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1 百家争鸣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1 百家争鸣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5 18:5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儒家思想专题概析[ 总体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融合儒佛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儒家思想也经历了自身的历史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浓厚的时代特色。诸子: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百家:形容学术流派的纷杂
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局面。文化地图原因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贤下士阶级关系: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孔子档案]姓名:孔丘,字仲尼
生卒:(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
籍贯:鲁国(今山东曲阜)
阶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后裔
孔子故里
曲阜孔庙“大成”,乃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的圣人。 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元代封他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第子"。 在新加坡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狭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其实质是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互为表里”礼仁关系:仁是内在的修养,礼是外在的规范“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1、仁与礼的学说(核心)
2、以德为政
3、敬鬼神而远之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六艺)言论被编纂成《论语》
编订文化典籍,整理六经(五经)孔子的历史地位 【小结升华】1、孔子思想在春秋时期未受到重视,是因既不能满足争霸战争的需要,又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变革。
2、后经历代改造,儒学独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学说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孟 子(亚圣)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主要思想仁政:提出“政在得民”民本:提出“民贵君轻”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仁、义、礼、智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是明辨是非。 人民比君主更重要性善论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他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他又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 思想政治:“君舟民水”哲学: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主张“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伦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礼法并施”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战国中期战国末期仁仁政春秋时期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全面发展最高目标把握礼儒学地位开创者发展者集大成者仁义没落的奴
隶主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 1234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道道1、代表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材料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为大。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材料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四: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道是万物的本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消极悲观态度)1."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庄子:“道”是最高原则;提出“齐物论”;逍遥“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庄子
庄周梦蝶
鼓盆而歌
宁做自由之龟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早期代表人物:政治实践家李悝(法家创始人)
吴起、申不害、商鞅
重要特点: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后期集大成者:韩非子韩非子理论来源观点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①法、术、势三派②道家思想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研究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 影 响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1、 墨翟(创始人)墨家学派成员:小生产者
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创始人:战国初期的墨翟
墨子(约前468-376年),姓墨名翟,鲁国 (今山东滕州)人伦理观:“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节俭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三表法”)
逻辑学: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墨家主张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但与孔子所说的“仁”有很大的差异。孔子所说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墨子的“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走呼吁。墨子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
核心
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 反对奢靡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政令思想言行等与圣王意志相同一?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尚贤
尚同? 非乐?
非命
节用? 节葬墨于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说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墨子的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墨家特点 ①提倡刻苦俭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历史意义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三、“百家争鸣”的影响(1)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的基础开始形成。(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对当时:2、对后世:(1)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2)充实了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文化繁荣,思想解放)(智慧精华,惠泽中外)(3)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4)现实意义:具体(略) …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材料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 。
——选自《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儒家:
法家:道家: 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自修课说话和寝室说话的现象?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领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治国思想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适用时期以德治国无为而治以法治国兼爱非攻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
墨家的节用、节葬 ——
和而不同——
仁、兼爱和中庸——“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谐社会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