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检测
基础达标
1.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 )
A.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不会与别的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
B.它们生活需要的能量少
C.它们分布广、数量多
D.能使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
答案:D
2.关于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主要是依靠光合作用固定的
B.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的
C.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即可使大气中的CO2维持稳定
D.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流动
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光合作用,而返回大气中时除通过呼吸作用外,还应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近年来由于汽车、工厂的快速发展,已使大气中CO2的稳定状态被打破,从而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出现。
答案:C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
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能量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
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
解析:A项中,狼不能获得兔子的全部能量,如兔子骨骼、毛等中的能量不能同化。B项中,狼吃兔子,能量是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D项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不能先进行能量流动。
答案:C
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的特点。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化循环。
答案:B
5. 20世纪60年代,美国农庄主为了提高农业作物产量,曾用飞机反复大面积地喷洒有机磷杀虫剂,几年后显而易见的是( )
①彻底消灭了该地区的害虫 ②害虫的抗药性愈来愈强 ③消灭了该地区的杂草 ④这个地区鸟类数量减少 ⑤未喷洒农药的邻近地区的一些生物体内也含有农药的成分
A.①②
B.②④⑤
C.③④
D.②③
解析:用杀虫剂灭虫,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不会被彻底消灭。同时杀虫剂还会造成鸟类大量死亡,使害虫的天敌减少,一段时间后虫害可能会再次大暴发。由于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会出现在未洒农药的地区。
答案:B
6.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B.缺少生产者
C.没有消费者
D.分解者很少
解析:分解者在物质循环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两极那种异常恶劣的环境中,分解者的种类和能量都较贫乏,难以分解本来在当地从未出现过的、结构复杂的废弃物。
答案:D
7.下列关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B.人的作用突出,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C.有机物基本保持在系统内部,可以实现物质循环的自给自足
D.容易受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解析:农业生态系统是人工调节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人的作用突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受人为的安排成为优势种,而其他的植物,比如田间的杂草等则受到人类的排除或抑制(如农田除草)。因而导致系统内生物的成分少、营养结构简单,容易受旱、涝灾害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的农业产品,往往被大量地输出到系统以外,所以需要经常输入大量的物质如种子、肥料、水等,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正常进行。
答案:C
8. 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能把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 )
A.蒸腾作用
B.化能合成作用
C.光合作用
D.呼吸作用
解析:碳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多为人为因素)。
答案:D
9.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以上三点
解析:碳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方式: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多为人为因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答案:D
10.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会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
A.使大气中CO2增加
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的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的含氧量减少
解析:生活在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由于生活在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数量非常大(整个光合作用的90%是由藻类植物完成的),故死亡后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A
11.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地建立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通过_______和_______获得了鱼、猪、蚕、稻的全面丰收。
(2)该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_;生产者是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图中的生物种类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物作为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由于物质的多次重复利用,提高了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应用生态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实例。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桑、稻),有消费者(鱼、蚕、猪),有分解者(分解粪便的菌类),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建立这样一个生态农业体系的目的是充分地调动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1)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2)太阳光 桑、稻 (3)腐生细菌、真菌 分解者 (4)物质利用率
更上一层
12.据报道,每年秋收时节,四川省重庆市等地的农民,大量焚烧作物秸秆而“狼烟”四起,使空气的能见度降低。为了保证乘客和飞机的安全,1988年、1999年成都和重庆国际机场被迫关闭一段时间,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9年底,四川省和重庆市出台地方性法规,严禁农民露天焚烧秸秆。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在燃烧时放出的热能最终来源于_______,秸秆中的能量是作物通过_______过程储存起来的。
(2)秸秆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灰分,这些灰分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从_______中吸收的_______。
(3)除了灰分以外,构成秸秆的其他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式散失到_______中。
(4)大量焚烧秸秆除了影响飞行安全外,请根据生态学的知识,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环境保护方面,谈谈焚烧秸秆的弊病或危害。
(5)请你谈谈合理开发和利用秸秆的方法或途径。(举出3种或3种以上)
(6)修建沼气池,用秸秆进行沼气发酵,是合理利用秸秆的方法之一。将农作物秸秆和人畜、家禽的粪便和排泄物放入沼气池,然后加水到一定位置以留下储气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便有沼气产生。
①在沼气池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带刺激性的臭气。有一种微生物具有除臭的作用,这种微生物是什么?它是如何除臭的?
②在沼气发酵的过程中,进行着非常复杂的微生物代谢活动。请根据沼气发酵的化学反应过程分析,主要有哪几类微生物参与活动(从异化作用类型分析)?
解析:目前人们常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作物秸秆等等,其能量最终都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秸秆燃烧后剩下的无机物(灰分),是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矿质元素。秸秆被燃烧掉的是有机物,其成分有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从组成元素看,有C、H、O、N等元素,那么在燃烧时就释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分子态氮及水蒸气等。
答案:(1)太阳能 光合作用 (2)土壤 矿质元素 (3)二氧化碳 水蒸气 氮氧化物分子态氮 大气 (4)从能量流动角度看,一是秸秆中储存的能量没有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流动,二是变成热量散失到大气中;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焚烧秸秆,使秸秆中的有机物和氮素养分在焚烧过程中几乎丧失殆尽,由此将造成地力下降,会给农业持续发展带来影响,同时也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从环保角度看,焚烧秸秆将给大气带来严重污染。?(5)①可将秸秆机械粉碎还田,以保持土壤肥力;②利用青贮氨化秸秆作饲料,发展畜牧业;③可作为工业原料(如造纸);④进行沼气发酵利用;⑤栽培食用菌,变废为宝;⑥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清洁能源(如酒精)。(6)①硝化细菌。它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②好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