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
临朐县新华中学 冯璐
一、课标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健康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免疫知识对健康的生活有重要意义。课标对本节主要要求是: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并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有关人体的健康问题,在知识方面主要介绍了人体的三道防线和免疫的相关知识,在应用价值方面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的图片资料,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健康的生活。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章《免疫与健康》中的第一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教材主要讲述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人体就动员全部非特异性免疫与之进行斗争,但非特异性免疫较弱,由此人体利用特异性免疫,使人保持正常的状态,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不可分开,相辅相成。?
免疫学的应用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内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会。这节内容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需求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在一定的条件下,科学技术又不能完全解决社会的需求,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讲述免疫的基础知识,虽然学生听说过免疫这一词,也有过接种疫苗的经历,但对免疫的理解估计也只停留在表面而已。况且所涉及的知识(抗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等)较多且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起来肯定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旺盛,学习积极性较高,通通过联系生活实例,他们应该会希望学习人体免疫的知识,从而能够解答其心中的疑惑。本节课从人体的三道防线,引出人体的兔疫,力争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助于学生的学习,并结合图片、动画等演示以助学生理解。
四、学生课前、课后活动设计。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旺盛,观察事物新鲜感强烈,容易接受知识,喜爱实践活动。因此我安排了课前的预习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有兴趣的同学提前编排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免疫过程的情景剧。在课后还安排了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免疫与疫苗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通过(大屏幕播放人体免疫系統动画)刚才的视频主要讲了哪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功能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及观看动画图片,能说出人体三大防线的组成及功能。
2、通过“情境模拟” “小组讨论”活动及列表比较的方法,能找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异同,并理解抗原和抗体的关系。
3、通过阅读文本及对子互助,能说出人体免疫的概念、功能以及免疫异常的表现。
学生观看视频,带着问题步入课堂。
明确学习目标
视频导入,设疑诱思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目标走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与生俱来的免疫力
过渡:我们身边有很多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我们把这些统称为病原体。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在病原体这么多的环境中,人类还能健康的生存呢? 因为人体的免疫功能。
人体的免疫功能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形成的,我们首先来看与生俱来的免疫力。
探究点一:与生俱来的免疫力
【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105-106页,自主学习并思考下列问题)
1.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什么?
具体作用是什么?
2.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什么?
具体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
2、学习结束后,学生回答。
3、教师播放动画,加深学生理解,并与学生一起总结知识点。
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同时板书),能阻挡、清除多种病原体;
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同时板书),能溶解、吞噬多种病原体。
4、教师ppt展示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总结表格,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什么是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同时板书)
【学以致用】
1.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要住在严格消毒的病房里进行治疗,这是因为被烧伤的皮肤( )。
A.得不到营养
B.失去了保护作用
C.不能调节体温
D.失去了接受刺激的功能
2.受伤的哺乳动物经常用舌去舔伤口,对伤口愈合有一定作用,这是因为唾液中( )
A.含抗生素,有杀菌作用
B.含唾液淀粉酶,有消化作用
C.含淀粉酶,有杀菌作用
D.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学生开始自主学习。
学生讲解我所播放动画,加深对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作用的认识。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保卫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是什么以及作用,同时播放动画,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以巩固对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理解。
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
探究点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
展示流行性腮腺炎图片,统计学生是否得过,进而探究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
【合作探究】
(阅读课本106-107页,试分析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小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什么是抗原?
2.什么是抗体?抗体是怎么产生的?
3.当侵入人体的腮腺炎病毒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吗?
4.腮腺炎病毒的抗体能否清除甲型肝炎病毒或其他病毒?
5.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如何构成的?
同时鼓励学生编排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的情景剧进行展示。
讨论时间结束,首先请学生表演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的情景剧。
教师进行讲解
通过图片以及流程图,讲解抗原、抗体的概念以及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
教师播放动画,学生讲解。
总结得出人体通过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而且特异性免疫是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共同完成的,它们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并板书
)
【对比归纳】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拓展提升】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联系?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不可分开,相辅相成。
1.患过感冒的人还会再患感冒,这是为什么呢?
2.下列属于抗原的是:
A 异型血
B 疫苗
C 移植他人的皮肤、器官
D 移植自己腿部的皮肤
E 病原体
F 引起人过敏反应的药物、食物
教师讲解抗原抗体区别:
学生认真积极的看书,先自学106-107页的内容,动手画出课本上的重点知识,独立完成自学。接着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有学生积极商量编排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的情景剧的事宜。
学生表演。
教师播放动画,学生讲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对比归纳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学生思考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联系。
学生先自己思考,后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认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所获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比较难,老师在课堂上力求做到学生自己先去理解。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再进行点拨。
通过学生的表演,其他同学大题理解了人体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免疫过程。
本部分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种手段重复此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对比归纳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更深的认识。
设计【拓展提升】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而且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学以致用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免疫的概念
探究点三:免疫的概念
【对子互助】
(阅读教材107页,自主学习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免疫?
