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昆明的雨》第二课时 课件(12张PPT)+教案+评价方案设计+反思+练习+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17 《昆明的雨》第二课时 课件(12张PPT)+教案+评价方案设计+反思+练习+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11 18:55:56

文档简介

《昆明的雨》(第二课时)

课前习
一、我读我思考
1.请找出能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2.昆明的雨为何让作者念念不忘?请写出文中最能概括昆明的雨特点的句子。

二、寻雨之踪迹(理清课文结构,写了昆明的哪些景、人、事?)
(1段)朋友约画→(2段) →(3-5段) →(6段) →(7段) →(8段) →(9段) →(10段) →(11段) 想念昆明的雨
雨中的景:
雨中的事、人:
课中习
【学习内容】
一、发现昆明的美
你喜欢本文哪些语句、段落?请谈谈理由。
我喜欢第 段中的“
”这些文字。
为什么喜欢:
我喜欢第 段中的“
”这些文字。
为什么喜欢:
我还喜欢第 段的文字,请在文中用横线标注好,并在书中空白处写下喜欢这些文字的原因。
二、除了想念昆明的雨,你认为作者还在想念什么?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我找的是第 段中的“ ”这些句子。
作者还在想念 。
我是这样体会到的:
我找的是第 段中的“ ”这些句子。
作者还在想念 。
我是这样体会到的:
我找的是第 段中的“ ”这些句子。
作者还在想念 。
我是这样体会到的:
课后习
1.如果你要向大家推荐《昆明的雨》,请写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课文简介。
2.昆明的哪些景、人、事触动了你?请你给《昆明的雨》画一幅插图。
学段及科目
初中二年级上·语文
授课教师
时间
课题及课时
《昆明的雨》(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
部编版
学校名称
授课地点
学情
分析
课标
要求
1.《昆明的雨》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篇教读课文,辖于单元散文主题之下,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2.《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习内容
以学生感触深的文段为切入口,通过赏析、朗读等方式,寻昆明之美;品读作者情感,品雨之情味。
学情
现状
学生从初一上学期第一单元就开始系统学习散文单元,学生有积累了一定的散文知识,也有了一定的鉴赏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学习
目标
知识
技能
1.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过程方法
1.通过赏析、朗读等方式,寻昆明之美。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品雨之情味。
情感
态度
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理解文中的风土人情。
教学
策略
重点
难点
重点: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理解文中的风土人情。
方式方法
品读法、朗读法、任务型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媒体
技术
多媒体平台(播放视频、PPT)
教学
流程
结构
一、课前检测
【测评内容】
导学案预习
(一)我读我思考
1.请找出能体现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2.昆明的雨为何让作者念念不忘?请写出文中最能概括昆明的雨特点的句子。

