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左山有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一、作者作品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地理学家。撰有《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传。
二、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 艺术特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4、 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2) 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两个词,动词“到”和介词“于”;今义:一个词,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冲上、漫上;今义:帮助
2.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3.不以疾也 古义:快;今义:疾病
4.良多趣味 古义:甚、很;今义:好
5.属引凄异 古义:连接,延长;今义:属于,拉,牵引
6. 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三)一词多义
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如果
2.绝
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副词,极,最
哀转久绝 动词,停止,消失
3.属
属引凄异 动词,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名词,类
4.素
素湍绿潭 形容词,白色的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形容词,不华丽的,不加装饰的
(四)词类活用
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2.虽乘奔御风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则素湍绿潭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4.回清倒影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5.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谷;动词作名词,回声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有时朝发白帝(状语后置,应为“有时朝(于)自帝发”)
2.省略句
两岸连山(句首省略主语“三峡”)
清荣峻茂(四字前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六)成语
1.隐天蔽日:把天遮盖隐藏,把太阳也挡住了,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
2.重岩叠嶂:形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
5、 练习题
(1) 填空题
1.郦道元《三峡》乙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可以联想到《三峡》中与此已经相同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文中借用渔歌来反衬三峡深秋深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山险水急三峡景(山峻水清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
三峡山峻水清/山清水秀风光好,神州日新月异大地宽。
5.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
例: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6.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后填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文章第四段与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相呼应。
7.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又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8.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凄”和“异”形成照应。
(2)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的“绝”与“哀转久绝”中“绝”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D)
A.沿溯阻绝
B.绝巘多生怪柏
C.会当凌绝顶
D.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绝”都是“停止,消失”的意思。A断绝;B、C都是“极、最”的意思。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A.春冬之时 夫君子之行
B.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以为大有所益
C.飞溯其间 其人舍然大喜
D.不以疾也 蒙辞以军中多务
解析:A都是助词,的;B介词,在/代词,自己;C代词,它们/代词,那;D代词,此,这/介词,用。
3.下列表述中最能概括本文内容的一项是(B)
A.描绘了三峡夏季水流之急。
B.描绘了三峡的特点及四季的美丽景色。
C.描绘了三峡春冬之时的美丽景色。
D.描绘了渔人的悲惨生活。
4.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自三峡七百里中 陈胜自立为将军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似箭,猛浪若奔
C.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解析:A在/自己;B飞奔的马;C连接/同“嘱”,嘱咐、嘱托;D消失/极。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解析:A早晨;B有时/有的人;C断绝、消失/隔断;D白色的/不加装饰的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军
D.策之不以其道
解析:A表倒装的助词,不译;C动词,去;D代词,它。例句与D均为结构助词,的。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解析:D项中作者引用渔者歌谣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3) 简答题
1.本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
夏水大而湍急;春冬之时,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
2.文章写三峡的高猿长啸以突出“三峡之秋”的凄凉特点,这是否与赞美祖国山河的感情相违背?请简要说明。
不违背。因为穷尽物态来反映三峡不同季节的特征就是美,用三峡秋季的凄凉与前文中三峡其他季节的不同特征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这更是一种和谐的美。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一是突出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4.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5.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
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4) 阅读题
壹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溯:逆流而上
(2)属引凄异 引:延长
(3)不及返顾 顾:看,回头看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就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4.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乙文翻译:
登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个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贰
右溪记
唐 元结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可名状 名:说出
(2)垂阴相荫 荫:荫庇,遮蔽
(3)乃疏凿芜秽 秽:污秽,肮脏
(4)遂命之曰右溪 命:命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清澈的溪流冲撞到岩石,便激起腾起的浪花和股股回旋的水流。
(2)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3.作者为什么“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因为作者惋惜很久以来,这样的美景无人喜爱。
4. 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借景抒情,借写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而引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翻译: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叁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解析:D犹:还能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阅读李白的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解析:C均为即使。A介词,自/连词,如果;B形容词,极高的/动词,绝尽;D连词,所以/形容词,原来的。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形状就像人被着刀牵着牛。
4.【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湍急;【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纡回”(纡深)。这在写法上都属于侧面描写。
5.【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乙文翻译:
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过路人的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原来一样。” 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
【乙】六里, 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隐天蔽日 蔽:遮藏
(2)或王命急宣 宣:宣布,传达
(3)有峰东环而下 环:环绕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D.上耸下削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A数词,一条/副词,全;B助词,的;C前突/横行,骚扰;D上边/进献,送上。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
5.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
乙文翻译:
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走,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行了二里,有坟丘在左面山冈之上,是阮尚宾的坟墓。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一扇门,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
伍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 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 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 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2)哀转久绝 消失
(3)河中漱广 冲击,冲荡
⑷窥深悸魄 看,望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3. 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②“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4.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
特点。
乙文翻译:
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