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质量评估卷(六)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8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主办国为印度,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2018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据此完成1~2题。
1.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及中国主题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是(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以上都有
2.以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严重的资源短缺是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B.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C.深刻的环境危机迫使我国要将生态的保护放在第一位
D.清洁生产可以使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再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 2018 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二者都体现了共同参与、合作保护和治理环境问题,体现了共同性原则,故C项正确。第2题,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传统的发展观念,是错误的观点,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故B项错误;我国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应以经济发展为核心,同时兼顾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清洁生产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了利用率,并不是不排放废弃物,所以D项错误,故该题选A项。
答案:1.C 2.A
江西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 km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当地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乱砍滥伐极为严重
C.执法不严 D.气候变迁
4.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
A.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
B.先移民、后治理
C.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
D.建水电站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可知当地人们乱砍滥伐现象极为严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就可能出现大沙漠,这是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生活习惯和执法不严不是主要原因,气候变迁不是人为原因。B项正确。第4题,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如果要减少乱砍滥伐现象,就要解决农民的燃料问题,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等就是主要的措施。A项正确。
答案:3.B 4.A
2019年2月18日,北京市发改委等8家单位联合提出将热泵系统作为北京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源热泵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地下蓄能,进行能量季节迁移,冬天供暖蓄冷,夏天制冷蓄热,用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的效益。下图为“地源热泵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地源热泵 ( )
A.所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B.春秋两季的利用率最高
C.我国西部地区更易推广
D.在中纬度地区效益最大
6.北京市推广热泵系统的现实意义主要是 ( )
A.降低投资成本 B.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C.简化管网系统 D.利于缓解地面沉降
解析:第5题,材料中表明该技术夏冬效果最好,所以中纬度地区四季分明效果最好,选D项。能量来源于地面储存的太阳能,是外部能量,A项错误。B项与材料夏季、冬季不符合。材料中表明“北京市”,且该项目需要资金庞大、技术含量高,西部地区不适合,C项错。综上选D项。第6题,现实意义自然是为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选B项。推广该系统会使投资增加,复杂了管网系统,挖通地下建立管网,可能会引发地面沉降,A、C、D三项错误。综上选B项。
答案:5.D 6.B
人地关系在范畴上包含“人”和“地”两个主体,两个主体间又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如图为人地“三元”结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关于人地关系内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兼具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B.“地”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合体
C.人地关系协调与否,取决于“地”
D.人地关系是动态、开放、复杂的系统
8.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凸显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 )
A.劳动力不足 B.土地价值衰落
C.生态破坏严重 D.人多地少
9.受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转型驱动,我国地与地的竞争关系日趋激烈,其通常表现不包括( )
A.林地与灾毁林地争地
B.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
C.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争地
D.非农建设与农业用地争地
解析:第7题,“人”是生物种群较为独特的一种,因此具有生物性,同时,人类群体的各种活动又组成其社会性;“地”指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环境,又包括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社会环境(人文要素)。在人地关系中占主动地位的是“人”,因此人地关系协调与否,取决于“人”,故选C项。人地关系是动态、开放、复杂的系统。第8题,改革开放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户籍限制而无法自由流动,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人多地少,导致农村“隐性失业”严重,故选D项。第9题,食品消费结构转型使食品消费中粮食作物比重降低,因此导致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占用大量土地,造成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争地、非农建设与农业用地争地。林地与灾毁林地争地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转型无关。
答案:7.C 8.D 9.A
读环境保护主题漫画,完成10~12题。
10.图1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水污染 B.臭氧层空洞
C.酸雨 D.全球变暖
11.图2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
A.排放氟氯烃物质—旱涝频率增加
B.排放温室气体—海平面上升
C.排放二氧化硫气体—土壤酸化
D.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12.同图3漫画反映的属于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是( )
A.荒漠化 B.臭氧层的破坏
C.凌汛 D.火山喷发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图1表示酸雨问题,图2反映北极冰川融化,图3表示水土流失。C项正确。第11题,北极冰川消融导致北极熊生存环境受威胁,但设问为根本成因和危害,所以D项不正确。B项正确。第12题,臭氧层的破坏属全球性环境污染,图3反映的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属于生态破坏,凌汛、火山喷发为自然灾害,不是环境问题。A项正确。
答案:10.C 11.B 12.A
下图为“异地倾倒”漫画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行为可能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水土流失 D.生态破坏
14.图中的现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权利的观念 D.环境的观念
解析:第13题,图中行为可能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固体废弃物等),其他的都是间接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故本题选择A项。第14题,公平性原则注重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异地倾倒”是将污染物转移到异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故答案选择B项。