(二)寻雨之踪迹(理清课文结构,写了昆明的哪些景、人、事?)
(1段)朋友约画→(2段) →(3-5段) →(6段) →(7段) →(8段) →(9段) →(10段) →(11段) 想念昆明的雨
雨中的景:
雨中的事、人:
【评价方式】
诊断性评价:通过批改学生习案,分析学生的学习难点。
二、课堂练测
【学习内容】
(一)发现昆明的美
你喜欢本文哪些语句、段落?请谈谈理由。
我喜欢第 段中的“
”这些文字。
为什么喜欢:
我还喜欢第 段的文字,请在文中用横线标注好,并在书中空白处写下喜欢这些文字的原因。
(二)除了想念昆明的雨,你认为作者还在想念什么?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我找的是第 段中的“ ”这些句子。
作者还在想念 。
我是这样体会到的:
【评价方式】
1.小组合作,生生点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方式,生生点评,让学生在与组员的互动交流中,增强阅读感受。
2.重视感悟,强化感受。通过自主批注阅读的方式,寻昆明之美,品雨之情味。
三、课后评测
【测评内容】
1.如果你要向大家推荐《昆明的雨》,请写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课文简介。
2.昆明的哪些景、人、事触动了你?请你给《昆明的雨》画一幅插图。
【评价方式】
小组组内推优,班级设专栏展示“现代诗”“插图”。
【观看沙画】
1. 播放《昆明的雨》沙画,整体感悟作者写的景、人、事、情。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念昆明的雨”,昆明的雨季如何“使人动情”。
【设计意图】
1. 运用轻松的播放沙画视频的形式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对比《昆明的雨》沙画和文本,我们发现汪曾祺将这些普通的景物都融入笔尖,化成文字。激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念昆明的雨”,昆明的雨季如何“使人动情”。
【循雨之踪迹】
提问:昆明的雨落在了哪里?
(出示图片,学生可根据图片回答)
明确:昆明的雨落在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各样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
【设计意图】
1. 图片介绍的优点在于直观明了且能激发兴趣。
2. 学生阅读文本后,教师通过展示植物、人物图片,唤醒学生的文本记忆,整体把握全文。雨意就在文中,就在作者心里,慢慢兴起。它在肥大的仙人掌上;在各种各样的菌子上,在火炭般的杨梅上,在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上……
【寻昆明之美】
学习活动一:你喜欢本文哪些语句、段落?请说明理由。
方式方法:学生个人品读。
学生讲,教师概述,不打断学生的发言。
注重朗读,要把句子读出来。
明确:美在食物、美人、美景、美事、美在情感、美在风土民俗、美在人情。
【设计意图】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2. 让学生品读文本,边读边品,边品边读。圈点批注阅读的方式,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
【品雨之情味】
学习活动二:除了想念昆明的雨,你认为作者还在想念什么?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要求:我找的是第 段中的“ ”这些句子。
我认为作者还在想念 。
我是这样体会到的:

