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02 09:4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
学习建议:
1、没带课本回家的同学,建议打印电子版的必修一第四章内容,以此进行预习和学习。
2、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预习课本和大本创新学案,将大本创新学案和导学案的填空题填写完整(如没带创新学案回家,则以此份导学案结合课本进行预习,10号前将填空题填写完整)。
3、重点内容和关键词已在导学案中用红色和蓝色进行标注,建议彩打,如不能彩打,要在打印好的文档中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标记。
4、本节课内容以记忆为主,考察方式有文字和图片为主,以图片和示意图考察方式较多,因此要熟记各类地貌图片及其成因,理解并记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重点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四大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及其相应的箭头指向。(练习题中出现的图片要一一识记)
5、完成新课的学习之后,及时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优先做文档练习题,接着做大本创新学案练习题、小本练习题,归纳错题。
6、学会整理PPT和导学案知识点,总结归纳补充知识点至导学案或笔记本、课本。
7、上课的过程中,需聚精会神倾听老师强调的常考知识点和关键词,并在书本或导学案上进行补充和标记。
8、课后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切忌积累学习问题。
8、网课学习时间是自我提高和自我约束的过程,希望同学们利用好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加油!!!奥利给!!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2、能力目标
(1)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3、教学重点
1、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的各种形式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5、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内容】
【课前准备区】
(请利用课本和创新学案完成以下知识点填空,注意:要区分内力和外力作用,了解其对地貌的影响)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球外部,主要是 ① 太阳辐射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影响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③ 平缓
关系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它们作用的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

2.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表 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 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大规模的 ④
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 ⑤ 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相互关系 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 ⑥ 水平运动 为主、 ⑦ 垂直运动 为辅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⑧ 冷却凝固 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 ⑨固结成岩 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 ⑩ 温度和压力 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
A岩浆、B 喷出型岩浆岩 ? 、C ? 沉积岩 。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
a外力作用、b ?变质作用 、c重熔再生、d ? 冷却凝固 。

【课堂总结区】
重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举 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记好例子)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记好例子)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
变质作用是指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它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是指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其激烈显示可以在地表形成火山地貌。

重点二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1.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破碎,原地形成岩石碎块或砂粒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对地貌的影响极其分布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表:(记好例子)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需要记忆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相应地貌及分布地区,考察方式主要有两种:①文字考察,如:风蚀蘑菇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题目以图片形式考察,根据图片判断它的地貌类型或受到的地质作用形式,如例2.)

【特别提示】各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例2】读下面四幅地貌图,回答1—2题。

1.主要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2.对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乙图所示地貌在我国新疆分布较典型
C.丙图所示地貌为河流三角洲 D.丁图地貌主要是由冰川侵蚀造成的

重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必须掌握物质循环示意图、箭头含义和箭头指向的岩石类型)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
岩浆、喷出型岩浆岩、沉积岩。
意义:
(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4)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断方法(重点)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判读的规律总结(背)】:(多以读图方式进行考察,因此要掌握示意图中的地质作用和生成的物质)
(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大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记好相应的岩石例子) 有用成分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指点迷津】
1.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
 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2.“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完全是由海河、黄河、淮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在华北平原形成的过程中,除了泥沙淤积以外,还有地壳不断下沉,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