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环境污染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据此回答下题。
下列环境问题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
A. 水土流失
B. 土地荒漠化
C.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D.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下图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及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的时间变化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2.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
B. 70年代主要因为毁林开荒,打坝淤泥
C. 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因为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
D. 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
3.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再从“哥本哈根会议”到“坎昆协议”,某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共同关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下列各项中与上述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 人口问题
B. 地震
C. 臭氧空洞
D. 海平面上升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 原始文明时代
B. 农业文明时代
C. 工业文明时代
D. 环境文明时代
5.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违背了 ( )
A. 公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协调性原则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管草原的破坏。它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并造成大量废弃物,污染环境。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6.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造成的是 ( )
A. 沙尘暴加剧
B. 农药污染
C. 臭氧层空洞
D. 破坏性地震
7.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 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
B. 大力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C. 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
D. 商店单独包装每件出售的商品
8.伏季休鱼是人地关系的哪一种思想在实际生产中的体现( )
A. 地理环境决定论
B. 人地伙伴论
C. 人类中心论
D. 人定胜天论
2011年末,我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34 735万人,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9.下图是“我国人口数、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23题。
图中反映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
A. 深刻的环境危机
B. 生活贫困
C. 资源短缺
D. 人口素质过低
10.我国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 )
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 ②以农村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城市蔓延 ③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④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生态破坏的范围不断扩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11.关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②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蔓延
③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的
④中国的生态破坏已得到全面控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2.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 ( )
A.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B.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C. 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D.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13.读漫画,完成下题。
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
A. 土地盐碱化
B. 大气污染
C. 森林破坏
D. 温室效应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4.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以下两题。
11.
15.“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
A. 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B. 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
C. 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
D. 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16.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 )
A. 持续性原则
B. 共同性原则
C. 公平性原则
D. 公众的接受与参与
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图回答以下两题。
12.
17.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 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 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 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 寻求人地协调
18.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两大新亮点,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据此回答2题。
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
A. 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
B. 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C.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
D. 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9.下列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分类正确的是( )
①滥垦草地 ②大量施用剧毒农药 ③直接排放工业“三废” ④使用含氟冰箱 ⑤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 ⑥捕杀濒临灭绝的动物
A. ①②⑥,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④⑥,②③⑤
D. ①③⑤,②④⑥
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读“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0.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流程( )
A. 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B.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
C. 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D. 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和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读“中国西北地区某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水窖所集雨水用于____________,该园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条件主要是________(选择填空)。
A.光照不足 B.水源不足
C.技术落后 D.劳动力短缺
(2)依据图中序号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上: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A.饲料加工
B.生产过程废弃物
C.肥料
(3)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体现出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可持续发展。
(4)请对图中农业发展模式作出简单评价。(答出两点即可)
22.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是( )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逐渐降低,其原因有(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速度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23.有报道说:“某年3月28日11时左右,N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为此,环保部门开展了调查。
材料一 “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对眼睛有刺激。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是:①有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如NO2等),②有强烈太阳光和较长时间的日照。
材料二 3月24—28日有关空气污染物的日平均值如下表所示。
甲
材料三 “霾”是一种类似于轻雾的天气现象。据气象资料统计,N市各个月份中,最低日照时数在3月。有关气象资料见下表。
乙
材料四 对市民身体健康影响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见下表。
丙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3月24日—28日N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_____________趋势。最主要的污染物是________。
(2)此次污染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在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眼睛 B.上呼吸道
C.身体疲劳 D.没有影响
(3)综合上述分析,是否可以确定这次污染就是光化学烟雾污染?请说明理由。
24.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地形类型分析,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主要是________。
(2)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
(3)图乙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25.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城镇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空回答图中数字处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产生的环境问题。
①林区过度采伐森林→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__________________→加剧洪灾。
②在林区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____________→水土流失。
③上游用水量剧增→河流径流量________→河流净化能力降低。
④河沙开采过量→河床堤岸________→河岸后退→洪水灾害。
⑤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海水入侵。
⑥河流径流量减少、海水入侵→河口________→航道变浅。
(2)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以上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哪一种?
