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夯实基础+知识要点+规律方法+自我综合)

文档属性

名称 课课练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夯实基础+知识要点+规律方法+自我综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13 09:13:26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知识点梳理:
1.原子结构模型的主要发展史:
(1)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 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 而原子是电中性的。他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也称作西瓜模型。
(2) 1911年,物理学家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 里,带负电的 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称作行星模型或核式结构模型。
(3) 1913 年,丹麦科学家 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称作分层模型。
2.原子的结构:由带正电荷的 和带负电荷的核外 构成。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 ,电性 ,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很小,但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原子核的结构: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 ,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 构成的。
4.与分子、原子一样, 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氯化钠、硫酸铜等。
5.元素:具有相同_ (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同位素原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 中子数 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
知识点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1、(2019春?瓯海区期中)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2、(2019?威海)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⑤⑥
知识点二:水分子的构成
3、如图是核聚变燃料氦的原子结构模型.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
A.1 B.2 C.3 D.5
4、(2019秋?葫芦岛月考)对“原子的构成”同学们有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
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C.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5、原子是由一个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荷的 和带 电荷的 构成的。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整个原子呈 性,这是因为 。
知识点三:带电的原子——离子
6、(2019?增城区模拟)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粒子有6个质子
B.该粒子有2个电子层
C.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D.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7、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
知识点四:元素
8、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是放射了(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该原子的原子核
9、有四种粒子,其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如下表所示
粒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粒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6
6
6

6
7
6

12
12
10

11
12
10
则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
A.甲和乙 B.丁和丙 C.乙和丙 D.甲和丙
知识点五:同位素
10、氧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原子,这三种原子 数相同,但 数不同.
1.(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如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其中①为道尔顿原子模型,④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为卢瑟福建立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B.③为汤姆生建立的“西瓜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C.⑤为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他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顺序为①③②⑤④
2.(2019?温州模拟)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其中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元素种类的粒子是②
B.原子中②与③的数目一定相同
C.该图为碳原子结构模型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②和③上
3.(2020?静安区一模)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比原子大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不参加化学反应而原子参加化学反应
D.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4.(2019?江州区三模)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B.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分子、原子能构成物质、离子不能
5.(2020?黄州区校级模拟)按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其中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1999年已发现了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其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是(  )
A.2,8,18,32,32,18,8 B.2,8,18,32,50,8
C.2,8,18,32,18,8 D.2,8,18,32,50,18,8
6.(2019?梅县区校级模拟)有A、B、C、D四种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1)D元素的离子符号为   。
(2)A、B、D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其水溶液的pH   7(填>、<、=)。
(3)B和C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   (写化学式,下同);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为   。
7.(2019?渠县校级模拟)按要求填空(1)运用概念图对知识进行整理,十分有用。请用粒子名称、纯净物的分类等名词,分别填在下列有关物质组成、结构和分类的概念关系图中的A、B、C、D、E、F处。
A、B、C、D、E、F的名称依次是   。
(2)如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   。
②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③在化学反应里,每个铝原子易失去   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④硫化钠的化学式为   。
8.(2019?上城区二模)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了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了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1)生成物氯化钠的所带电荷情况是   (选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或”呈电中性”);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与金属钠能在氧气中燃烧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有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   .
(4)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用下划线划出,并在下方加以改正.
(5)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中子数为   .
10.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右图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过后会看到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一致,都变成浅红棕色.如何能快速的看到同样现象?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1、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2、某工业盐酸中因含有少量FeCl3(不含其它杂质)而显黄色,测知该盐酸中H+和Cl-的个数比为88:97,则其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
A.1:9 B、71:3 C.3:1 D.3:97
3、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图: 小华同学对该微观模拟示意图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CO2+H2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
D、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4、“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若“○”表示一个氧原子,则“”表示 .(填化学式) (2)小马同学用分子的观念对下列宏观现象进行了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慢 E.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而碘化钾不能,是因为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5、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金属元素(Ce)是的,右图是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图,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知识点梳理:
1.原子结构模型的主要发展史:
(1)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生 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电子 , 而原子是电中性的。他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镶嵌其中,也称作西瓜模型。
(2) 1911年,物理学家 卢瑟福 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 原子核 里,带负电的 电子 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称作行星模型或核式结构模型。
(3) 1913 年,丹麦科学家 波尔 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称作分层模型。
2.原子的结构:由带正电荷的 原子核 和带负电荷的核外 电子 构成。两者所带的电量大小 相等 ,电性 相反 ,因而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很小,但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原子核的结构: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 夸克 构成的。
4.与分子、原子一样, 离子 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氯化钠、硫酸铜等。
5.元素:具有相同_核电荷数 (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同位素原子: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相同 、 中子数 不相同 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
知识点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1、(2019春?瓯海区期中)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
【解答】解: 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这种粒子就是电子。 故选:C。
2、(2019?威海)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⑤⑥
【解答】解: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是错误的,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②原子是可分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③原子呈球形是正确的;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正确;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是正确的;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正确的,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故选:A。
知识点二:水分子的构成
3、如图是核聚变燃料氦的原子结构模型.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则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
A.1 B.2 C.3 D.5
【解答】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由题意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故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为2。 故选:B。
4、(2019秋?葫芦岛月考)对“原子的构成”同学们有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
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C.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解答】解:A、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A说法错误; B、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故B说法正确; C、原子的构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C说法正确; D、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5、原子是由一个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荷的 和带 电荷的 构成的。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整个原子呈 性,这是因为 。
【解答】解:原子是由一个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总数等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因此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故答案为:正;原子核;负;电子;电中;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
知识点三:带电的原子——离子
6、(2019?增城区模拟)如图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粒子有6个质子
B.该粒子有2个电子层
C.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D.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
【解答】解:A、该粒子的质子数是16,A错误; B、该粒子有3个电子层,B错误; C、该粒子是硫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C正确; D、该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 故选:C。
7、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C.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
【解答】解: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故A错;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B正确; C、有些物质是由离子直接构成,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C错; 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小。故D错。 故选:B。
知识点四:元素
8、科学家发现某些原子具有放射性,即原子能自动地放射出一些固定的粒子。据此推断,当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一定是放射了(  )
A.电子 B.中子 C.质子 D.该原子的原子核
【解答】解:元素的种类主要由原子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决定,该原子经过放射变化后,结果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说明原子的质子数发生了变化,故放射出了质子。 故选:C。
9、有四种粒子,其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如下表所示
粒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粒子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6
6
6

