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食品保存
一、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食品保存》主要安排了两个问题“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和“食品保存的方法”。首先通过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的活动,说明食品腐败,并根据原因探索食品保存的原理。通过设计活动“尝试对食品进行保存”以得出不同种类的食品应采取不同的保存方法,结合教材“常见食品保存方法”,选择最佳的保存方法,在生活中加以利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实用,学生应该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通过学生搜集与调查相关的信息资料,结合实际生活现象,了解现在食品保存的方法,在生活中加以利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说明微生物大量繁殖是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重、难点]
2、明确食品保存的原理,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品。[重点]
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合作交流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诗词引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引入:生活中,我们常发现刚买回几天的水果腐烂了,买回的蛋糕放置几天发霉变坏等情况。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这些是什么原因呢?下面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二节食品保存。
学生解读:杨贵妃要吃上新鲜的荔枝必须靠快马运送,这是因为当时荔枝很难贮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展示目标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齐读
使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一.腐败的食品
出示图片:
腐败变质的食品我们还可以食用吗?不能,会威胁我们的而健康。那么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探究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二.共同探究
知识点一: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复习探究活动的六个环节。
2、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
1、提出问题: 。
2、做出假设: 。
3、制定计划: 。
4、实施计划:
5、 得出结论: 。
6、 表达交流:
教师引导、点拨:
(1)这三只瓶中,哪瓶的豆浆更容易变质?请解释原因。
(2)能构成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
(3)苯甲酸钠有什么作用?(温馨提示:阅读教材105页的“相关链接” ---防腐剂)、
(4)你认为导致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小结: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为防止食品腐败,食品保存的基本原理就是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微生物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它们就会迅速生长繁殖。为防止食品腐败我们必须尽可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繁殖。控制环境温度,调节食品自身的含水量,都可以减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思考讨论:
1、食品保存的原理是什么?
2、冰箱是不是食品的“保险箱”?
特别强调:冰箱内的温度低,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延缓食品的保质期,但微生物依然会繁殖,因此冰箱不是食品的保险箱,不可无限期的保存下去。时间久了也会变质。
学生思考
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
学生分析、思考
学生思考问题
通过常见的食品变质,是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应掌握的内容。
探究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复习旧知,引发新知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过渡: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发现引起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才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有效地保存食品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设计活动
观看视频,完成下列表格。
食品名称
贮存方法
基本原理
课件以表格形式展示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让学生归纳出食品保存原理。
课件战士几种食品保存方法,学生进一步总结传统和现代保存方法有哪些?
总结:
传统的保存方法:晒干、风干、腌渍、糖渍、烟熏、酒泡等。
现代的保存方法:脱水、灌藏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小结:
任何一种食品的贮存措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采用综合技术,可以使各种贮存方法达到优势互补。
学生填写
全班同学进行点评
学生认真分析归纳:
传统的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浸、干制、酒泡等:现代的保存方法有罐藏、脱水、冷冻、
、
想一平时吃的食物里,用哪种方法保存!
从学生身边常见的食品方法入手,能使学生真切的感受生活中知识的存在,能使学生深层次的认识食品保存。
情感教育
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养成良好的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关注生活,关注食品安全
课堂小结
3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我的收获是、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收获?
知识的回顾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达标检测
展示不同层次练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食品保存
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
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食品保存的常用方法
古代方法:烟熏、糖渍、干制、酒泡等
现代方法: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实用,应该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探究活动设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从日常普遍存在的现象入手,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