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3 宋明理学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1.3 宋明理学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5 19:0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春秋:创立战国:发展秦朝:打击西汉:正统宋明以前儒家思想是怎样演变的?孔 子孟 子秦始皇董仲舒三 宋明理学程颢 程颐 朱熹陆九渊 王守仁考试要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思想地位:政治局势: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唐代以来,儒家伦理纲常遭到严重冲击,政局动荡。一、宋明理学的背景材料一: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曾经四次出家为僧,后由群臣赎回。
材料二:武德八年(625),高祖(李渊)下诏:道先、次孔、末后释宗。排道教于三教之首席。
材料三:唐有天下,…...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二程遗书》阅读材料从思想地位、政治两个角度概括南北朝以后儒学的困境。 儒学传统中,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未能为自己的思想理论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涅槃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得道儒学理论的弱点:缺少世界本源和终极目标的论述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
A儒学的缺陷:
儒学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严重不足。儒学关注社会人生,但在思想体系中没有关于世界本原和方法论的探讨,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在相互辩难中儒学常常陷入困境。
B魏晋的社会动荡:
  魏晋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中寻找心理安慰。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心理的需求,还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1、佛道思想冲击儒学地位2、三教融合潮流(一)必要性(二)可能性(2)北宋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1)唐中后期以来,儒学复兴运动。
韩愈“道统论”;李翱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3、政治上唐末五代乱世,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礼制破坏一、宋明理学的背景宇宙自然思辨哲学理学伦理道德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的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新儒学。儒学的受到冲击儒学(基础)吸收道教、佛家理学的含义主要派别——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开创:北宋五子集大成者:南宋朱熹陆王心学开创者:南宋陆九渊集大成者:明代王守仁理学的发展、派系、核心概念及主张(二程:“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孔颜之乐。)
成熟:发展:核心概念发展
派系理:万物的本质与规律,指儒家伦理道德气:构成一切万物的材料心:思维意识,寻找并认识理的能力。二、内容:程朱理学1.北宋:程颢、程颐分析归纳二程观点有哪些?“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程
颢程
颐(1)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2)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3)天理的核心是“仁”
(4)认识论:
(5)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孔颜之乐程门立雪 理学家的“理”主要指的宇宙的普遍法则,是事物的规律,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 ——《二程遗书》 材料中朱熹的主张是什么?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材料二: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1)生平: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理学的集大成者。2.南宋:朱熹(理学的成熟)(二)朱熹的主张:理气论:
修养论:
社会政治理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先气后;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大学、小学区分,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强调“仁”和“仁者”,强调社会责任感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材料二:“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存天理,灭人欲著作:《四书》集注影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仅次于孔孟。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获得知识”。
——《现代汉语词典》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程朱理学1理气论:“理”是世界的本源
——宇宙观(世界观)
2修养论: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
3道统论:三纲五常 正君心
——社会政治论
4价值观:“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1)维护专制统治,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纲常礼教束缚人性。
(3)深入钻研,持之以恒,探求真知精神得到发扬 3、程朱理学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反映朱熹怎样的认识论?
——格物致知体会:“存天理灭人欲”的含义天上明月:道心(天理)
水面倒影:社会秩序
水面:人心(人欲)“千江有水千江月、万事万物皆一理”“千江有水千江月、万事万物皆一理”比较二程与朱熹的观点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
都认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仁者”能获得高度的精神满足和自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方法:格物致知三、内容: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1.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特征:①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明理后实践
②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3.代表:①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②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三、内容: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1.南宋:陆九渊(心学开创者)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也
“本心体悟” 明“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象山,汉族,书斋名“存”,世人称存斋先生,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他的学说,经后来多位大儒的继承与发扬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对后世影响极大。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心即理”
发明本心南宋年间,吕祖谦为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的分歧,出面邀请朱熹、陆九渊等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激烈辩论了三天,最终不欢而散。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朱熹 陆九渊巅峰对决VS2.明:王守仁 (心学的集大成者)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更多地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 王阳明此语何意?在历史中找“破心中贼”的例子?结合自身如何理解此语? 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龙场悟道从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开始读朱熹的书。朱熹讲格物致知,天下万事万物都要去了解,这样才能做圣人,一次王阳明和他一个姓钱的朋友,打算对竹子进行“格物”。结果没出三天朋友就病倒了。王阳明坚持格了七天,理没有格出来,结果也病倒了。
一直到中年的时候,王阳明仍旧被这个问题所困惑,这个“理”究竟在哪儿?我们如何才能够格到?后来仕途遭遇重创被贬到贵州龙场做了一个驿丞。王阳明在此处困苦的生活了三年,那些没有什么学识的山野村民,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启发了他,他发现“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真正的理是在自己的心里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材料一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材料二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心”是万物的本原修养的关键:“致良知”实践:知行合一“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史料再现:
“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恢复良知即可成圣贤”“致良知”
含义:“致”就是达到; “良知” 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就是“理” 。“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疑难解惑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知行合一 含义: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史料再现: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疑难解惑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都承认理的存在(理学)
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统治。
都是唯心主义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强调“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通过外物求”理”)(通过内心的反省)相同点:体系上:庞大严密扫落枝叶 直奔主题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天者,理也。
天理的核心是“仁”理先气后,太极
重视社会责任感,
道统论,主张正君心
编注《四书集注》“心即理” 发明本心
“宇宙便是吾心”“致良知” 知行合一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学的开创者建立理学体系,集大成儒学宗师心学的开创者心学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学陆王心学3.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清)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鲁迅: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四、评价:宋明理学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四、评价: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积极:消极: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审视宋明理学,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我们看到在礼教压制下哭泣的生命,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提拔高大的灵魂。1、宋明理学的评价:不可取: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拿来主义。可取: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庭,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意识。
②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家宝(2011、04、18) 超市染色馒头销售多年
上海超市染色馒头含防腐剂色素[图片]2011年4月12日回收馒头+着色剂=“玉米馒头”
每天三万问题馒头进超市中华民族向钱看,到了最缺德时候
——香港媒体《东方日报》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