6
7
6

12
12
10

11
12
10
则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
A.甲和乙 B.丁和丙 C.乙和丙 D.甲和丙
【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是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同即为同一种元素。甲和乙质子数都为6;
故选:A。
知识点五:同位素
10、氧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原子,这三种原子 数相同,但 数不同.
【解答】解:氧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原子,既然属于同种元素,因此质子数相同,所不同的是其中子数不同. 故答案为:质子;中子;
1.(2019?西湖区校级模拟)如图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图,其中①为道尔顿原子模型,④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为卢瑟福建立的“核式结构模型”,他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B.③为汤姆生建立的“西瓜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C.⑤为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他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
D.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顺序为①③②⑤④
【解答】解:A.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是发现原子核,原子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随意动转,故正确;
B.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即“西瓜模型”正电荷是西瓜肉,电子是西瓜籽,没有带正电的核心,故错误;
C.波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运动,故正确;
D.①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③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②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⑤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④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
故正确。
故选:B。
2.(2019?温州模拟)图为某原子结构模型,其中是构成该原子的三种不同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决定该元素种类的粒子是②
B.原子中②与③的数目一定相同
C.该图为碳原子结构模型
D.原子的质量集中在②和③上
【解答】解:A.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决定该原子种类的粒子是③,故A错误;
B.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原子中②与③的数目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
C.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7,属于氮元素,故C错;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集中在②和③上,故D正确。
故选:D。
3.(2020?静安区一模)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比原子大
B.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分子不参加化学反应而原子参加化学反应
D.分子运动,原子不运动
【解答】解:A、笼统地说分子和原子是不能比较大小的,有的分子就比有的原子小,有的大,如果具体到某个分子或原子能比较大小,故A错误;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能分,原子不能再分,故B正确;
C、分子和原子都参加化学反应,故C错误;
D、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4.(2019?江州区三模)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
B.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分子、原子能构成物质、离子不能
【解答】解:A、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质量大小,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离子,原子仍然可以再分,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原子能构成物质、离子也能,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5.(2020?黄州区校级模拟)按照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为电子层数,其中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1999年已发现了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其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是(  )
A.2,8,18,32,32,18,8 B.2,8,18,32,50,8
C.2,8,18,32,18,8 D.2,8,18,32,50,18,8
【解答】解:A.核外电子数=2+8+18+32+32+18+8=118,与核电荷数相等,且符合最外层不超过8、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的规律,故A正确;
B.核外电子数=2+8+18+32+50+8=118,与核电荷数相等,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但其次外层电子数为50,不符合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的规律,故B错误;
C.核外电子数=2+8+18+32+18+8=86,与核电荷数不等,不是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故C错误;
D.核外电子数=2+8+18+32+50+18+8=136,与核电荷数不等,不是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故D错误。
故选:A。
6.(2019?梅县区校级模拟)有A、B、C、D四种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
(1)D元素的离子符号为   。
(2)A、B、D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其水溶液的pH   7(填>、<、=)。
(3)B和C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   (写化学式,下同);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为   。
【解答】解:(1)D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6,为硫元素;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
(2)A、B、D三种元素分别是氢元素、氧元素、硫元素,据形成的化合物为硫酸,显酸性,其水溶液的pH<7。
(3)B、C三种元素分别是氧元素、钠元素,B和C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钠;A、B元素分别是氢元素、氧元素,A、B两种元素的原子以1:1的比例形成的化合物为过氧化氢,其化学式为H2O2。
故答案为:(1)S2﹣;(2)<;(3)Na2O;H2O2 。
7.(2019?渠县校级模拟)按要求填空(1)运用概念图对知识进行整理,十分有用。请用粒子名称、纯净物的分类等名词,分别填在下列有关物质组成、结构和分类的概念关系图中的A、B、C、D、E、F处。
A、B、C、D、E、F的名称依次是   。
(2)如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   。
②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
③在化学反应里,每个铝原子易失去   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④硫化钠的化学式为   。
【解答】解:(1)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侄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构成了分子,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了离子,所以A、B、C、D、E、F的名称依次是质子、电子、分子、离子。
(2)①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2+8+=15。
②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氩。
③由于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小于4,在化学反应里,每个铝原子易失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④钠的化合价为+1,硫的化合价应为﹣2价,硫化钠的化学式为:Na2S。
故答为:(1)质子、电子、分子、离子;(2))①15;②氩;③3;④Na2S。
