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
折叠问题
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 折叠操作就是将图形的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度,使它与另一部分图形在这条直线的同旁和它重叠或不重叠,其中“折”是过程,“叠”是结果,折叠问题的实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折叠更突出了轴对称知识的应用。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6cm,AD=10cm,求EC的长。6101082x6-x6-x 折叠在三大图形变换中是比较重要的,考查得较多,无论是选择题、填空题,还是解答题都有以折叠为背景的试题。1.(·金华)以下四种沿AB折叠的方法中,不一定能判定纸带两条边线a,b互相平行的是( C )
A.如图1,展开后测得∠1=∠2
B.如图2,展开后测得∠1=∠2且∠3=∠4
C.如图3,测得∠1=∠2
D.如图4,展开后再沿CD折叠,两条折痕
的交点为O,测得OA=OB,OC=OD折叠后图形判断类型一: (?绍兴)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步骤①,②,沿虚线对折两次,然后沿③中的虚线剪去一个角,展开铺平后的图形是( B )类型二:折叠后求角的度数 (七下课本P29第14题)如图,将一条两边沿互相平行的纸带折叠。设∠1为x度,请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α的度数。 (八下课本P117第5题)已知:如图,将矩形ABCD的四个角向内折起,恰好拼成一个无缝隙、无重叠的四边形EFGH。
(1)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2)若EH=3cm,EF=4cm,求边AD的长。类型三:折叠后求长度 (?衢州)如图1,将矩形ABCD沿DE折叠,使顶点A落在DC上的点A′处,然后将矩形展平,沿EF折叠,使顶点A落在折痕DE上的点G处.再将矩形ABCD沿CE折叠,此时顶点B恰好落在DE上的点H处.如图2.
(1)求证:EG=CH;
(2)已知AF= ,
求AD和AB的长.
(·无锡)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将边AC沿CE翻折,使点A落在AB上的点D处;再将边BC沿CF翻折,使点B落在CD的延长线上的点B′处,两条折痕与斜边AB分别交于点E,F,求线段B′F的长.类型四:折叠后求面积类型五:折叠后结论探究 (·宁波)如图,将△ABC沿着过AB中点D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A1处,称为第1次操作,折痕DE到BC的距离记为 ;还原纸片后,再将△ADE沿着过AD中点D1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DE边上的A2处,称为第2次操作,折痕D1E1到BC的距离记为 ;按上述方法不断操作下去,经过第2015次操作后得到的折痕D2014E2014到BC的距离记为 ,若 =1,
则 的值为( D )A. B. C. D. 【解析】根据题意和折叠对称的性质,DE是△ABC的中位线,D1E1是△ADE的中位线,D2E2是△AD1E1的中位线,…探索规律。 (·湖州)如图,AC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O是△ABC的内切圆,现将矩形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D与点O重合,折痕为FG,点F,G分别在AD,BC上,连结OG,DG,若OG⊥DG,且☉O的半径长为1,则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 A )
A. CD+DF=4 B. CD?DF=2 ?3
C. BC+AB=2 +4 D. BC?AB=2 (?绍兴)矩形ABCD中,AB=4,AD=3,P,Q是对角线BD上不重合的两点,点P关于直线AD,AB的对称点分别是点E、F,点Q关于直线BC、CD的对称点分别是点G、H.若由点E、F、G、H构成的四边形恰好为菱形,则PQ的长为 2.8 .【解析】本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难度较大.首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然后结合轴对称性质、矩形性质、菱形性质进行分析,明确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后由等腰三角形和勾股定理求得结果.折叠后的综合题类型六:
(?绍兴)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四边形OABC的顶点A在轴的正半轴上,OA=4,OC=2,点P,点Q分别是边BC,边AB上的点,连结AC,PQ,点B1是点B关于PQ的对称点。
(1)若四边形OABC为矩形,如图1,①求点B的坐标;
②若BQ:BP=1:2,且点B1落在OA上,求点B1的坐标;
(2)若四边形OABC为平行四边形,如图2,且OC⊥AC,过点B1作B1F∥x轴,与对角线AC、边OC分别交于点E、点F。若B1E: B1F=1:3,点B1的横坐标为m,求点B1的纵坐标,并直接写出m的取值范围。 解决折叠问题时,一是要对图形折叠有准确定位,抓住图形之间最本质的位置关系,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入手,发现其中变化的和不变的量,发现图形中的数量关系;二是要把握折叠的变化规律,充分挖掘图形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方法提炼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