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种群的特征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种群的特征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11-02 12: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二 生物 学科 教案 备课人 吴学华
课题: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第 1 课 时 11 月 2 日
教学目标 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 体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种群的特征
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3.标志重捕法的运用.
方法指导 1、交流展示
2、互动探究
3、精讲点拨
教学过程
1.导入〖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 【自学质疑、交流展示】师: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物个体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我们以前学习生物学多从微观、个体水平分析(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而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生物学的视角将转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其基本单位是种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种群的相关知识。一.种群密度样方法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3.【知识讲解】〖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标志重捕法〖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精讲点拨】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列举一些现象与事例入手。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要注意的是,死亡或迁出对种群来说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一些个体死亡或迁出了,在种群中留下空间让新一代个体更好地成长,这样的种群往往生活力更强。年龄结构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因此种群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围绕教材中提出的“思考与讨论”来展开。性别比例性别比例的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大多数生物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别比率大约保持1∶1。教学时可以列举一些事例,说明自然界这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包括人类)。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让学生联系性别的决定来讨论这一问题。(1)雌雄相当:高等动物(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 (3)雄多于雌:社会性昆虫研究意义:板书设计: 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概念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4.巩固练习 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3.以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 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 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5一个种群中年轻个体非常多,老年个体数非常少,此种群属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不定型5. 小结和课后作业 课后习题一二题。6. 教后感 二次备课
高二 生物 学科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1课时学案、巩固案
编制人:吴学华 审核人: 胡彬 编制时间:11月2日
学生完成时间:_月_日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 第____小组
I 学习目标
1. 能掌握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 列举种群的特征。
II 学习重难点
1. 种群的特征
2.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3. 标志重捕法的运用.
III 方法指导 (可根据学情或教学内容选用方法)
自学质疑、 交流展示、知识建构、基础检测、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在一定自然区内, 生物的 个体形成种群。种群在 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和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 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 数目占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率或迁出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 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 、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 数目的比例。二、【基础检测、巩固练习】7.以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 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 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8.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先减后增 D.相对稳定9.一个种群中年轻个体非常多,老年个体数非常少,此种群属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 A.增长型 B.稳定型 C.衰退型 D.不定型
10.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1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
C.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
D.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12.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13.在对某种兔的种群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鼠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A.46 B.25 C.12 D.96
三、【能力提升】14.图4-2的左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右图表示一个种群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推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图4-2(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乙表示稳定型,甲表示_______,丙表示_______。
(3)乙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甲种群所处的时期相当于右图的_______段。
A.ab段 B.bc段 C.cd段 D.de段
(7)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害虫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所示的类型。
(8)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所示。为此我们要严格执行人口的____________政策。
(9)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这将会使被捕捞鱼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