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使至塞上
王维
根据提示猜人名田园诗派
唐朝
诗佛
诗中有画 画中诗
王孟
王维使至塞上 王维学习目标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
2.品析诗的语言,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接受唐玄宗旨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从长安出发,出塞慰问,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了朝庭。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生字词征蓬( péng) 萧关( xiāo )
候骑( jì ) 燕然( yān )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文体常识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对仗。
(2)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八句,共计五十六个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我轻车简从到边疆去察看,经过了属国居延。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在萧关遇到了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合作探究1.作者此次出使的目的是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出使?当时心情如何?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军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一个“单”字充分说明了此行的低调,微微透露出失意是情绪。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优美词句,描绘画面
或动笔,勾勒画面
3.赏析颈联画面美构图美 色彩美 线条美
请你选择一点,来进行解释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苍茫辽阔
黄沙 青烟 碧水 红日——鲜艳美丽
直烟 曲河 圆日——层次丰富
壮美千古壮观4.颈联作者心境有何转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个人失意被大漠壮观美景所净化,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5.此次出塞结果如何?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经过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侦查的骑兵,却没有遇到将领,此时的将领正在前线。
尾联“燕然”化用汉代窦宪勒功而返的典故巧妙地暗示了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赞叹边关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描写 ,表达了诗人 的 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迁移拓展古代许多文人志士在政治上失意后,都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对此你如何看待?作 业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50字)
谢谢作业: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
秋日雨后,山显得空荡荡的,仿佛尘世间的一切嘈杂都随着秋雨渗入土中,一切安谧且幽静。 夜,来得静悄悄的却十分迅速。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银色的月光仿佛瀑布般一泻千里,却缓缓地落到地上,柔柔地将一切包裹住。好一派美丽的秋月夜景。 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到地上,若隐若现,亦真亦幻,仿佛下了一场小雨,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雪纱”,细细地聆听,会有泉水击石的声响。“丁冬,丁冬”,虽然机械地重复着这一单调的旋律,但却富有韵律,忽远忽近,似有似无。 竹林中传来阵阵笑语喧哗,原来是浣纱洗衣的姑娘们洗罢衣衣服,踏着月光回家去了;水上的莲叶轻轻摇曳,却没有秋风掠过,再仔细一看,原来有渔舟顺流而下。 山中之景是那么清澈明净,长风是那么朴实淳厚。看似喧嚣,却又如此和平恬静;看似恬静,却又如此充满生机。叫我怎能不流连忘归,叫我怎能不想置身其中。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我自可留在山中,效仿陶公,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静静地欣赏这里的秋景。向往那种生活,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课堂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段及科目
八年级上册语文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及课时
《使至塞上》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校名称
授课地点
教学目标设计
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内容
通过对古诗《使至塞上》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学情现状
对于古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如关注题目、关注作者及时代背景等,但通过意象来把握作者的情思,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还是深了点,而《使至塞上》一诗的情感又恰好是最难把握的,所以,我决定用这首诗做个例子,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意象去把握一首诗的情思,同时,也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性。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够有感情的背诵并默写古诗。
过程方法
通过意象来把握作者的情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情感态度
体会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策略
重点难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方式方法
任务型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
媒体技术
多媒体PPT
教学流程结构
评价方案设计
课前检测
【测评内容】
【评价方式】
通过分析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古诗文基础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难点,明确古诗的重要性。
课堂练测
【测评内容】
学生自主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古诗,并概括诗歌内容,同时组内交流。
【评价方式】
学生互评,其他人可补充。
教师点拨。
课后评测
【测评内容】
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50字)
【评价方式】
自主完成针对性练习,巩固解题策略。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了解每一位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后续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能够有感情的背诵并默写古诗。
2.通过意象来把握作者的情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3.体会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 、整体感知:
(一)导入:通过提示猜作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集体朗读)
(三)学习生字词
(四)文体特点:五言律诗: 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
(五)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明确读音、节奏)、齐读、再齐读。
(六)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
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以便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从诵读中体会诗歌语言。
二 、合作探究
1.作者此次出使的目的是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出使?当时心情如何?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军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一个“单”字充分说明了此行的低调,微微透露出失意是情绪。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3.赏析颈联画面美
构图美 线条美 色彩美
请你选择一点,来进行解释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苍茫辽阔
黄沙 青烟 碧水 红日——鲜艳美丽
直烟 曲河 圆日——层次丰富
壮美
4.颈联作者心境有何转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个人失意被大漠壮观美景所净化,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5.此次出塞结果如何?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经过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侦查的骑兵,却没有遇到将领,此时的将领正在前线。尾联“燕然”化用汉代窦宪勒功而返的典故巧妙地暗示了前方战事取得了胜利,赞叹边关将士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从宏观角度逐句分析诗歌,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变化。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重难点。
学生展示,学生点评,体现生本观。
课堂小结
本诗通过描写 ,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迁移拓展 古代许多文人志士在政治上失意后,都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的郁闷,对此你如何看待?