2、免疫功能异常有几种情况?
学生对子之间互助,解决问题。
学生对子互助后,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本探点较简单,利用对子互助,学生可以互帮互助,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小结升华
形成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
回扣本节学习目标
3分钟的时间把本节内容梳理一遍,形成知识结构。
强调重点,强化记忆
重新认识本节学习目标,看看自己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哪些知识点还存在欠缺,把对应的目标做一下标记,课后再认真复习。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再一次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从而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课堂延伸
同学们都打过疫苗吗?疫苗与这节课学过的免疫有什么关系呢?课下进行探究。
学生课下探究
本来计划免疫是本节课中的一个知识点,但因为本节课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设计了这种课外实践作业,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达标检测
5分钟时间完成导学案中的达标检测。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批阅。
小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所遇到的问题,不明白的班集体一块解决。
限时完成练习
组长统计各成员的达标检测打分情况。
及时反馈
及时纠正
通过达标检测,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六、课堂学习效果测评工具和方法设计
测评工具即评测练习,具体内容如下:
1.下列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B.消化道黏膜?C.溶菌酶?D.胸腺?
2.下列属于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的是( ?)?
A.皮肤、黏膜、纤毛?B.胸腺、脾脏、淋巴结?C.溶菌酶、吞噬细胞?D.乳酸、胃酸、脂肪酸?
3.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患过腮腺炎的人一般不会再得此病?B.接种卡介苗能预防肺结核?
C.特定的抗体抵抗相应的病原体?D.泪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4.下列各项物质或结构中,属于抗原的是( ?)?
①输入到A型血患者体内的B型血细胞?②接种到健康人体内的乙肝病毒疫苗?③自身免疫器官产生的免疫细胞?④移植到烧伤患者面部的自身腿部皮肤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人与麻疹患者接触过,而没有患麻疹,说明他的免疫是生来就有的?
B.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C.只有在病原体的刺激下,淋巴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D.抗原与抗体的结合不一定是特异性的
6.卫生部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显示,人得狂犬病的主要原因是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病犬咬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狂犬病病毒属于单细胞生物?
B.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病犬属于病原体?
C.人接种狂犬病疫苗后,淋巴细胞会产生抗体
7.水痘和甲型H1N1流感分别是由水痘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分析回答问题。?
(1)水痘的传染源是? ?。??
(2)某同学没有患过H1N1流感。他说自己接种过水痘疫苗,体内具有抵抗病毒的抗体,所以不会感染甲型H1N1流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 ?
你作出判断的理由是?? ?
具体操作方法:学生用5分钟时间自主完成达标检测,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试卷互相批阅,每题一分,共十分,组长统计每个成员的得分情况。得分为8-10分记为A等级,得分6-8分记为B等级,得分0-5分记为C等级。把学生的等级计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内部讨论做题中所出现的问题,不明白的班级一块解决。
七、效果分析
下表为两个小组的成绩统计情况:
组别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成员5
成员6
平均分
三组
10
10
10
8
8
6
8.6
五组
10
10
9
7
8
6
8.2
一、取得的成绩。
通过抽查2个小组长的统计来看,大家的目标达成率比较高。平均分都到达8分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掌握较好,能够明确人体的免疫功能。
二、存在的问题。
个别同学出错较多是因为记忆发生混淆,例如第4题学生出错是因为混淆抗原和抗体。
个别同学书写不认真。
三、采取的措施。
加强知识的记忆,利用课后督促同学认真复习。
八、观课记录
滕玉华老师的评课意见: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付老师的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首先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来导入新课,明确本节学习目标,再来探究新的知识点。对于每一个探究点都是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探究,表达交流,最后拓展提升。最后总结收获,达标检测。最重要的是:冯老师的这种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非常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将知识点落实到位。
2、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付建美老师的评课意见:
1、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2、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进步。有效的利用课堂的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
王红老师的评课意见:
1、教师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精炼,富有亲和力,专业素质过硬。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2、课堂结构安排严谨:点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既能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又能引出下一问题。如学习完特异性免疫之后,及时对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之间进行对比。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密度适中,重点突出,效率高。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谈谈这节课中值得思考的地方。如果能再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免疫实例,可能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增加课堂效果。
九、课后反思
《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力求能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1、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图片和实物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问题引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中,我总想方设法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受到老师的关注。在教学中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课堂上的问题讨论、阅读理解、情景剧等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又最终回归到解释生活中的生命现象,不仅活跃教学气氛,更重要的的是缩小了教材和生活的距离,同时使学生感到生物学的确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4、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会澄清一些模糊的知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有时会在较大程度上“干预”学生的活动,老师“放”的还不太大胆。由于本节内容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所以应该更大程度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互助解决疑惑之后,教师再进行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