答案:13.A 14.B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产品流、废弃物流、再生资源流
B.废弃物流、产品流、再生资源流
C.产品流、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
D.再生资源流、 废弃物流、产品流
16.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 )
A.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
B.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C.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
D.实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5题,据图分析,指向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的箭头②,应是城区、工业区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处理、无害化处理,②表示废弃物流。由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心指出的箭头③指向工业区、城区,应该是废弃物综合处理成为可利用的资源,③表示再生资源流。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箭头,①代表产品流。A项对,B、C、D三项错。第16题,图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将城市、工业区和乡村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C项对。产业链不可能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有些资源会不断的被消耗掉,部分资源可以循环利用,A项错。区域气候不变,热量变化不大,不能改变农业耕作制度,B项错。图示循环过程突出表现在实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区域可持续发展,D项错。故选C项。
答案:15.A 16.C
2017年11 月23日,在意大利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专家会议中,我国某省桑基鱼塘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示意该省桑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据此完成17~19题。
17.该省最可能是( )
A.云南 B.辽宁
C.浙江 D.湖南
18.该农业模式的突出优点是( )
A.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效益
B.生物互生互养,低耗低污染
C.改善局部气候,美化自然环境
D.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19.受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桑基鱼塘这种已经存在了2 500多年的古老生产模式,正日渐成为一种濒危的文化遗产。为了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的蚕桑产业,国家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其主要原因是( )
A.东部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
B.东部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市场萎缩
C.西部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好
D.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且廉价
解析:第17题,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桑基鱼塘农业,且开发历史悠久。该省应位于珠三角或长三角地区。参考选项,故本题选择C项。第18题,桑基鱼塘农业以其生产方式的良性循环而闻名。读图可知,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桑叶养蚕,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节约了资源,获得了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故本题选择B项。第19题,东部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社会经济条件优越,但这不是“东桑西移”的原因;东部经济发达,消费市场大,并未出现市场萎缩现象;与东部相比,西部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较差,但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且廉价,“东桑西移”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故本题选择D项。
答案:17.C 18.B 19.D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如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20~21题。
20.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肥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1.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解析:第20题,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B项正确。故选B项。第2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与废渣,结合选项可知C项符合,故选C项。
答案:20.B 21.C
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生态系统模仿自然生态循环,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耦合及资源共享,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小化的废弃物产出。下图为2005~2015年广州市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演变过程。据此完成22~24题。
22.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年增长率最高的时段是( )
A.2005~2007年 B.2007~2009年
C.2009~2011年 D.2013~2015年
23.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演变,会导致广州( )
A.城市规模扩大 B.失业人口增多
C.生态环境转好 D.植被覆盖增加
24.2008年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金融危机,生产效率下降
B.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发展
C.工业发展迅速,能源紧张
D.交通建设落后,交通拥堵频发
解析:第22题,在该曲线图中,斜率越大说明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年增长率越高,直接从图中可以读出2005~2007年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年增长最快。故A项正确。故选A项。第2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整体稳步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整体稳步提升表示资源利用率提高、废弃物产生减少,由此可以判断广州生态环境转好。产业生态化水平与城市规模、失业人口、植被覆盖等关系不大。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故选C项。第24题,B、C、D三个选项都不会造成只有2008年出现产业生态化水平下降的情况(即这些因素的影响往往是长时期的渐变过程),只有A选项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广州市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生产要素得不到充分利用,生产效率下降造成单位经济产出的资源消耗量上升,广州市产业生态化发展总体水平有所下降。故A项正确。
答案:22.A 23.C 24.A
25.近年来我国舟山渔场实施了伏季休渔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实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B.避免高温作业
C.避免台风等自然灾害袭击
D.避免赤潮发生
解析:实施伏季休渔政策,是为了让鱼类繁衍生存,休养生息,实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选择A项。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
(2)环境问题是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2分)
(3)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4分)
(4)图④体现了人类怎样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4分)
解析:第(1)题,图①阶段中,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第(2)题,环境问题从农业文明时期出现,读图可知,图②代表农业文明时期。第(3)题,从图③可知人类破坏森林,导致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森林减少,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启示主要从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整体性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回答。第(4)题,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环境管理方面进行分析以及从注重垃圾的处理和公众参与方面分析。