作 业
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50字)
1.由文本到自身生活实际体会,引发学生对生活思考。
2.总结赏析古诗步骤,提高学生赏析能力。
评价与反思
教学过程评价
【优点与特色】
方老师的这堂课,教学流程顺畅,教学环节过度自然,整堂课结构完整,将语文的听、说、读、写、画等语文基本素养充分展现在一堂课中,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使至塞上》诗中所展现出来的的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在课堂中学生通过朗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句,运用手中的画笔,在课堂上快速勾画出一幅幅苍茫辽阔、鲜艳美丽的雄浑壮丽的画面。上台展示环节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学生不仅能将心中所学所感用笔画出来,还可用语言将画面内涵描述出来,展示给其它同学,不得不说是本堂课的一大成功之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问题与建议】
本课中的拓展迁移部分囿于时间限制方老师引导的不够,在课堂上教师的评价太少,对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能给予充分的评判。
【优点与特色】
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紧凑,教学重、难点制定合理。初二学生虽然对古诗的欣赏能力还是有点欠缺,但是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读,画,评,使课堂增色不少。
【问题与建议】
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习题的选择,板书的选择,另外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如打造高效课堂,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题作用。
【优点与特色】
这节课,学习目标简明,教学流程紧凑,实施过程中师生互动频繁,较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功地搭建了学生展示与评价的舞台,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教师亦能把握学情,围绕重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创设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背诵、赏析、审美以及合作研讨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成功地让学生理解和把握了文本内容,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问题与建议】
在“背诵与默写古诗”这一既定目标上,教学设计中缺少检测与评价环节;建议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每当学生有了新理解之后,都组织学生再次诵读或试背文本。
在解读和赏析文本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用语与中考标准偏差较大;建议将“合作研讨”分割,1、2、4、5以合作交流的形式研读文本,增设颔联的赏析和“3”让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并在参考答案的用语上尽量贴近中考。
教学反思
王维诗《使至塞上》有遭到更弃的幽怨情感,作者思想复杂难言。考其处境及时代背景,参研盛唐诗歌炫示的主流意识,诗句字里行间涌动着壮美豪迈的诗情,非暗嗔的密怨作而是慷慨的大风歌。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去年秋日的蓬草,随着马车滚动,和着尘埃,炫示出来自朝廷的声音。又言像“归雁”一样孤, 被“明主弃”的一个变相。雄奇壮美的塞外景致,也只有在问边的“机遇”中才有幸领略。那些忙碌于朝会和权谋的人,是断然没有欣赏奇景的时机和心情的。王维在仕途坎坷时慨以当慷的一曲大风歌。
对于诗歌教学,我自己认为,读,首先是重中之重,其次就是揣摩诗歌语言基础之上,还原画面,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对于这一节课,除了以读为重要手段与形式,还得借助品读画面,领会情感,从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整节课,由于时间未把控好后者做的很欠缺,最主要的是所安排的内容过多,面面俱到导致时间不充分。讲得太多,知识点太多,重点不突出,到头来学生更可能一无所得。在课上,给学生的点评和提醒很少,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时缺少专业性的角度和用语,以至于学生对问题认识不充分不深刻。后面的赏析,遇到困难时,可以做个示例,降低点难度。此首诗不太好赏析,虽然画面感很强,但是直接流露作者情感诗句又不太明显,即使从修辞、用词也不好赏析,不如从炼字角度赏析效果会更好。
整节课的确不尽人意,除了赏析引导不到位外,部分教学环节设计也不够合理,参考答案的用语上与中考有偏差。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对于学生的作品和观点加以充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