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必修3自我检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必修3自我检测(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12-01 10: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自我检测
基础达标
1.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戴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说明(  )
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与植物生长无关
C.尖端是感光部位
D.尖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
解析:比较甲、乙两株幼苗的实验处理,甲尖端因戴了锡箔小帽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乙尖端因暴露在单侧光下能感受单侧光刺激,导致结果不同,则说明尖端是感光部位。
答案:C
2.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少
D.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解析: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从细胞生长方面看,是因为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从生长素的分布看,背光侧生长素分布比向光侧多。
答案:D
3.“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  
B.湿度  
C.空气  
D.阳光
解析:考查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多,向光一侧分布少,这样背光一侧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的一侧弯曲。
答案:D
4.根据下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  )
A.a>b>c
B.c>b>d
C.b>a>c
D.a=b=c
解析:尖端合成生长素的量是一定的,两图中的胚芽鞘尖端合成的生长素可以认为是相同的,假定是x,则a、b琼脂块上的生长素为0.5x,对于上图,在单侧光的影响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所以扩散到琼脂块上的生长素c>0.5x,d<0.5x,所以c>b>d。
答案:B
5.如右图所示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的情况,下列叙述可能性最小的是(  )
A.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
B.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C.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D.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解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合成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并且向下运输,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③处生长素含量高,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强,③处生长比④快。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一般发生在尖端,所以不会发生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的现象。
答案:B
6.用琼脂块收集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下列方法收集生长素最多的是(下图中长方形代表琼脂块)(  )
解析:生长素由尖端合成,并向下运输扩散到琼脂块上,并可透过琼脂块向下运输,所以B的生长素含量大于C的生长素含量,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C、D生长素含量很少。
答案:B
7.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小块上,正中有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琼脂块被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见右图)。单侧光照射后,琼脂内生长素含量(  )
A.左右相等
B.左多右少
C.左少右多
D.左右均无
解析:将燕麦胚芽鞘尖端用单侧光照射,由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即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能横向运输,尖端的背光侧(左侧)生长素分布得多,向光侧(右侧)生长素分布得少。在胚芽鞘尖端以下,生长素的运输为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下端,又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及琼脂中插入了云母片,以阻止生长素在琼脂中的左右间运输,因此,运输到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少。
答案:B
8.在下图中能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解析: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片而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
答案:C
9.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解析:当单侧光照射甲时,由于胚芽鞘尖端插入不透水的云母片,阻止生长素从光照一侧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故直立生长。当单侧光照射乙时,由于产生生长素的尖端与产生生长现象的尖端下部被云母片横向截断,不存在生长素向下运输的问题,因而也不会产生弯曲现象。当光从上向下照射丙时,由于右侧插入了云母片,其尖端产生生长素只能从左侧向下运输,引起左侧生长显著加快,故胚芽鞘弯向右侧生长。
答案:A
10.下列不属于向性运动的是(  )
A.植物向光生长B.根向地生长
C.茎背地生长D.蛾类向灯光飞翔
解析:该题考查向性运动的概念。向性运动是指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特指植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A、B、C选项中都是植物对外界的刺激作出的定向运动,属于向性运动。而D项指的是动物的趋性,不能称之为向性运动。
答案:D

更上一层
11.同学甲从一本《植物生理学》中查到“幼嫩叶片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他设计的实验步骤为:
第一步:取一盆生长状况良好的植物,去掉幼叶的叶片(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
同学乙在仔细研究了甲的实验设计方案后,向他提出了两点意见。请你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把同学乙提出的意见补充完整。
(1)在去掉幼叶的同时,还必须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增加一个对照实验,对照设置为:取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以此对照实验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实验设计得不够周密,在实验的第一步,去掉幼叶的叶片,但顶芽仍可合成生长素运输到叶柄处,防止叶柄脱落,所以还应去掉顶芽。观察叶柄是否脱落,即使改进后的实验幼叶叶柄易脱落,还不足以证明是因为缺少生长素的原因,还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取同样的幼苗,去掉顶芽和幼叶,并且在叶柄的切口上涂上生长素,观察叶柄是否延迟脱落。若后者叶柄不易脱落,而前者叶柄易脱落,比较实验的不同因素,只有有无生长素的不同,则可说明叶柄脱落是缺乏幼叶产生的生长素所致。
答案:(1)去掉顶芽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可到幼叶叶柄处,阻止叶柄脱落 (2)去掉顶芽和幼叶,在叶柄横断面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叶柄脱落是缺乏幼叶产生的生长素所致
12.为了证明吲哚乙酸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可以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干燥小麦种子若干,放在垫有两张滤纸的培养皿中,在暗箱中培养,待小麦胚芽长到约30 mm时,取出备用;
②取出培养好的小麦60棵,切去胚芽鞘尖端3 mm,再切取下面5 mm;
③将5 mm切段漂浮在蒸馏水中浸洗2~3小时;
④将6个锥形瓶编号为A、B、C、D、E、F,在A中加入蒸馏水50 mL,B~F依次加入10-10、10-9、10-8、10-7、10-6各种浓度(单位:mol·L-1)的吲哚乙酸溶液;
⑤胚芽鞘5 mm切段浸洗后,用滤纸将切段表面的水分吸干,平均分装到上述6个锥形瓶中,注意使胚芽鞘切段完全浸没在溶液中。将锥形瓶置于旋转器上,在暗室中培养;
⑥24小时后,用镊子取出胚芽鞘切段,测量并记录长度数据。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用作实验材料的胚芽鞘5 mm切段放在蒸馏水中浸洗2~3小时,目的是_________。
(2)将胚芽鞘5 mm切段浸没在吲哚乙酸溶液中培养时,需要在暗室中的旋转器上进行,主要考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生通过实验,记录的结果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以胚芽鞘切段增长百分数为纵坐标、吲哚乙酸浓度为横坐标,作出曲线。
〔胚芽鞘切段增长百分数=(处理长度-对照长度)÷原来长度×100%〕
锥形瓶编号 A B C D E F
24小时后胚芽鞘切段长度(mm) 5 7.5 12.5 16 11 6
(4)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什么?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实验分析题,有一定的难度。实验要证明一个结论,需要严密的设计,排除诸多干扰因素,如本实验中去掉尖端后的胚芽鞘切段,可能含有少量的生长素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需要放到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去掉原来的生长素;浸泡到一定浓度的蒸馏水中,光照、重力可能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从而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放在旋转器上培养,排除重力、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可增加溶液中的氧气;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在较低的浓度下,随浓度的升高,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增强,但超过一定的浓度,随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减弱,甚至抑制生长。
答案:(1)除去切段内原有吲哚乙酸 (2)避免光照或重力的作用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3)(见?右图) (4)吲哚乙酸浓度为10-10~10-8 mol·L-1的范围内,对切段伸长的促进效果与浓度成正比;如果在达到最适浓度的10-8 mol·L-1后,吲哚乙酸浓度继续提高,则对切段伸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