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1.3 解决
环境问题
基本思想
的
高二地理 张文娟
XUE XI MU BIAO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观的概念、主要功能及传统环境观与新环境观的区别。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
一种新的环境观
一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也称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
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
釆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
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说明
人类向自然环境无休止地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短缺乃至枯竭。
——传统的环境观
导入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工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20世纪70年代开始,
逐渐形成
可持续发展观
新的环境观
以求达到环境与发展双赢!
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新的环境观
“天人合一”、“人地归一”
封山育林
新旧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传统环境观:
人地对立
表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
新环境观
天人合一、人地归一
表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新的环境观与传统环境观的比较
环境观 核心思想 行为表现 行为后果
征服自然人地对立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人地相互平衡与协调, “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 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传统环
境观
新的环境观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进之长。——《逸周书·大禹篇》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首时》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古人的环境观是怎样的,古人怎样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的?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人地归一”、“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华。
联合国召开有关环境与发展大会,各国领导人和科学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认同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含义:一: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二:可持续: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
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1)鼓励经济增长;
(2)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
良好的生态环境;
(3)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基本思想: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如何从生态、经济、社会的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完成下表:
内容 地位 目标
生态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 相协调
经济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 、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 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承载力
质量
清洁生产
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差异
?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将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确定为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并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
知识归纳
解决环境问题
的基本思想
传统环境观
新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观
鼓励经济增长
保证满足发展
需要的能力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1
传统环境观和新环境观的主要区分点在于
A.人类能否利用自然
B.人类能否征服自然
C.人类与自然是否是平等、和谐的关系
D.人类能否改造自然
1
2
3
4
5
√
6
解析 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自然环境不过是人类的改造对象,人地关系仅仅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新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人地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下列关于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A.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认识就是环境观
B.环境观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
C.环境观只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
D.环境观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人类活动的行为
1
2
3
4
5
2
√
6
解析 环境观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正确的环境观才是科学世界观的一部分,环境观不仅决定人类对环境的态度,而且制约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行为。
下列言行中,反映新环境观的是
A.“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
B.鼓励购买私家车,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C.提倡使用塑料袋购物
D.提倡高消费,促进生产发展
3
√
1
2
3
4
5
6
解析 “只有一个地球”强调保护我们所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符合新的环境观的;为了保护环境,应该提倡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应提倡适度消费,不鼓励高消费;塑料袋的使用对环境影响很大,所以应尽量少使用塑料袋购物。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改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改变损害环境的各种行为,尽快地恢复被损害了的环境,减少以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新的损害。据此完成4~6题。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观认为
A.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
B.经济发展的内涵大于经济增长
C.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D.可以用经济增长代替经济发展
√
1
2
3
4
5
4
6
1
2
3
4
5
解析 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强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效益、节能和减少废弃物,而经济增长则是片面强调数量的增长,故经济发展的内涵大于经济增长。
6
5
可持续发展观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现代社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应该做到
A.鼓励消费,刺激产出 B.多投入,多产出
C.多利用,少排放 D.不投入,不产出
1
2
3
4
5
解析 健康的消费观应当是提倡适度消费,减少不必要的一次性消费,并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6
6
下列人类的生产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A.内蒙古草原发展畜牧业,多多益善
B.山地、丘陵地区植树造林,绝对不能砍伐利用
C.黄土高原地区,宜植树种草,适当耕作
D.发展石油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争取高产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1
2
3
4
5
6
解析 内蒙古草原适宜发展畜牧业,但应注意与当地环境的承载力相匹配;山地、丘陵地区正确的开发方式是植树造林,但并不是不能砍伐利用;石油农业是一种高消耗农业,且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及水体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
环境观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
1.该图展示了什么问题?
答案 本图形象地展示了海洋中渔业资源锐减的严峻现状。
环境观
2.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于人类渔船数量的增多,渔具、捕鱼技术的进步,海洋捕捞范围的扩展,捕鱼量大增,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再生速度,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环境观
3.这两幅图反映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使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的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加剧。
环境观
4.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 转变人类的环境观。
环保倡议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