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5 10:14: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 、选择题
1.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 ( ? ?) ?
A. 数量不改变 B. 比例不改变
C. 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平衡 D. 数量暂时平衡
2. 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 ?) ?
A. 人工林食物网结构简单 B. 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 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 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3. 下列哪项是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自然因素 ( ? ?) ?
A. 引进物种 ? B. 原油泄漏 C. 火山爆发 ? D. 工业废水排放
4. 下列生态系统中,最易遭到破坏的是 ( ? ?) ?
A. 热带雨林 ? B. 落叶阔叶 C. 江河湖泊 ? D. 沙漠戈壁
5. 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要使其中的动物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 ?
A. 太阳能 ? B. 足够的有机物 C. 氧气 ? ? D. 水分
6.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有关政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措施。这是因为 ( ? )
A. 我国耕地数量太多,没有必要拥有过多的耕田
B. 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乱砍滥伐现象,打破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木材数量太少,急需更多的木材
D. 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退化,种粮食不如种树林
7. 如图表示栽培小麦、野生小麦、栽培玉米及野生玉米各种群中个体的多样性程度。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虫害暴发,在自然条件下,其中生存几率最大的植物种群是 ( ? ?)

A. 栽培小麦 ? B. 野生小麦 C. 栽培玉米 ? D. 野生玉米
8. 某市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先用飞机进行马尾松林飞播,然后用阔叶树种进行人工点播或补植,以形成针阔混交林。这样做对于生态平衡的价值在于 ( ? ?) ? ?
A. 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 B. 提高树种的成活率
C. 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 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9. 在一个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中,a、b、c、d是其中常见的生物,如图甲表示了某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乙表示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a、b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请回答:

(1) 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两种生物的关系是____ 。
(2) 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也会引起该生态系统内生物a的数量____ 。
(3) 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两种生物的数量将会____ 。
(4) 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这一能力明显偏__ (填“低”或“高”)。
二、拓展题
10. 在某一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11. 食人鲳原产于亚马孙河,我国有人非法引入后,导致江淮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 ?) ? ?
A. 植被的破坏 ? ? B. 环境污染 C. 食物链的破坏 ? D. 非生物因素的破坏
12. 下图分别表示某植物群落的若干种群组成。当受到大规模的害虫攻击时,相对来说最不容易受到影响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3.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 )

A. 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 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C. 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D. 作为生态系统,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
14. 生态城市建设让人与自然更趋和谐。目前杭州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 ? )
A. 要做到生态良性循环
B. 要做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C. 要进一步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D. 可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
15. 1906年后,为了保护黑尾鹿,政府鼓励猎人大量捕杀凯巴森林的美洲狮和狼。如图所示分析,自1925年后,黑尾鹿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 ?)

A. 缺乏天敌制约 ? B. 人类大量捕杀 C. 自然灾害导致死亡 ? D. 食物短缺
三、提高题
16.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 )

A. 甲、丙、丁的数量均增加
B. 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 甲、丁的数量下降,丙的数量增加
D. 甲的数量下降,丙、丁的数量增加
17. 如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起初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地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平衡系统就发生了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 甲昆虫是__(填“植”或“肉”,下同)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关系。
(2) 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
(3) 在施药后,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T点以前的3条相关的曲线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T点以后的3条曲线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 、选择题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 ( ? ?) ?
A. 数量不改变 B. 比例不改变
C. 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平衡 D. 数量暂时平衡
【答案】C
2. 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 ?) ?
A. 人工林食物网结构简单 B. 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 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 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答案】A
下列哪项是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自然因素 ( ? ?) ?
A. 引进物种 ? B. 原油泄漏 C. 火山爆发 ? D. 工业废水排放
【答案】C
下列生态系统中,最易遭到破坏的是 ( ? ?) ?
A. 热带雨林 ? B. 落叶阔叶 C. 江河湖泊 ? D. 沙漠戈壁
【答案】D
5. 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要使其中的动物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 ?
A. 太阳能 ? B. 足够的有机物 C. 氧气 ? ? D. 水分
【答案】A
6.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有关政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措施。这是因为 ( ? )
A. 我国耕地数量太多,没有必要拥有过多的耕田
B. 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乱砍滥伐现象,打破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木材数量太少,急需更多的木材
D. 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退化,种粮食不如种树林
【答案】B
7. 如图表示栽培小麦、野生小麦、栽培玉米及野生玉米各种群中个体的多样性程度。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虫害暴发,在自然条件下,其中生存几率最大的植物种群是 ( ? ?)

