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第1节课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第1节课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11-16 14: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5张PPT。1.反射的类型:包括 和 两种。
2.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通常由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效应器包括 和它所支配的 。 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感受器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1.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 的形式传导的。
2.膜电位
静息状态时膜电位是 ,而兴奋时是 。 电信号内负外正内正外负3.传导过程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形成 。
4.传导方向: 。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局部电流双向传导突触间隙突触 后膜 3.传导方向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
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 。 单向传递突触小泡突触后膜体温调节水平衡的调节 生物 节律 身体平衡 呼吸中枢 低级中枢 不能写字 不能看懂文字 不能讲话 不能听懂话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和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
2.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③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②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当刺激①时,神经纤维的Na+内流,电位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当①切断后,刺激②处,仍能通过神经纤维传到效应器,但由于③突触传递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兴奋只能单向传递,这样其他结构也就没有电位变化了。
答案 B
【题后反思】 如何识别或确定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提示:①根据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没有的则为传出神经。
②根据前角(大)和后角(小)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③根据切断刺激的方法确定,若切断神经后,刺激外周段不反应,而刺激向中段反应,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是传出神经。 1.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解析 注意审题,该病人的受伤部位在腰椎部,故受损的部位可能为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不可能是效应器。
答案 A(2)特点
①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冲动不可能通过断口传导下去。
②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
(1)突触: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 (3)特点: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2009·扬州调研)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时,保健品市场常出现很多脑保健品,有些产品是通过给大脑持续补充磷脂酰胆碱,有效合成记忆传递因子 ——乙酰胆 碱(Ach)的。当人脑里乙酰胆碱浓度增高时,信息传递快,记忆增强,思维敏捷。下图为实验人员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简图,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突触小泡) (1)写出图中①~④的结构名称: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下表为在不同浓度的Ach刺激下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 ①C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D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轴突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细胞结构和突触的组成可以判断①是细胞核、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2)由于B、C在同一神经纤维上,B、D分别位于两个神经元上,所以B处与C处之间兴奋的传导属于神经纤维上的传导,B处与D处之间兴奋的传递属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比较表中数据,发现C处感受刺激时间不受Ach浓度影响,D处感受刺激时间随Ach浓度增加而不断减少。 时间的长短可以代表兴奋传导(递)的速度。(3)由于突触小泡可以释放递质,会影响研究结果,所以要除去突触小泡。 答案 (1)①细胞核 ②线粒体 ③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2)①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
②Ach浓度的升高促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排除突触小泡中递质对实验结果的干扰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解析 兴奋传至突触结构时,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在此过程中兴奋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变化的,具有突触延搁现象。
答案 D 2.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功能障碍 大脑皮层中的言语区,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动物均不具有,正因为如此,人的思维能力才大大超过了其他动物,成了地球上的主宰者。
深化拓展上图是右大脑半球外侧面示意图,图中①为躯体运动中枢;②是躯体感觉中枢;③为语言中枢;④为视觉中枢;⑤是小脑;⑥是延髓;⑦是听觉中枢。 (1)打字员完成打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作,需要多个神经中枢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如有图中④视觉中枢,①躯体运动中枢,②躯体感觉中枢,③视性言语区和⑤小脑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动作。
(2)“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表示的是一个条件反射活动,但这个反射没有涉及人类特有的高级活动——语言活动,因此不需要语言中枢参与。
(3)血液中CO2浓度升高,通过动脉管壁中的化学感觉器产生兴奋,由传入神经把兴奋传导到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再由传出神经把兴奋传导到呼吸肌,引起呼吸肌的活动加强,这种调节属于体液调节中化学物质的调节。
(4)所有的感觉如冷觉、热觉、痛觉、触觉、听觉、视觉、渴觉等都在大脑皮层。 某人因受外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请问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A.脑干和脊髓 B.小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解析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脑干、小脑和脊髓,不同的神经中枢功能各不相同。大脑皮层是人体最高级中枢,调节机体最高级活动,同时控制脑干、小脑、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小脑有维持躯体平衡的功能,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中枢,所以又称为“活命中枢”;脊髓中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各个中枢的功能不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植物人”失去所有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明大脑皮层受损伤;身体基本不能动,说明小脑也失去功能;但是一些必要的生命活动还在进行,说明脑干正常,脑干要通过调控脊髓来完成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说明脊髓也没有受损。
答案 A 3.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解析 调节人的生命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下丘脑与此无关。答题时主要是审题和写出答案这两种行为,一般不需要听题、说出答案。故主要参与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的V区和W区。
答案 D探究或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若验证实验则按课本上描述: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若为探究实验,则需分情况讨论;双向、单向中A→B,单向中B→A三种情况。 (2010·潍坊模拟)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________。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________。
(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甲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一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不是主动运输;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此实验的设计要注意对照实验应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此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只有一种情况。
答案 (1)胞吐 (2)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
(3)第三步:在装置Ⅰ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装置1的指针持续向左偏转,装置2的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1.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解析 破坏前,分别刺激左右后肢,左右后肢都会发生收缩。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则左、右肢都不收缩,说明被破坏的部分为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说明被破坏的部分为传出神经或效应器。根据提供答案的组合,可以确定为C。
答案 C2.下图所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A.a、b和c处 B.a、b、c和d处
C.b、c、d、e和f处 D.a、b、c、d、e和f处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b、c、d处都能测到动作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e和f处能测到动作电位,a处不能测到动作电位。
答案 C 3.世界顶尖杂志《自然神经科学》刊登文章指出,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A.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B.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
D.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解析 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只能暂时减缓瘙痒感,说明这类药物不能阻止也不能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不可能使瘙痒部位产生痛觉和触觉,因此不可能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答案 C
4.将电位计的两个微型电极a、d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外(ab=bd),同时在b处给予一个强刺激,电位计的指针会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D.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 由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a、d分别是不同神经元细胞膜外表面上的点;②ab=bd,解答本题先据信息认识图中的各个结构,A为突触前神经元,B为突触后神经元,然后结合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特点给出答案,刺激b点,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向a传导,在向d传导经过突触时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然后刺激B又产生电信号,由于化学信号传递速度慢,故先到达a点,膜外为负,电流由d→a,当,恢复静息电位后,d点兴奋,膜外为负,电流方向为a→d,故能产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 D 5.(2010·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月考)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下图所示,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 cm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解析 在图中的刺激点刺激后,电流表指针偏转两次,当兴奋传递到ab中点时,测得的电位为0,符合C曲线。
答案 C
6.(2010·浙江温州八校联考)下列生理活动中,哪项与人体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有关
A.生物节律的控制     B.血糖调节
C.语言、学习和记忆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解析 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高级功能;生物节律控制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答案 C 7.(2009·重庆理综)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
解析 对反射定义不清楚,反射强调要有中枢神经系统参与,思考问题不严密,刺激a时,只有在c处检测电位且骨骼肌不收缩,才能表明d处受损。
答案 (1)不属于 (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收缩8.右图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结合下述实验回答问题:
(1)电激(即用电刺激)E,结果A发生运动反应;电激B,结果A反应而E无反应。这表明图中的A是________,E是________,而B和D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a.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你认为神经冲动在一个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是________的,决定这一传导特点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如图为突轴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已知ab=bd,则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________次,如刺激c点,则偏转________次。 答案 (1)效应器 感受器 传出神经纤维 传入神经纤维
(2)a.电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先电激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如二次观测的①处)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单向 冲动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4)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