答案:(1)依赖自然(或畏惧自然、崇拜自然)。
(2)②。
(3)带来的问题:生态环境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启示:环境具有提供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但其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不采取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最终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4)当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的、子孙未来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对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予以同等的重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计划。该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材料二 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CO2排放比重比较图。
(1)材料一中“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所指出的内容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2分)
(2)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减排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4分)
(3)公众参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6分)
解析:第(1)题,“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发达国家排放的CO2 比重较大。第(3)题,联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来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1)共同性。
(2)发达国家人均CO2 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历史上累计CO2 排放量大于发展中国家。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少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水、用电。(其他回答合理即可)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日光温室是一种在室内不加热的温室,通过墙体对太阳能吸收实现蓄放热,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水平,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的需要。通常作为低温温室来应用。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江淮地区的红太阳农业园“四位一体”(大棚—沼气—猪—菜)生态农业模式图。
(1)简述我国江淮地区红太阳农业园“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的生态意义。(6分)
(2)有人建议将江淮地区红太阳农业园“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到东北的辽宁盘锦市,你认为是否可行并简述理由。(4分)
(3)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沈阳市城区快速扩大,举例说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水循环的环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至少列举三项)(6分)
解析:第(1)题,我国江淮地区的红太阳农业园“四位一体”生态农业采用“大棚—沼气—猪—菜”的模式,做太阳能温室,将粪便等制成沼气,用沼渣做有机肥料,是一种生态农业,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沼液除虫、沼渣追肥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效减少农田污染,使水稻等农产品实现绿色、无污染;沼气可以照明,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清洁能源。第(2)题,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立场与理由一致即可。选择可行则从盘锦冬季光照充足、制沼发酵原料供应充足、交通便利等方面分析。选择不可行则从盘锦冬季寒冷,日光温室内温度较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不利于沼气发酵、沼气供应不稳定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会加强热岛效应,导致降水增多;硬化路面增多,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且季节变化大;绿地减少,蒸发减小;等等。
答案:(1)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效减少农田污染;水稻等农产品绿色、无污染;沼气为当地农民提供清洁能源。
(2)可行。理由:盘锦冬季降水少,光照充足;盘锦农业种植面积广,秸秆供应充足;盘锦交通便利,有利于产品销售。
或不可行。理由:盘锦冬季寒冷,日光温室内温度较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且冬季寒冷,不利于沼气发酵,沼气供应不稳定。
(3)降水增多;地表径流增多,季节变化大;蒸发减小;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对畜牧业生态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材料二 下图为“畜禽污水生态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图”。
(1)畜禽污水中污染物有________,直接排放可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模式图中污水生态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物质是________,其主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4分)
(3)适宜推广该模式的地区,应具备的自然环境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解析:第(1)题,直接排放污染物会污染水质,造成水质恶化;氮和磷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第(2)题,由图的中部可知关键物质是“绿狐尾藻”。图上表明它可以合成生物质、净化污染物。同时因为它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释放氧气。第(3)题,图中可以看到“生态湿地系统”且可以种植“瓜、茶、花木”,所以该地区气候要温暖湿润,地势低平,同时有大量湿地。
答案:(1)有机质;氮、磷 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2)绿狐尾藻 净化污染物;合成生物质;释放氧气,提高水体含氧量
(3)地势低平,有大量湿地;气候温暖湿润
PAGE
1
章末质量评估卷(六)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8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主办国为印度,呼吁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2018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据此完成1~2题。
1.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及中国主题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是( )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以上都有
2.以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严重的资源短缺是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B.我们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C.深刻的环境危机迫使我国要将生态的保护放在第一位
D.清洁生产可以使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再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江西南昌市沿赣江而上20 km已形成一片面积达4.5万亩的厚田沙漠,被称为“江南水乡第一大沙漠”。虽然专家们曾在此展开了多项治沙试验,但始终成效不大。当地青壮年纷纷携全家外出打工。这里能找到的植被都成了村民的低热值薪柴,甚至有人在沙漠边缘哄抢盗伐林木。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江南水乡地区出现大沙漠的人为原因是( )
A.生活习惯 B.乱砍滥伐极为严重
C.执法不严 D.气候变迁
4.本地区协调人地关系的当务之急是( )
A.开发利用新的能源,如推广省柴灶、沼气
B.先移民、后治理
C.加大对哄抢盗伐现象的处罚力度
D.建水电站
2019年2月18日,北京市发改委等8家单位联合提出将热泵系统作为北京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源热泵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地下蓄能,进行能量季节迁移,冬天供暖蓄冷,夏天制冷蓄热,用最少的能耗获得最大的效益。下图为“地源热泵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地源热泵 ( )
A.所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B.春秋两季的利用率最高
C.我国西部地区更易推广
D.在中纬度地区效益最大