A. 栽培小麦 ? B. 野生小麦 C. 栽培玉米 ? D. 野生玉米
【答案】B
8. 某市在植树造林过程中,先用飞机进行马尾松林飞播,然后用阔叶树种进行人工点播或补植,以形成针阔混交林。这样做对于生态平衡的价值在于 ( ? ?) ? ?
A. 提高森林的观赏价值 B. 提高树种的成活率
C. 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D. 降低人工造林的成本
【答案】C
9. 在一个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中,a、b、c、d是其中常见的生物,如图甲表示了某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乙表示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a、b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请回答:

(1) 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两种生物的关系是____ 。
【答案】竞争
【解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从图乙可以看出,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a、b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因此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2) 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也会引起该生态系统内生物a的数量____ 。
【答案】减少
【解析】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被吃与吃的营养关系,生产者被消费者吃,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因而两者之间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从图甲食物链可以看出,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也会引起该生态系统内生物c的数量增多,a数量的减少.
(3) 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两种生物的数量将会____ 。
【 答案】减少
【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其营养级别越高,数量就越少.在食物网中,如果由于干旱等原因,使a死亡,造成植被减少,结果导致c和d两种生物的数量将会数量减少.
(4) 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这一能力明显偏__ (填“低”或“高”)。
【答案】自动调节能力; 低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这一能力明显偏低.
二、拓展题
10. 在某一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狼大量死亡,兔先增多,植物(兔的食物)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以兔为食的动物也会随着兔的增多而增多,后来兔的数量随着植物(兔的食物)的减少或以兔为食动物的增多而减少。兔群的变化: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
11. 食人鲳原产于亚马孙河,我国有人非法引入后,导致江淮流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 ?) ? ?
A. 植被的破坏 ? ? B. 环境污染 C. 食物链的破坏 ? D. 非生物因素的破坏
【答案】C
12. 下图分别表示某植物群落的若干种群组成。当受到大规模的害虫攻击时,相对来说最不容易受到影响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
13.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 )

A. 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 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C. 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D. 作为生态系统,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
【答案】C
14. 生态城市建设让人与自然更趋和谐。目前杭州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城市,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 ? )
A. 要做到生态良性循环
B. 要做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C. 要进一步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D. 可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
【答案】D
15. 1906年后,为了保护黑尾鹿,政府鼓励猎人大量捕杀凯巴森林的美洲狮和狼。如图所示分析,自1925年后,黑尾鹿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 ?)

A. 缺乏天敌制约 ? ? ? B. 人类大量捕杀
C. 自然灾害导致死亡 ? D. 食物短缺
【答案】D
三、提高题
16.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丙、丁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 )

A. 甲、丙、丁的数量均增加 B. 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 甲、丁的数量下降,丙的数量增加 D. 甲的数量下降,丙、丁的数量增加
【答案】D
17. 如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甲、乙两种昆虫,起初这两种昆虫密度长期在一定幅度内波动,保持动态平衡。后来在时间T点对森林施放了一种邻近地区曾多次使用的化学杀虫剂,这一平衡系统就发生了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

(1) 甲昆虫是__(填“植”或“肉”,下同)食性昆虫,乙昆虫是__食性昆虫,甲、乙两种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关系。
【答案】植; 肉; 捕食
(2) 施放化学杀虫剂后,甲昆虫密度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乙昆虫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有抗药性; 捕食者乙昆虫的减少; 没有抗药性
(3) 在施药后,森林光合作用产物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昆虫数量迅速增加,使森林遭受到破坏
(4) 在T点以前的3条相关的曲线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T点以后的3条曲线说明该生态系统____________ 。
【答案】该生态系统能基本保持平衡; 平衡遭到破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