进了人们认识的深化,许多观点也逐步得到修正。
阅读上述材料,你赞成他们中的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探究活动3]
围湖造田和退耕还湖是两种不同的人地关系观念,同时也造成了不同的环境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⑴围湖造田和退耕还湖分别体现的是人地关系思想的_________理论和_________理论。
⑵围湖造田所造成的环境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围湖造田类似的做法,还有我国西北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东北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黄土高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南方低山丘陵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退耕还湖造成的环境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似的做法还有哪些?这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探究活动4]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人地关系理论 形成背景 核心思想 产生结果 理论评价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们认识改造自然能力很低 束缚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中心论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并反作用于人类自身,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地伙伴论 人类具有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是建立在对人地关系正确认识基础上的一种指导人地关系研究及实践的新思维观念
【练习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C.地理环境决定论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2、下列有关人类中心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中心论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人类中心论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人类中心论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3、下列做法或说法符合人类中心论的思想的是( )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听天由命”反映我国古代某些人的思想,据此回答4-5题。
4、这句话反应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5、该思想最初形成于( )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 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
我国古代道教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庄子·齐物论》)。据此回答6-9题。
6、“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 )
A.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类中心论思想
C.人地相关论思想 D.人地伙伴论思想
7.这种人地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得到大家的公认,始于( )
A.古希腊时代 B.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C.18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二、综合题
8、右图中, 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读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用4组箭头表示的,这4组箭头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箭头①②代表人类从 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
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人类通过 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了的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 。
(2)在①②过程中,引起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在③④过程中,引起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3)根据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
9、读 “洞庭湖的变迁图”,回答:
(1)300年来洞庭湖的面积变化趋势是
。
(2)洞庭湖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载南宋时期“沅湘间多山,农家惟种粟,且多在岗埠,每欲播种时,则先伐其林,纵火焚之,……”,“……,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请用地理学原理分析长江流域“水势年增”的原因。
(4)上题所述的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从人地伙伴论的角度考虑,长江流域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10、(2004年天津文综卷)读 “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D 2、D 3、C 4、A 5、C 6、D 7、D
8、(1)环境 废弃物 生活、生产 人类社会
(2)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任意排放有害废弃物质
(3)我们应该树立人地伙伴论思想,即人类应当与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9、(1)逐渐减小 (2)为增产粮食而围湖造田,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泥沙淤积,水量减少导致水位下降等。
(3)山区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湖泥沙淤积,河(湖)床变浅,排水和储水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加剧
(4)核心思想: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忽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措施: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平原地区退田还湖,兴修水利工程,加固堤坝等。
10、(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如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