6.北京市推广热泵系统的现实意义主要是 ( )
A.降低投资成本 B.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人地关系在范畴上包含“人”和“地”两个主体,两个主体间又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人地关系的主要内容。如图为人地“三元”结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关于人地关系内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兼具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
B.“地”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合体
C.人地关系协调与否,取决于“地”
D.人地关系是动态、开放、复杂的系统
8.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凸显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 )
A.劳动力不足 B.土地价值衰落
C.生态破坏严重 D.人多地少
9.受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转型驱动,我国地与地的竞争关系日趋激烈,其通常表现不包括( )
A.林地与灾毁林地争地
B.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争地
C.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争地
D.非农建设与农业用地争地
读环境保护主题漫画,完成10~12题。
10.图1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水污染 B.臭氧层空洞
C.酸雨 D.全球变暖
11.图2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危害描述,正确的是( )
A.排放氟氯烃物质—旱涝频率增加
B.排放温室气体—海平面上升
C.排放二氧化硫气体—土壤酸化
D.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12.同图3漫画反映的属于同类型环境问题的是( )
A.荒漠化 B.臭氧层的破坏
C.凌汛 D.火山喷发
下图为“异地倾倒”漫画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行为可能直接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A.环境污染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水土流失 D.生态破坏
14.图中的现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权利的观念 D.环境的观念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产品流、废弃物流、再生资源流
B.废弃物流、产品流、再生资源流
C.产品流、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
D.再生资源流、 废弃物流、产品流
16.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 )
A.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
B.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C.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
D.实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7年11 月23日,在意大利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专家会议中,我国某省桑基鱼塘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示意该省桑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据此完成17~19题。
17.该省最可能是( )
A.云南 B.辽宁
C.浙江 D.湖南
18.该农业模式的突出优点是( )
A.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社会效益
B.生物互生互养,低耗低污染
C.改善局部气候,美化自然环境
D.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19.受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桑基鱼塘这种已经存在了2 500多年的古老生产模式,正日渐成为一种濒危的文化遗产。为了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的蚕桑产业,国家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其主要原因是( )
A.东部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繁荣
B.东部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市场萎缩
C.西部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好
D.西部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且廉价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如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20~21题。
20.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肥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1.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生态系统模仿自然生态循环,通过不同企业或工艺流程间的耦合及资源共享,追求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小化的废弃物产出。下图为2005~2015年广州市产业生态化水平综合演变过程。据此完成22~24题。
22.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年增长率最高的时段是( )
A.2005~2007年 B.2007~2009年
C.2009~2011年 D.2013~2015年
23.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演变,会导致广州( )
A.城市规模扩大 B.失业人口增多
C.生态环境转好 D.植被覆盖增加
24.2008年广州产业生态化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金融危机,生产效率下降
B.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发展
C.工业发展迅速,能源紧张
D.交通建设落后,交通拥堵频发
25.近年来我国舟山渔场实施了伏季休渔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实现渔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B.避免高温作业
C.避免台风等自然灾害袭击
D.避免赤潮发生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
(2)环境问题是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2分)
(3)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4分)
(4)图④体现了人类怎样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孕育出备受瞩目的“巴厘岛路线图”计划。该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指出,依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与会各方同意长期合作,共同行动,把“减排温室气体”作为全球长期目标。
材料二 下图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与CO2排放比重比较图。
(1)材料一中“巴厘岛路线图”计划第一项第一款所指出的内容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2分)
(2)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减排中要承担更多的责任?(4分)
(3)公众参与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日光温室是一种在室内不加热的温室,通过墙体对太阳能吸收实现蓄放热,维持室内一定的温度水平,以满足蔬菜作物生长的需要。通常作为低温温室来应用。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江淮地区的红太阳农业园“四位一体”(大棚—沼气—猪—菜)生态农业模式图。
(1)简述我国江淮地区红太阳农业园“四位一体”生态农业的生态意义。(6分)
(2)有人建议将江淮地区红太阳农业园“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到东北的辽宁盘锦市,你认为是否可行并简述理由。(4分)
(3)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沈阳市城区快速扩大,举例说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对畜牧业生态化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材料二 下图为“畜禽污水生态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模式图”。
(1)畜禽污水中污染物有________,直接排放可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模式图中污水生态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物质是________,其主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4分)
(3)适宜推广该模式的地区,应具备的自然环境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