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集中学高二生物必修3第5—6章试卷
一、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 ( )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2.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 (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三级消费者 D.生产者
3.在下列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 ( )
A.蓝藻和猪笼草 B.蝗虫和蘑菇 C.蝗虫和草履虫 D.蘑菇和蚯蚓
4.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
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5.右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①的营养级比种群②营养级高
C.种群②所含的能量比种群①所含的能量高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6.在“生产者—①→初级消费者─②→次级消费者─③→三级消费者”图解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的多少,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 )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
7.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草食动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 (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等排遗物中的能量
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8.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所获得的能量也越多
B.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C.“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能量可循环流动
D.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采用“退耕还草”的措施
9.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
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使废物资源化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减轻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10.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①②⑥中碳的循环主要以C02形式进行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③过程是光合作用
11.下列选项中,由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是 ( )
A.永冻土融化,造成冻土区域内公路的破坏
B.水体富营养化,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C.酸雨加剧,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D.臭氧层破坏,使全球皮肤癌患者数量增加
12.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 (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诗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14.若一个人在代谢过程中, 其全部同化量的1/2来自于植物,另1/2来自植食性动物,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现在G kg植物通过食物链流入人体,则人的体重能增加多少kg ( )
A.G/10 B.2G/11 C.G/55 D.G/280
15.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
A.生态系统的范围大小 B.生态环境的优劣
C.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的繁简 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目多少
16.下列方法中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 ( )
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
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
17.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 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18.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 ( )
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 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 ③营养结构越复杂
④营养结构越简单 ⑤恢复力稳定性越差 ⑥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B.没有分解者的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也越大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伴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
20.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一.选择题(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40分)
24.(5分)完成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成分的概念图。
25.(10分)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 ,原因是
。(3分)
(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 。(2分)
(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 ,原因是
。(3分)
(4)根据观测结果,得出结论:① ;
② 。(2分)
26.(9分)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3分)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1分)
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
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1分)
(3)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2分)
(4)若由于某种原因,E种群数量大量
减少,其它各种群数量随即发生的变化
是 (2分)。
27.(10分)右图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群落,a—j表示物质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此图为碳循环过程,则a过程是
(2分)。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的 形式进行传递,该过程包括(填字母)
(3分)。
(2)图中的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3分)
(3)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 价值。
(4)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
28.(6分)科学家对某水库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后,得出下图所示的数据
[单位:J/(cm2·a)]。请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J/(cm2·a)。
(2)由上图分析可知,能量流动的特点
是 。
(3)草食鱼类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同化能量
的 。
高中生物必修3第5—6章单元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60分)
1-5.ABDBC 6-10.BCDBC 11-15.ABACC 16-20.BDADB
二、非选择题(40分)
24.①能量流动 ②生产者 ③消费者 ④分解者 ⑤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
25.(1)减少 缺乏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生长 (2)缺少泥沙,分解者数量较少 (3)减少 消费者较多,消耗较多氧气(小鱼呼吸要消耗部分氧气) (4)①生态系统应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照是维持该生态系统长期稳定的必要条件) 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应保持适宜的比例,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26.(1)D→F→E→B (2)能量流动 80 (3)A→D是以CO2的形式,E→B是以有机物的形式 (4)B大量减少,F增多
27.(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有机物 b、c、d、e、f (2)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直接 (4)次生演替
28.(1)120.0 (2)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1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