8.(2019?上城区二模)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了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了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1)生成物氯化钠的所带电荷情况是   (选填”带正电荷”或负电荷”或”呈电中性”);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与金属钠能在氧气中燃烧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解答】解:(1)由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可知,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了电子形成了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了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和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同,电性相反,所以生成物氯化钠的所带电荷情况是呈电中性;
(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与金属钠能在氧气中燃烧对比,得出的结论是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故答为:(1)呈电中性;(2)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核)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有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粒子途径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   .
(4)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用下划线划出,并在下方加以改正.
(5)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中子数为   .
【解答】解:(2)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遇到了质量很大的东西,即原子核质量很大;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核外空间很大;
(3)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又因为α粒子带正电,所以遇到了带正电的微粒才改变了方向;
(4)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
②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以上都与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的事实不相符合.
(5)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所以中子数=197﹣79=118.
故答案为:(2)α粒子通过原子内、原子间空隙;
(3)α粒子撞击了金原子核而弹回(或α粒子撞击了带正电核、质量大、体积很小的金原子核而被弹回);
(4)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改正: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有原子构成;②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5)79;118.
10.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右图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过后会看到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一致,都变成浅红棕色.如何能快速的看到同样现象?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解答】解:上瓶为氢气、下瓶为二氧化氮,而两种气体需很长时间才能颜色趋于一致,推测此时两种气体相对运动缓慢;
综合分析,可得知:二氧化氮的密度比氢气大,分子不断运动.快速的看到同样现象;可以将两瓶气体的位置对调或给气体加热
故答案为:.可以将两瓶气体的位置对调或给气体加热;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隔,二氧化氮的密度比氢气大
1、现: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而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解答】解:A、分子体积增加了,而上述变化中分子大小不变,只是间隙变大,故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B、主要是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一倍,而分子大小没变,分子数目也基本不变,与题意相符,所以正确。 C、分子多数破裂成了原子,且分子体积增加了,而该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D、分子全部破裂了,该变化主要是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与题意不符,所以错误。 故选:B。
2、某工业盐酸中因含有少量FeCl3(不含其它杂质)而显黄色,测知该盐酸中H+和Cl-的个数比为88:97,则其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
A.1:9 B、71:3 C.3:1 D.3:97
【解答】解:H+与Cl-的个数比为88:97,则负电荷总数为97,氢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为88,要保证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值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值相等,则铁离子需要提供9个正电荷,一个铁离子带三个正电荷,故铁离子个数为3,所以Fe3+与Cl-的个数比为3:97,观察选项,故选D。
3、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图: 小华同学对该微观模拟示意图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CO2+H2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
D、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解:A、该反应为水在高温条件下与单质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 CO+H2;故A错误;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B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及数目不变,故C正确; D、只要是发生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 故选:A。
4、“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若“○”表示一个氧原子,则“”表示 .(填化学式) (2)小马同学用分子的观念对下列宏观现象进行了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C.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D.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慢 E.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而碘化钾不能,是因为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解答】解:(1)根据“○”表示一个氧原子,可知“”表示的是三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臭氧分子(O3); (2)A、由于分子的不断运动导致吸烟后产生的有毒物质不断扩散,从而能导致被动吸烟的危害; B、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所以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此过程是分子间隔变小的过程; C、分子能保持物质的性质,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所以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 D、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所以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E、固体碘、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碘分子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而碘化钾中的碘是以碘离子存在的,所以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其原因是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1)O3;(2)BD;
5、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金属元素(Ce)是的,右图是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图,则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解答】解:根据铈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所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8,铈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40.1. 故答案为:58;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