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必修3自我检测(群落的演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必修3自我检测(群落的演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12-01 10: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我检测
基础达标
1.植被随纬度(从南到北)和海拔(从平原到高山)的增加而发生的演替变化是(  )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混交林→针叶林→苔原荒漠
B.苔原荒漠→针叶林→针叶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叶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D.苔原荒漠→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叶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解析: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群落的演替,随纬度从南向北,海拔从平原到高山,气温逐渐降低,所以其植被的变化也应与此相适应,纬度最低的地方应是常绿阔叶林,再升高应为落叶阔叶林,依次为针叶阔混交林、针叶林、苔原荒漠。
答案:A
2.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  )
A.水
B.光照
C.温度
D.无机盐
解析:木本植物能获得较多的光。
答案:B
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解析: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答案:C
4.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  )
A.裸岩阶段→苔藓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
解析:根据裸岩上的群落演替的特点,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同理,依次应为更为高大的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
答案:B
5.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
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B.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
解析:火山岩、冰川泥都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属于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这种地方发生的演替,也属于初生演替。而火灾过后的草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6.下列演替过程不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解析:根据两者概念的区别,裸岩上、沙丘上、冰川泥上所进行的演替,都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而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故而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D
7.关于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解析: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大火、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落,即使没有这些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B
8.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解析:演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并不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一般来讲,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了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这时群落的结构最复杂、最稳定,只要不受外力干扰,群落就将会保持原状。
答案:A
更上一层
9.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特别节目《望长城》中,提及我国西部的“楼兰国”。楼兰在西汉时期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草原上生存着兔、蛇、鼠、狐、鹰等动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致使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沙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失去了森林的哪些保护作用?
(2)导致草原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自然开始对人类进行报复,从惨痛的教训中,我们应当明白什么道理?
(4)为什么楼兰没有按次生演替的方向,重新形成原来的样子?
解析:森林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杀灭细菌、消除噪声外,在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非常大。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导致沙漠化,因此,人们在改造大自然时要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科学规律办事。次生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演替为树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或许就只能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答案:(1)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2)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 (3)遵循生态学原理,按科学规律办事。(4)次生演替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演替为树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或许就只能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