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2 汉代儒学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2 汉代儒学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5 19:0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太学的创建百家争鸣法家春秋
战国焚书坑儒背景①焚书:接受丞相李斯建议,焚毁除《秦记》及有实用价值的书籍以外的其他书籍。
②坑儒:秦始皇疑心一些儒生反对自己,逮捕、坑杀了460余人。①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②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过程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评价黄老之学百家争鸣法家春秋
战国黄老之学时间:汉朝初年
背景:秦朝末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来重建家园
目的:统治者为恢复生产,安定人心,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
影响: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渐强;国内矛盾增多,诸侯势力坐大,在外匈奴虎视眈眈,战乱将起百家争鸣→一家独尊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百家争鸣→儒学独尊百家争鸣法家春秋
战国黄老之学16岁登基
21岁亲政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王国、靖边、兼并)问题,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为“有为”,那么,汉武帝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董仲舒《春秋繁露》罢黜百家的原因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王国问题边境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现实需要:用人政策:个人发挥: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董仲舒《春秋繁露》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天人合一”“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大一统”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三纲五常”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1、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中央集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2、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4、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董仲舒的新儒学 (核心观点)内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新儒学体系。(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特点:实质:思想文化专制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16岁登基
21岁亲政在位54年百家争鸣→一家独尊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百家争鸣→儒学独尊百家争鸣焚书坑儒春秋
战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太学怎样体现“尊儒”?太学里教什么内容?
太学旨在培养什么人才?
太学对人才是否有吸引力?为什么?(1)时间:汉武帝创立太学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太学的出现中央官学——私学太学…………教育+选官察举制科目:孝廉、明经 ……民间社会儒家学说官方儒家思想察举制太学意识形态民间社会儒家学说官方儒家思想读书
(儒家经典)察举制太学——做官自武帝立五经博士…百有余年…枝叶蕃滋…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意识形态太学建立的影响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对教育: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对儒学: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对统治基础:对政坛:对社会风气:百家争鸣→一家独尊独尊的为什么是“儒学”?
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
独尊儒学有哪些影响?百家争鸣→儒学独尊百家争鸣焚书坑儒春秋
战国……秦始皇不让天下人读书……” ①
——顾颉刚《秦始皇传》 汉武帝诱导天下人读一种书。秦始皇“焚书坑儒”给后世留下这样的印象:注:①秦始皇实际上是让天下人“以吏为师”,只读政府许可的书。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儒生成了皇权之下的官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1、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主流思想;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①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②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八股取士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的特点:①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②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③读书—考试—做官,知识分子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科举制的历史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①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②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