(3)为了使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图中范围内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种类、形成原因及对策。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即是如此。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破坏。
2.【答案】C
【解析】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是自然原因;70年代打坝淤泥会保持水土;80年代至90年代,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是黄河增沙的主要原因。
3.【答案】B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为全球变暖问题,人口增多、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可导致全球变暖;太阳辐射因臭氧空洞致使大气增温,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形成的,与全球变暖无关。
4.【答案】A
【解析】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5.【答案】A
【解析】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企业,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6.【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牧童经济”表现为过度索取资源和排放污染物。
7.【答案】C
【解析】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大力围湖造田、商店单独包装每件出售的商品都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8.【答案】B
【解析】伏季休鱼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在产卵期间雌鱼和幼鱼的安全,从而减轻某些海区曾因过度捕捞而造成的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的现象,是人地伙伴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的具体体现。
9.【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读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是资源短缺问题。
10.【答案】B
【解析】我国的环境问题在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在农村以生态破坏为主。
11.【答案】A
【解析】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我国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从全国来看,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2.【答案】B
【解析】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
13.【答案】C
【解析】该漫画展示了荒漠景观,主要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造成的。
14.【答案】B
【解析】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
15.【答案】D
【解析】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防治“黑风暴”的有效措施。
16.【答案】B
【解析】哥本哈根会议有世界119个国家和政府首脑参会,共商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17.【答案】C
【解析】该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18.【答案】C
【解析】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因而解决环境问题也应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这是因为资源的短缺和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人口问题而引发的。
19.【答案】C
【解析】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属于生态破坏的有①④⑥,属于环境污染的有②③⑤。
20.【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该循环经济实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但仍有废弃物的排放,A项错误;该循环经济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B项正确;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与是否发展循环经济无关,C项错误;该循环经济对技术进步和提高影响很小,D项错误。
21.【答案】(1)灌溉 B
(2)B A C
(3)经济 生态 社会
(4)资源(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业生产环节相互促进(节约利用水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解析】(1)材料告知,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而水窖集雨,用于灌溉,满足农作物的用水需求。(2)对于①,指向沼气池,即农作物的废料,选B;对于②,通过秸秆的加工,提供给养殖业,选A;而③,养殖业的粪便提供给农作物作肥料,选C。(3)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循环经济在于满足和实现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废物的循环利用,排放废物的最小化,从而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答案】(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2)C (3)B
【解析】工业污染严重的阶段是工业化时期,主要是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的。发达国家到工业化后期,由于加强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23.【答案】 (1)上升 总悬浮微粒(或TSP)
(2)B
(3)不可以。理由:①NO2(或NOx)浓度不高;②日照时数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的发生;③3月28日11时左右没有日照,光化学烟雾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更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探究问题完整过程的了解。
(1)读表甲可知,从3月24日—3月28日,N市的SO2从0.034 mg/m3上升至0.089 mg/m3,NO2从0.022 mg/m3上升至0.065 mg/m3,总悬浮微粒由0.266 mg/m3上升至0.462 mg/m3,所以该市空气污染浓度在上升,主要污染物是总悬浮微粒(TSP)。
(2)由表丙可知,此次污染因不适而就诊人数变化只有上呼吸道一项略上升,所以答案为B。
(3)“光化学烟雾”产生条件是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NO2),强烈的太阳光和较长时间的日照。而表甲显示NO2浓度并不高,表乙显示当地3月日照时数短,26—28日有云,光照不强,28日11时无日照。所以不具备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产生条件。(另外“光化学烟雾”对人的眼睛有明显刺激,而表丙中反映因眼睛不适而就诊人数变化不明显,也可以说明不是光化学烟雾污染。)
24.【答案】 (1)平原
(2)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的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3)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几乎都在东北平原上。(2)两张图比较可以发现,生态环境极危急区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这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有关。(3)读图可知,①和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不同,①是森林,②是草原。因而,两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产生的原因也不相同。
25.【答案】(1)①河湖泥沙淤积 ②砍伐森林 ③减少 ④坍塌 ⑤地下水位下降 ⑥淤积
(2)人为原因。
(3)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图中范围内人类首要的任务是在河流上游的山区或山坡地植树造林。城市地下水不能过量开采或采用,夏季地表水及时回灌,补充地下水,尤其是要保护好水源地和水源林,使河流清水长流,增大河流径流量。
【解析】 第(1)题,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低温少雨。从这个地理信息可分析得知林区过度采伐森林使地面缺乏植被保护,加上夏季多雨,必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由于缺乏森林涵养水源,易导致泥沙淤积。图中②处属于山坡地,山坡地的森林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如在山坡地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必然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③处由于图中①处过度采伐森林,地表水下渗减少,河流的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如果上游用水量剧增,必然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④处过量开采河沙,导致河床河堤破坏和塌陷以致后退,造成洪水外溢,引发水灾。⑤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破坏了地下淡水资源。⑥处河流径流量减少,流速降低,海水入侵,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下,在河口大量沉积,使河流入海航道变浅。第(2)(3)题,以上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