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背影》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珍爱亲情,多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学习重点
学习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准备
搜集作者材料,熟读课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初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3.跳读课文,思考:“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这些背景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二、合作探究
1.文中“背影”共出现了几次?它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作者流了几次泪?请分别指出。
3.这四次背影和四次流泪,与文章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三、拓展延伸
步入青春期,我们曾对挚爱的父母任性过;走进花季,我们还曾误解过他们的爱心,请以“ ,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亲人写一段话。
四、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交卸( ) 奔丧( ) 狼jí( )
游guàng( ) 簌簌( ) 颓唐( )
举zhù( ) suǒ( )屑 shì( )泪
晶莹( ) 踌躇( ) 蹒跚( )
2.填空。
《背影》是著名散文家、诗人 写的一篇散文。其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善于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背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 ,从而引发作者的种种思绪,同时也能体现出 。
3.仿写语句。
父亲,如一座山,用自己的肩膀,让孩子站得更高,望得更远;父亲,如 , , , ;父亲,如 , , , ;父亲,如 , , , 。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6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六、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
一、自主预习,交流展示
1.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乎无多大关系的第2、3段?
2.在送行的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
二、合作探究
(一)细节描写。
原文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删改后的语段
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身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1.比较阅读,同样都有动作描写,哪个片段更感人?哪些词语更感人?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2.带着感情,全班配乐齐读课文。
(二)读背影,效写法。
1.小组合作,探讨第6段的感人之处。
2.文章不仅成功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而且极大限度地使用了“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反复渲染,这无疑放大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增强了细节描写的力量。那么这四次背影是从谁的角度来观察的?
三、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你有过和作者相同的体会吗?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和心理活动。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达标检测
作者所写的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深深地刻在无数读者心中。这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彩的动作描写。请你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在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细节,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
【课文片段在线】(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五、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傅雷《给傅聪的一封信》、马克汉林《地震中的父与子》。
六、学习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