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10 18:1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

学习目标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爱国性质,而且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的变化。
学习内容及重点知识解析
一、睁眼看世界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大多远离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同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有
林则徐: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所谓“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所谓“制夷”,就是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林则徐、魏源也被称为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思想核心是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这些思想尽管还是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却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睁眼看世界”思想的影响
(1)积极影响: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2)消极影响: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学习西方的主张,体现了阶级局限性,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强盛起来。
学习思考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开始的。结合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评价一下这种说法。
解答 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但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在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中国现代化首先从思想上开始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林则徐等人的思想是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是力图改革中国现状的探索。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师夷长技以自强”。
【历史概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等措施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清末新政初期也以“中体西用”为主旨。
从影响来看,冲击了“夷夏之辨、华夷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也不能消除“中学”与“西体”的矛盾,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维新运动之后,“中体西用”论仍流行。
三、维新变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
王韬、郑观应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
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但是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19 世纪 90 年代,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以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汇聚成一股思潮,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他们以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理论武器,目的是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他们的核心主张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主要人物及主张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并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大胆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贡献巨大。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史料解读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
康有为的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解答 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正确的。康有为认为,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并不仅仅在于武器和一些民用工业,而是在政治制度上。所以,清政府购买和制造武器,设邮使、开矿务,都没能找到落后的真正原因。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就要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从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看,中国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的确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先是学习制造武器,接着要改变政治制度,后来又要接受西方的文化。所以,康有为的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康有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影响如何?
解答 注意康有为言论的逻辑:“近泰西政论,皆言三权”为理论依据;“以我朝论之……”为变法主张。
理论依据:西方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学说。
影响: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使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学习思考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为什么康有为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
解答 首先,因为康有为对中国当时国情即中国传统思想之深厚、影响之深远的了解,为减少变法的阻力而实行;其次,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造成的,其目的就是要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再次,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和学问素养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维新思想的影响来看
首先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次抓住三个关键词:爱国、进步和启蒙。
维新思想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维新思想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维新思想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维新派批判封建制度,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四、走向共和
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宣传变法的同时,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在海外开始了革命活动。
从背景看,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的受挫。《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知识分子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早期的革命活动为他在革命阵营赢得了威望。1894年,孙中山明确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将“建立民国”正式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也正式形成,成为指导民主革命的纲领。接受了新思想的海外华侨和留学生是民主革命的主要追随者。
维新派的改良活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仍反对在中国进行革命,希望以温和的手段实现变革。为了争夺海外支持者,双方以各自的报纸为阵地对此展开了辩沦。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创建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初步实现。
史料解读
孙中山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史料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民主政治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解答:思想:三民主义;核心:民权主义;
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学习思考
民主共和思想与维新思想具有哪些内在联系?
解答 从背景看,两种思想都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的,围绕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从内容看,都利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主张用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体制,进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从性质看,都反对君主专制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从结果看,都因为资本主义的弱小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而走向失败。
史论形成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朝的衰微,中国文化同其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征程,在长达 100 多年的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百日维新虽然没有成功,但思想解放的脚步却并未因此而停止。自强之路虽多坎坷崎岖,但每一次努力都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更新。在改良和革命的争论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成为主流,实现了划时代的历史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