方式方法:
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确定发言人)
学生讲,教师概述,不打断学生发言。
学生板书关键词,教师板书写出关键词。
明确:昆明情: ①对昆明的喜爱之情②游子思乡之情③风土人情的赞美之情④悠闲之情(让学生联系自身谈)
【设计意图】
1.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待就是七年。文章写于1984年,40年前正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40年前他在昆明想念着家乡;40年后他在家乡想念着昆明。汪曾祺想念的不仅仅是雨,想念的还有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的是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和闲适。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品雨之情味”,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在昆明求学这一背景,深入领悟作品中蕴含的“情”。
【教师小诗】
朗读教师写的小诗。
最忆是昆明
我想念昆明的雨。
它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一棵木香,爬上架。
二朵缅桂,胸前挂。
三颗杨梅,小嘴花。
四朵鸡枞,香满牙。
品一杯浊酒,
赏一地湿花,
嗅一鼻清香。
忘不了,昆明的人;
忘不了,昆明的事;
忘不了,昆明的雨季。
【设计意图】
1.教师自行创作小诗,引导学生增强阅读感受。
2.教师的“下水诗”,为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写一首现代诗,做好了充足的铺垫,也能给学生一定的启发。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在昆明一待就是七年。文章写于1984年,40年前正是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40年前他在昆明想念着家乡;40年后他在家乡想念着昆明。汪曾祺想念的不仅仅是雨,想念的还有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的是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和闲适。
循雨之踪迹,品雨之情味,寻昆明之美。这节课,我们沿着昆明的雨的足迹,去发现昆明的美,去品读文中的情味。
【优点与特色】
1. 这是一节思路清晰的散文教学课。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水平,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设置目标明确,抓住文本,先整体感知,再层层深入,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品读《昆明的雨》,领悟作品的内涵。
2.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课堂革命是心灵的革命,是观念的革命,是技术的革命,是行为的革命”。这节课以生为本,回归文本,深挖文本,设计了“循雨之踪迹”“寻昆明之美”“品雨之情味”三个环节,层层深入,细腻品读,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与建议】
课堂教学中,“主问题设计”很重要。课堂的教学环节设计要往主题延伸,而且要是集中性的指向,核心的指向。如果在“品雨之情味”这一环节上的指导和评价能更多,学生的收获会更大,这节课的效率会更高。
【优点与特色】
1.思路清晰,板书设计很不错;教师本身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都不错。
2.课堂用沙画导入,营造出意境,形象的画面迅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整堂课的顺利进行。
3.“品雨之情味”这一环节的设置,使这节课有了质的提升。汪曾祺想念的不仅仅是雨,想念的还有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生活,想念的是那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和闲适。
【问题与建议】
1. 在“寻昆明之美”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和总结还不够,导致这个环节有点散。昆明的美,可以美在食物、美在人、美在景、美在事、美在情感、美在风土民俗、美在人情等。学生在读相关的片段时,教师要注意总结和提升。
2. “品雨之情味”这一环节,设置了让学生板书关键词的活动。然而第一位板书的同学并未写关键词,而是写了一句话。教师这时提醒不够到位,导致后面的同学也是写关键句而不是关键词。最后板书密密麻麻、不清晰。学生板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
3. 学生在展示他们找出的“你喜欢的语段”时,除了让回答的学生“读”出来外,还可以让全班同学都“读”出来,要多重视学生的“读”。
【优点与特色】
1.整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回归文本,品读文本。课堂上,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对话和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分析、阐释文本。学生在品味、欣赏、评价中获得了独特的体验,达到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第二,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理解文中的风土人情。
2.这节课有一位男生(刘浩林同学)的回答特别让同学和在座的听课老师欣喜。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领悟,他的感悟是如此深!让人忍不住想要鼓掌!
【问题与建议】
教师如能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会更好。
《昆明的雨》是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汪曾祺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各样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等融入笔尖,化成文字,因而有了《昆明的雨》这篇美文。
本节课讲的是《昆明的雨》第二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①感受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②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理解文中的风土人情。本堂课的教学思路是沙画导入→循雨之踪迹(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寻昆明之美(赏析学生感触深的文段)→品雨之情味(品读作者情感)→出示教师写的诗歌并小结。
回顾本课,做得比较好的是:第一,重视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前习案下发后,学生都能根据导学案提出的学习要求,开展了较为充分的预习。第二,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大胆地在小组内分享、在全班同学前展示。第三,注重学生的参与性,整节课教师少讲,学生多讲,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注重结合教师的阅读感受。我在课堂的最后总结部分,展示了自己写的诗歌《最忆是昆明》。《最忆是昆明》写得比较有文采,同学们都被感染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学生在展示他们找出的“你喜欢的语段”时,除了让回答的学生“读”出来外,还可以让全班同学都“读”出来,要多重视学生的“读”。第二,在“寻昆明之美”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和总结还不够,导致这个环节有点散。昆明的美,可以美在食物、美在人、美在景、美在事、美在情感、美在风土民俗、美在人情等。学生在读相关的片段时,教师要注意总结和提升。第三,在“品雨之情味”这一环节时,设置了让学生板书关键词的活动。然而第一位板书的同学并未写关键词,而是写了一句话。教师这时提醒不够到位,导致后面的同学也是写关键句而不是关键词。最后板书密密麻麻、不清晰。学生板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
课件12张PPT。昆明的雨汪曾祺
循雨之踪迹
昆明的雨落在了哪里?
寻昆明之美
你喜欢哪些语句、段落?请说明理由。
淅淅沥沥满城雨
心心念念昆明情
——我想念昆明的雨。
品雨之情味
除了想念昆明的雨,
作者还在想念什么?你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情感?除了想念昆明的雨,作者还在想念……
1.我们小组找的是第 段中的“ ”
这些句子。
2.我们认为作者还在想念 。
我们是这样体会到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它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一棵木香,爬上架。
二朵缅桂,胸前挂。
三颗杨梅,小嘴花。
四朵鸡枞,香满牙。
品一杯浊酒,
赏一地湿花,
嗅一鼻清香。
忘不了,昆明的人;
忘不了,昆明的事;
忘不了,昆明的雨季。





1.如果你要向大家推荐《昆明的雨》,请写一首现代诗/写一篇课文简介。
2.昆明的哪些景、人、事触动了你?请你给《昆明的雨》画一幅插图。
作业(二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